病例劉某某,男,46歲。1978年5月12日入院。患者兩年前,發現左腳背外側生一腫塊,如蠶豆火,色紅不痛,增長較快,潰破後肉芽組織色黑,呈菜花樣外翻,約2.5×2.5cm大小,經某醫院病理切片確診為惡性黑色素瘤,曾服中藥、西藥,無明顯療效,建議截肢。入院時左右腹股溝及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經上五虎丹釘劑3次,每次3個半枝,3周後,腫塊組織壞死脫落。繼上紅升丹,內服菊藻丸及軟堅散結、抗癌解毒的中藥(紫草、天葵、牡蠣、夏枯草、山豆根,金銀花,白英,薏苡仁,香附,甘草)50多劑,瘡麵基本愈合,腹股溝淋巴結明顯縮小。共住院64天,有效出院。
(四)邱佳信臨證心法
邱佳信教授診治惡性黑素瘤,認為在中醫傳統文獻中可以得到很多與“惡性黑素瘤”類似病證的記載和發病病機的論述,對治療此病有很大的幫助。從結合西醫學中“惡性黑素瘤”這一疾病概念範圍更清晰的定義,即專指皮膚和其他器官中來源於神經脊的黑素細胞產生的惡性腫瘤,就能夠在傳統文獻的基礎上更深入認識其病因病機,從而製訂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原則和處方用藥。邱氏認為從中醫理論來看,本病的發生是在先天稟賦不足、腎氣虛損基礎上,外邪搏於血氣,或陽氣束結而致血瘀氣滯,瘀久化熱,熱毒壅阻,日久形成腫瘤。病機以腎虛、熱毒瘀阻為主。
邱氏認為中醫所述病因病機中關鍵概念“正”、“邪”的內涵具體深化。在本病中,腎虛不僅體現在腰膝酸軟、乏力氣短等一般臨床表現上,而且可能意味著潛在的某些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缺陷或異常,這種基因的缺陷或異常在某些相關因子,即所謂各種“邪氣”的協同刺激下逐步使基因本身改變並使基因表達調控失常,最終導致腫瘤發生。同樣,“邪”也有其豐富的內涵。邪在腫瘤的形成中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既是惡性腫瘤形成的外因,同時又是疾病的表現形式和影響改變正虛狀態的主要障礙之一。在本病的形成過程中,盡管涉及外邪侵襲、氣滯、血瘀、濕濁、熱毒等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但主要因素當數熱邪。此病當中,熱邪的表現有臨床症狀、體征方麵的,如口幹、舌質偏紅、苔黃膩等,還包括了非症狀性的、症狀前的及非直觀的症狀。如:在影響黑色素細胞癌變中具有重要作用的BRAF基因突變、致使MMP-8基因突變的有關因子等,也應歸於“熱邪”一類。
病例孟某,女,34歲。2008年2月15日。主訴:左胸壁腫塊切除術後2月餘,腰酸,乏力。現病史:患者於2007年12月28日因左胸壁惡性黑素瘤在外院行廣切加左腋窩淋巴結清掃術。術後病理:惡性黑素瘤,淋巴結1/18(+),Ⅲa期,高危。術後行化療,為求中醫治療來診。刻下:形體胖,納佳,大便日行2次,成形,腰膝酸軟,乏力氣短,口幹,夜寐欠安,舌偏紅,苔黃膩,脈弦滑。診斷:西醫:惡性黑素瘤。中醫為黑疔。辨證屬腎虛,瘀熱內結。治法以補腎,清熱解毒化瘀。方以經驗方(益腎消積方)加減。藥用丹參、銀花、芙蓉葉、半枝蓮、半邊蓮、黃芪各15克,杜仲、丹皮、佛手各12克,黃柏、知母、仙茅、仙靈脾、製首烏、肉蓯蓉、狗脊、川斷、生地黃黃、熟地黃黃、當歸、鬱金各9克,藿香6克,蔻仁(後下)3克。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共取汁280~300ml,每次服70~80ml,每日4次,飯後半小時服用。
二診:2008年4月4日。患者連續服藥50劑,胃納如常,二便調,腰膝酸軟有所減輕,夜寐尚安,舌質偏紅,苔白膩,脈滑。仍在化療中。中醫辨證屬腎虛,痰瘀互結。治法以益腎解毒,化痰散結。原方加生牡蠣(先煎)30克,龍葵、蛇莓各15克,雞血藤15克,象貝12克,夏枯草9克,大棗5枚,減狗脊、川斷。
三診:2008年11月21日。口服中藥7月餘,飲食如常,大便稍溏,夜寐安,但感乏力、氣短,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由於2個月前的常規複查發現雙側腋下淋巴結腫大,但穿刺檢查未明確轉移,在外院予大劑量幹擾素治療,並已停用化療。中醫辨證屬氣血虛損,瘀毒內結。治法以補腎健脾,軟堅消癥。方經驗方(益腎消積方)加減。藥用黃芪、金銀花、芙蓉葉、半枝蓮、半邊蓮各15克,白花蛇舌草12克,生地黃黃、熟地黃黃、黃柏、知母、仙茅、仙靈脾、製首烏、女貞子、懷山藥、製黃精、生蜂房、葛根、石榴皮各9克,豆蔻(後下)3克,黃連2克。
本例以上基本治則辨證施治,患者堅持服用中藥,已停用免疫治療3月餘。定期複查,無明顯淋巴結腫大。從初診至今已2年餘。
本病病機關鍵為腎虛熱毒內聚的基礎上,確立補腎、清熱解毒為基本治則。方中選用仙茅、仙靈脾、肉蓯蓉溫補腎陽,黃柏、知母滋陰瀉火。同時,患者病灶位於胸壁部位,左腋窩淋巴結是足厥陰肝經所經部位,此處有轉移灶,應予首烏、狗脊、川斷補肝腎,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熟地黃滋陰補血,此皆為入肝腎之藥,結合芙蓉葉、半枝蓮、半邊蓮、銀花等清熱解毒,丹參、丹皮活血散瘀、涼血清血,黃芪、當歸、藿香、鬱金、佛手等補氣調理氣血。全方共奏補益腎氣,清熱解毒化瘀之效。
實驗研究證實:仙靈脾、仙茅、肉蓯蓉、黃芪等單味藥有明確的抗致突變作用和反啟動作用;仙靈脾與熟地黃配伍,有較強的反突變作用;仙茅加仙靈脾、肉蓯蓉的小複方也有明確的反突變作用。二診時患者已連續服藥50劑,腰酸等症狀有所減輕,但苔脈等臨床征象反映出正氣虛損仍是基本病機所在,且化療後,脾胃受損,痰濕的表現有所加重,予龍葵、蛇莓、牡蠣、夏枯草等,以加強方中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力。
三診時,患者已服中藥7月餘,雖經各項檢查未發現腫瘤轉移,但轉移的危險性依然存在,故應該繼續定期隨訪檢查和堅持治療。腫瘤的防治過程就好像一場“持久戰”,腫瘤的形成是各種體內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長期累積的結果。因此,病理狀態的調整糾正也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堅持,以達到真正控製腫瘤的目的。由於需要長期堅持治療,因此,中藥處方除了要堅持治病求本的原則之外,保護脾胃之氣,降低長期運用清熱解毒類中藥對脾胃功能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的。方中以懷山藥、製黃精等補脾胃、益肺腎、滋腎潤脾、補脾益氣,以護後天之本,使患者能堅持治療。患者從初診至今已存活2年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