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臨證指要
白血病臨床表現症狀複雜,病情變化多端,如血象的變化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且病情惡化,給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要不斷摸索本病發生、變化的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1)治療的主導思想:本病的基本病因是腎虛,正氣虛弱,不能抗邪。因此,病程中必須密切關注正氣複原,積極戰勝病邪,於病變過程中辨識正邪鬥爭所反映的虛實征象,把扶正作為主要治療原則,是治療白血病不可忽視的。
2)舌脈與本病的關係:本病的舌質多淡,類似一一般陽虛,其實多為血虛,如血象好轉,舌質即由淡轉紅。因此,從舌質之變化亦可推測紅細胞、血紅蛋白之變化。臨床上舌質紫者,多見肝脾腫大;出血時亦可見紫色。病程中舌苔垢膩時見,看似脾胃運化障礙,實為虛實之證均可見之:實證為痰濁內阻,應化濕醒胃;虛證由於脾胃生化無權,基於脾氣虛弱,可用六君子湯加黃芪。
從舌苔變化還可以觀察疾病的深淺。若白細胞降至1×109/L以下者,舌苔多見厚膩或腐膩不潤,症多險惡;舌質紅絳者,白細胞亦較不穩定,易於變化,應予以注意。
白血病的脈象以脈證相符為順證,脈證不符為逆證。白血病多屬虛證,應見虛脈,若反見實脈則為病情惡化或即將惡化之先兆。臨床上見弦、數、洪大之脈,病多主凶;見沉、細、澀、微之脈,病情發展較慢,有條件爭取轉化,預後較好;如在病程中陽脈突然平靜,則預示病情有緩和之機。
3)血象與本病的關係:從血象方麵來說,同為白細胞增多,而熱性各型與寒性各型的用藥不同。如白細胞過多屬於陰虛者,用滋陰清熱之藥;屬於陽虛者,則投以大辛大熱之品,同樣能獲得使白細胞增高或降低之目的。說明白細胞之增減隻是一個表象,而促使白細胞增減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總之,患者的體質與屬性是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但通過對機體陰陽平衡的調整,同樣可以達到提升或抑製白細胞的作用。
4)中藥對血象的影響:中藥對血虛的治療,可分為滋陰、補陽、陰陽並補三類。滋陰與補陽(健脾溫腎)藥均有提升紅細胞、血紅蛋白之作用,滋陰藥獲效時,亦有刺激白細胞上升的可能,但一般以陰陽並補療效為佳。滋陰藥如何首烏、生熟地黃黃、阿膠、枸杞子、當歸、白芍、玉竹、黃精、山茱萸等應用較多;對陽虛型以白術、鹿角、仙茅、人參葉、巴戟天、補骨脂、肉蓯蓉等用之較為應手,其他如牛骨髓與胎盤煎服療效亦較好。
對各型白血病白細胞減少的治法,則應分寒性或熱性兩類分別進行治療,熱性用何首烏、地骨皮;寒性以肉桂、附子、鹿角膠等應用較多,特別對白細胞降至1×109/L以下者,其他如人參、紫河車等,也可選用。
血小板減少,有時單用連翹、紅棗即有效,在複方中用膠類,特別是龜鹿二仙膠或鹿角膠效果較好。
5)對發熱的治療:各型發熱可選用安宮牛黃丸、羚羊角、神犀丹、紫雪丹等藥(後兩種對白細胞偏低者,用之應慎重),對寒性各型則以甘溫除熱等法治療。
急性白血病之發熱,患者多精神萎頓,方中必佐以益氣扶正等培本之藥,但此等方麵對白細胞升降有關,上升者可用涼藥,低下者當分輕重緩急,慎用犀角、羚羊角等藥。對經治熱不退或藥後熱退者,即當進補,所謂“病久屬虛,貴在補益”,在治療中甚為重要。
對一般發熱,可選用鱉甲、銀柴胡、青蒿、白薇等藥,對久熱不退者,可在方中加知母、天花粉二味亦能應手。
6)對出血的治療:出血治療應結合辨證,參入犀角、生地黃黃、阿膠、魚鰾膠、童便等內服,並配合外用之法,如附子、生薑同搗敷兩足心,同時用大黃末敷兩太陽穴。在止血藥中酌加大黃,每可增強療效。其他如鼻衄者,可以黑山梔粉搐鼻;齒衄、舌衄者以生蒲黃煎湯漱口,皆是有效治法。
(四)周靄祥臨證心法
周靄祥(1926~)研究員,江西省樟樹市人。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血液研究室主任。1962年就致力於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液病的研究,持續至今。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再生障礙性貧血。用青黃散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獲科研成果獎。周氏診治急性白血病臨證心法:
1.治療原則
(1)祛郴與扶正相結合:凶白血病的臨床表現為邪實正虛,虛實夾雜,治療時祛邪與扶正須結合進行。在病程各階段、根據邪詎盛衰,治療應有偏重。早期或誘導治療階段以邪實為主,治療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晚期病人或鞏固治療階段,邪實不著,治療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祛邪包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挾止包括補養氣血、調理陰陽等,有些扶正藥物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有利於增加抵抗力和幫助消滅殘餘的白血病細胞。
(2)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可按中醫的理論辨證施治,白血病的表現多為熱毒,瘀血、痰結、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治療可分別采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結、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之法。辨病是根據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相檢查所見,在辨證施治時,恰當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加入處方中。例如白血病屬於惡性腫瘤,可先中醫辨證,擇方,然後按腫瘤辨病,恰當加入一些抗癌中草藥。達到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這樣有利於提高療效。
(3)中西醫有機結合:目的對白血病的治療,難度還大,很多情況下需要配合化療西藥。使用時要做到兩者有機結合,其方式方法很多,如急性白血病在誘導治療階段,用中藥做誘導,則用西藥西醫的支持療法做輔助治療;以化療西藥作誘導,則用巾藥扶正為輔助治療;也可以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中藥配合小劑量化療作誘導。在鞏固治療階段,可用西藥預防中樞神經係統白血病、用扶正中藥調動機體免疫機能。
2.辨證施治
急性內血病的臨床表現形式較多,病情發展快,症狀變化多,給辨證分型帶來許多困難,型與型之間常有交叉,依據臨床症狀大體分為以下6型,其合並症,不包括在分型範圍之內。
(1)邪毒隱伏:症狀不明顯,隻有輕度不適,如疲乏無力、發熱、出血、關節痛、肝脾輕度腫大、麵色蒼白等,舌脈多無特殊改變。多見於輕型及早期的病人。治宜解毒化瘀,佐以扶正。藥用:白化蛇舌草、龍葵、半枝蓮,青黛、土茯苓、山慈菇、莪術、川芎、赤芍、黃芪、當歸等。
(2)熱毒熾盛:症狀以發熱為主,無明顯感染灶,伴有貧血、輕度出血、骨痛,或有肝脾腫大,苔黃、脈數或弦滑數。治宜清熱解毒,佐以扶正。藥用: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青黛、土茯苓、山豆根、石膏、知母、山梔、黃芪,當歸、丹參等。
(3)熱毒入血:症狀以出血、發熱為豐,發熱為輕、中度、齒齦、鼻、皮膚出血,甚至舌有血泡,或有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苔薄黃、脈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佐以扶正。藥用廣角、生地黃、赤芍、生地黃,丹皮、梔子、紫草,山豆根、白花蛇舌蘋、旱蓮草、女貞子、黃芪等。
(4)瘀血痰核:以肝脾腫大及淋巴結腫人為主,伴有貧血,出血、低熱,舌有瘀點或有瘀斑,脈數。治宜活血化瘀、消痰散結為豐,佐以扶正。藥用當歸,川芎、赤芍、三棱。莪術、夏枯草、山慈菇、黃藥子、川貝母、生牡蠣,黃芪、鱉甲等。
(5)氣血(陰)兩虛:以貧血症狀為主,頭暈、乏力、麵色蒼白、低熱,手腳心熱、自汗、盜汗,舌質淡,脈細數或洪大滑數。治以益氣補血滋陰為主,佐以祛邪。藥用黃芪、黨參、當歸、生,熟地黃、天門冬、首烏、龜板、浮小麥、上茯苓、半枝蓮、龍葵等。
以上各型在治療中,還町根據病情,隨證加減,有兩型兼見者,參照兩型的治法處方用藥。
3.對症用藥
(1)白細胞過高,選用:龍膽草、貫眾、馬鞭草、忍冬藤、青黛,雄黃、寒水石。
(2)白細胞過低,選用:黨參、女貞子、山茱萸、補骨脂、紫河車、雞血藤、丹參、黃芪、首烏。
(3)血小板過低者,選用:黃精、玉竹、仙鶴草、柿樹葉、景天三七、卷柏、土大黃、花生衣。
(4)貧血重者,選用;黃芪、當歸、熟地黃、紫河車、阿膠等。
(5)肝脾明顯腫大,選用:桃仁、紅花、赤芍、當歸、三棱、莪術,鱉甲,穿山甲、生牡蠣。
(6)淋巴結明顯腫大,選用:夏枯草、黃藥子、山慈菇、川貝母、海藻、昆布。
4.並發症的治療
發熱的治療,外感或感染發熱,起病時多有惡寒或寒戰,身痛,熱度較高;感染發熱往往能找到感染部位。總的治療原則;在表者宜解;在氣者宜清、宜瀉;在營、血者宜清、宜涼。因本病止氣多虛,故宜注意扶正。此外,外感或感染發熱還司選用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板藍根、黃連、黃芩、梔子、黃柏、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並應根據感染部位用藥進方。如:①感冒發熱,常用銀翹散、桑菊飲;②口腔及咽部感染:常用黃芩、山豆根、牛蒡子、馬勃、桔梗、生甘草;方可選用普濟消毒飲、三黃行膏湯;如扁桃體炎,成藥可用六神丸或喉症丸,並用板藍根、蒲公英各30克,煎湯含嗽;如口腔黴菌感染,可選用玫瑰花,野薔薇根或白鮮皮煎湯含漱,用珠黃散(珍珠加牛黃),蒲黃研末外塗,或用艾葉油作口腔噴霧;③肺部感染:主藥有石膏、黃芩、魚腥草,葦莖等,方可用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湯;④泌尿係感染:土藥有知母、黃柏、梔子、瞿麥,萹蓄、車前草、滑石等;方用八正散、萆薄分清飲等;⑤腸道感染:主藥有黃芩、黃連、秦皮、白頭翁、廣木香、檳榔、馬齒莧等;方可用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香連丸等;⑥軟組縱感染:主藥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銀花、連翹、敗醬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赤芍,丹皮等;方可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局部可敷如意金黃膏。此外亦可用化毒散、或如意金黃散,加馬齒莧汁,調勻外敷;⑦敗血症:主方用清瘟敗毒飲、黃連解毒湯等,並需注意挾正。
5.出血的治療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見症狀,皮膚、口腔、眼、鼻、泌尿道、胃腸道、腦出血以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引起拿身廣泛性出血。前已言之,本病的出血原因不外血熱、氣虛及瘀血三種,出血輕者在治白血病方藥中加入止血藥,出血重者需根據出血病氹和病狀,辨證施治,治療大法如下:
(1)血熱出血:分虛熱與實熱。虛熱引起者,出血緩起,量少、色鮮紅,每有低熱、手腳心熱,盜汗,舌質紅、脈細數;實熱引起者,出血驟起,量多。色鮮紅,每有高熱,舌苔黃燥、脈數有力。兩者皆可,清熱、涼血止血。藥用:生地黃、丹皮、赤芍、白茅根、梔予、茼草、藕節、水牛角或犀角。虛熱尚需加用滋陰藥;實熱尚宜加用清熱駕火藥。前者可用犀角地黃湯、大補陰丸、茜根散;後者可用瀉心湯、龍膽瀉心湯、加味清胃散、十灰散等。
(2)氣虛出血:出血綏起,連綿不斷,量多少不定,色淡,下部出血居多,並有乏力,氣短,麵白、唇淡,或有形寒怕冷,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無力。治宜補氣攝血。補氣藥用黃芪、黨參、白術、甘草、黃精、大棗,結合止血藥。方町用補中益氣湯、黃十湯等。
(3)瘀粗出血:出血漸起或驟起、出血廣泛、血色紫暗、皮膚有紫黑色斑,或融合成片,胸骨壓痛及骨痛明顯,舌質紫暗。治宜活血化瘀。藥用當歸、川芎、赤芍、丹參、雞血藤、蒲黃、五靈脂、三七等,並與止血藥同用。方用桃紅四物湯、失笑散等加味。
出血的治療,除根據出血原因選方用藥外,還需按出血部位用藥。①肺經出血:包括鼻衄和咳血,多為血熱引起。藥用黃芩炭、梔子炭、白茅根、仙鶴草、白及等。實熱者宜泄肺清熱,可用瀉白散、桑杏湯;虛熱者滋陰清熱,可用沙參麥門冬湯合茜根散。肺出血町用白茅根90~120克煎服;白及粉每次服9克,日二次。鼻出血用棉花蘸明礬水或黑山梔粉塞鼻,鼻血多者,用填寨止血法;②胃經出血:包括嘔血和牙齦出血,多為血熱引起。藥用石膏、知母、大黃、黃連等。實熱者宜清胃瀉火,方用瀉心湯、十灰散,加昧清胃散、苄女煎等;虛熱者宜滋陰清熱,用茜根散。胃出血還可用白及、三七粉調服,也可用紫珠草60克煎湯服;牙齦出血可用1%明礬水,或用五倍子、地骨皮各30克煎水含漱;③肝經出血:如球結合膜或眼底出血,多為血熱引起。藥用龍膽草,山扼炭、菊花、枸杞子、生石決明、青葙子等。實熱者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丹梔逍遙散;虛熱者滋陰清火,用杞菊地黃湯、大補陰丸;便血:多為脾不統血,可用歸脾湯樸脾攝血,或用椿根皮30克烏梅9克煎湯服;④尿血:也多為血熱引起。藥用大、小薊、白茅根,藕節、紫草、琥珀等。實熱者清熱瀉火,方用小薊飲於;虛火者滋陰清熱,方用大補陰丸。簡易方可用白茅根60克,邪毒泛濫,侵及厥陰,肝陽偏亢,上擾清竅,病情重篤,急則治標。治宜平肝降逆,藥用:當歸,白芍、天麻、鉤藤、白蒺藜、代赭石、生石決明、菖蒲、鬱金、陳皮、竹茹,半夏。抽搐者用止痙散(全蠍、蜈蚣),昏迷者用安宮牛黃丸。
6.口腔潰瘍的治療
白血病化療期間,常出現口腔潰瘍,多屬陰虛火旺。治宜澈陰降火。藥用生地黃,玄參、麥門冬、石膏、知母、梔子、牛膝等。因心火上炎者,用導赤散;因胃火上衝者,用清胃散或玉女煎,局部可塗鋦類散。化腐生肌定痛散或養陰生肌散,並用五倍子、黃精、黃芩、板藍根煎湯含漱。
(五)吳翰香臨證心法
吳翰香(1918~)教授,主任醫師,江蘇省太倉縣人。曾任曙光醫院血液病研究室主任。善於治療疑難雜病,采用中西醫雙重診斷,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運用古方治療今病。運用白血病證治要領,正確處理聯合化療無效的急性白血病,對各型急性白血病,極大多數病例已經接受西醫聯合化療而未獲效的,從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在整個病程中,火熱有餘的盛候和氣血不足的衰象(包括貧血、出血、發熱、浸潤等症狀),常常交替出現或合並發生。認為及時解決了矛盾,可以使其獲得緩解。
如貧血嚴重者,麵無華澤,唇舌淡白,彤削氣怯,脈象細數或濡數,表現出一派正氣戕傷之象。這時,應立即停用化療藥物,采用兩儀膏合當歸補血湯,主要以人參、熟地黃、黃芪、當歸來扶助正氣,或用三才封髓丹合六味地黃丸以清滋腎氣,同時配合輸血,從而獲得了緩解。如見鼻衄、牙宣、口舌血皰、皮膚瘀斑等血不循經而妄溢症候者,按照“血熟迫血妄行”和“氣虛不能攝血”二類分別治之。虛證,用歸脾湯合補絡補管湯(《醫學衷中參西錄》方)加減,除用參、芪、當歸、龍眼肉等益氣攝血、引血歸經之品外,還需用龍骨、牡蠣、山茱萸、參三七、阿膠等固澀止血藥味;熱證,用犀角地黃湯合四生丸加減,其中犀角,可用牛角腮或水牛角或黑色豬蹄爪的10~20倍量代替,配合丹皮、鮮生地黃、側柏葉、荷葉等涼贏止血之品;但在臨床上往往虛證與熱由錯綜複雜,則不妨以上述兩法合用,亦有獲得緩解者。
如見發熱:有凶於白血病本身所致的“內蒸”、“勞熱”,心神煩躁、盜汗贏瘦;亦氹火熱之邪,乘虛逆入,而見寒戰或形寒、身熱有汗不解,寒熱日作二,三度者。前者,宜用清骨散合青蒿飲加減重用青蒿,生石膏、知母、地骨皮、鱉甲、龍骨等味以清熱除蒸、育陰潛陽;後者,除按溫病之衛、氣、營、血辨證論治外,亦可重用五味泄毒飲,黃連解毒湯合人參、黃芪、當歸等清解與補益兼施,亦有僥幸脫險者。若見牙齦,口咽、肛門等處糜爛,結毒,潰膿者,除用扶正托毒的內服藥外,還需采用外治諸法,務求速效。
如見局部組織發黑壞死者,終至邪毒內陷而不起。到終末期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患者麵色灰白,斑色紫黯,雖用活血化瘀之法,然其療效極差。實際上,化療藥物無一不是劇毒藥,與砒霜、水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屢見定期強化治療的患者,隨著療程增加而每況愈下,終致不救。故吳氏認為,化療相當於“大毒治病”衰其大半即可,絕不能太過。應在加強化療之前,作血象及骨髓象檢查,如仍處於完全緩解狀態時,可以暫緩強化。尤其是周圍血中白細胞數低於正常時,必須停止化疔,否則,禍即旋踵而至。若有複發跡象者,用原方案是有害無益,必須另選新的方案,才能起作用,否則,終凶無效的劇毒藥過量,戕傷正氣,不死於白血病而死於難於控製的感染和出血。
二、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包括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與慢慢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的中醫命名,將“血癌”項下“慢性血癌”作為其中醫病名。但在疾病發生與發展過程中,可與慢性白血病既往沿用的“痰核”、“癥瘕”、“積聚”等中醫疾病名相似診治。
“病因病機”機體內在功能失調是內傷發病基礎,情誌抑鬱是重要繼發因素,外感邪毒是外在必然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其發生關鍵在於機體內在功能失調而導致邪毒入侵,累及骨髓,毒瘀相聚。損傷氣血。慢性白血病的病因有:
1.先天因素:母體質薄弱,或孕育期間身患疾病,或孕育不足,使先天失養,致使氣血功能逆亂,而致氣血瘀滯;或母患病未愈,遺傳下代,導致髒腑、骨髓功能失調。心火亢盛,煎熬血液,致使運行緩慢;肝火亢盛,或肝氣鬱結,導致氣滯血瘀;肺失宣降,水液代謝紊亂;脾失健運,濕毒內生;腎精虧虛;骨髓功能失調,精髓空虛。
2.內毒因素:正常機體會維持動態平衡,以保持氣血旺盛,陰陽相依。由多種因素導致機體內在失衡,或氣血逆亂,陰陽失調,一可造成水濕代謝失司,痰濕毒邪內生,毒聚五髒,深入骨髓。二可造成精髓化生失衡,不得轉化為血液,使血液虛少,脈道艱澀,血液瘀滯。
3.情誌因素:情誌抑鬱是重要繼發病因。情誌失調引起氣血功能紊亂,髒腑功能失調,特別是肝膽功能失調,使肝疏泄不暢,膽囊調達受阻,故而出現肝經氣血瘀阻,形成脅下瘕積、腫塊。肝氣不疏,肝木克土,脾失健運,即可出現消化不良,脘腹脹滿。
4.外感因素:感受邪毒,或其他毒邪入侵機體,輕者損傷氣血,導致氣血虧虛;重者傷及髒腑,致使髒腑功能紊亂;嚴重者損傷骨髓,致使骨髓生血功能失調。病程日久,一可導致諸虛不足;二可導致絡脈損傷。毒邪與營血相搏結,血液流通不暢,瘀血阻滯經脈致使瘀血內阻。
(一)吳翰香臨證心法
吳翰香教授診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認為在臨床上以實熱證多見,早期自覺身體強壯,熱量充沛,冬天比他人少穿衣服少用被褥。可以無自覺症狀而粒細胞計數增高。診斷明確後,可以用青黛、雄黃、龍膽革等瀉火解毒,用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丹皮、地骨皮、青蒿等養陰除蒸,若見肝、脾,淋巴結腫大者,可酌投三棱、莪術、丹參、赤芍等化瘀散結;其白細胞計數在5~10萬/立方毫米者,一般用藥20~40天,可獲緩解。其效果較西藥馬利蘭為優,不致於發生皮膚色素沉著、婦女停經、骨髓抑製、肺纖維化等現象。亦不會發生血小板過少而出血,白細胞過少而感染以及藥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屬虛寒證,好發於中、老年,在八綱辨證上多屬虛寒證,不論其白細胞計數(主要為淋巴細胞)高副什麼程度,隻要沒有實熱見證,采用十全大補湯合金匱腎氣丸治療,亦有人用十四味建中湯加減,可獲較長時期的臨床、血象及骨髓象緩解。曾見1例在外院服用CB1348的“慢淋”患者,出現惡心,厭食等症狀,舌苔自厚膩,囑其停服西藥,先進平胃散合二陳湯治標,俟消化道症狀消失,胃納恢複。就用補法調治,獲得完全緩解,已逾10年。
吳氏認為雄黃具有迅速減少周圍血中白細胞的作用,50年代後期,上海某醫院職工食堂一廚師,患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該院曾用6-MP治療1月餘,白細胞計數由5萬上升到12萬以上,憎寒壯熱,認為無緩解希望,囑其求治於中醫。當患者住進病房作體格檢查時,發現兩大腿有三處漫腫,擇一慢腫處抽出膿樣液體、塗片染色鏡檢均為早幼粒細胞,與血象、骨髓象所見的細胞形態完全相同,說明這三處漫腫均屬血自病細胞在皮下組織浸潤。當時,辨證為“流注”,用醒消丸為主治療4周,熱退、腫消,脈靜,白細胞下降至1萬左右,血片中幼稚細胞消失,骨髓象亦趨向緩解。查閱本草文獻,《本草從新》記載,雄黃“化血為水”。當時考慮此奇跡為醒消丸中的雄黃所致。
60年代初,使用雄黃治療34倒急慢性各型日血病,其中14鍘配合化療,20例單用雄黃(慢粒12例、急粒4例、慢粒急變2例、急單1例、紅白血病1例)。日服雄黃粉(水飛裝入膠囊)5~12克。發現急性白血病在用藥2~10天、慢粒在用藥3~7天,平均6.2天時,白細胞計數即開始下降。雄黃具有迅速降低周圍血中白細胞的藥理作用,可以,消除或改善白血病細胞的浸潤現象,肝、脾、淋巴結明顯縮小或恢複正常大小;但雄黃不能抑製骨髓,是最大的缺點。所以雄黃適用於白細胞增高性白血病,對丁白細胞玻少性白血病是禁忌的。否則,白細胞計數會愈用愈低。雄黃是有毒的砷化物,隻能短期應用,長期使用會發生慢性砷中毒,皮膚嚴重角化、皸裂、色素沉著,損害心肝腎等重要器官。醒消丸,牛黃醒消丸,六神丸、六應丸和牛黃解毒片等中成藥,均含有雄黃,其作用和副作用與雄黃相似。
(二)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主任醫師診治慢性白血病,認為慢性白血病病程長,中醫認為久病必瘀,其表現以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為主者,係痰濕流注、血瘀凝聚所致。穀氏常選用用一些祛瘀藥,三棱、莪術、墓頭回、羊蹄、土鱉蟲、三七粉、穿山甲、龜板、鱉甲、丹參、生山楂等藥治療,有利於祛瘀生新。其中三七粉、穿山甲、墓頭回、羊蹄配伍有明顯的祛瘀散結、消痞作用,對縮小肝脾療效較佳。小金丹、馬錢子丸對淋巴結腫大有明顯療效。其次雲南白藥也是治療白血病出血的一個常用藥,一般用量較大,每日總量l~2瓶(每瓶4克),分次用湯藥送服。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是七葉一枝花,它不僅有較強的解毒、止痛、止血作用,而且對惡性腫瘤有抑製作用,所以常用來治療惡性腫瘤伴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但用量不宜過小,否則作用不明顯。
白血病細胞浸潤其他部位,如骨骼和關節者,可用補腎壯骨的青娥丸加青黛、墓頭回、威靈仙、土茯苓等治療;浸潤口腔黏膜者,可選用六神丸、牛黃解毒片,還可用大青葉煎水含漱;浸潤腦組織者,可在辨證的基礎上加全蠍、僵蠶、蜈蚣、青黛、卷柏、龍葵、農吉利等藥治療。
(三)周靄詳臨證心法
周靄詳教授診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用解毒、化瘀、消癥的藥物來治療。認為解毒是針對病因;化瘀、消癥是針對病理改變和證候。古方青黃散具有這方麵的作用。其中青黛味寒,可消腫散瘀、涼血解毒;雄黃辛溫,可解百毒,消積聚,化腹中之瘀血。兩藥並用,則有解毒、化瘀、消癥作用。
臨床應用青黃散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青黛與雄黃之比為9:l或8:2為佳。兩藥研末後製成粉劑裝膠囊或壓成片劑。先從小劑量每次3克,每日3次開始,飯後服用;如無明顯不良反應,可增至每次5~6克,每日3次。
服用青黃散的副作用,主要有惡心、腹痛、大便溏、大便次數增多,少數有黏液便及便血。此外還可有色素沉著,手腳掌皮膚增厚、疼痛、皮膚有皮疹。這些症狀有的是青黛引起,有的與雄黃有關。如副作用嚴重,特別是有便血、皮疹時,應及時停藥。雄黃含有三硫化二砷,為了防止砷中毒,可在服藥過程中,每2個月用二硫丁二鈉1克加入5%的葡萄糖40毫升中緩慢靜脈注射,每日1次,連用3次,促使砷的排泄,效果較好。
青黃散價格低廉,藥源充足,簡便易得,頗為實用。在實驗研究中,青黃散對正常造血功能無明顯不良影響,而白消安(馬利蘭)則對造血功能有明顯抑製作用,這與臨床所見相符,從這個意義上說,青黃散比馬利蘭安全。
(四)吳聖農臨證心法
吳聖農主任醫師診治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心法,陳湘君、徐正福整理如下。
病例趙某,男,59歲。1982年10月14日入院。患者3個月來經常頭暈乏力,腹部脹悶不舒,半個月前突然高熱,因當地發現白細胞異常增多、脾大而轉至上海某醫院,經骨髓穿刺證實為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意見:髓象極度增生,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結合周圍血象,符合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982年10月14日來診,給予中藥治療。
刻診:形體消瘦,精神疲軟,營養較差,麵色萎黃,眼結膜蒼白,時或頭暈目眩,經常脅腹脹滿,按之更甚。脈浮弦,舌淡青,苔薄白。全身皮膚無出血性瘀點、瘀斑,無蜘蛛痣;雙側腹股溝均可捫及黃豆大小淋巴結數枚;鞏膜無黃染;肝上界第7肋間,肋下3crn,質中,表麵光滑,無觸痛;脾肋下20cm,質硬,觸痛。患者過去有血吸蟲病史,曾做銻劑治療。辨證屬脾腎陽衰,血失生化,寒凝氣滯,痰瘀交結,癥積乃成。立補脾溫腎、運陽補督、行氣散寒、化瘀消結、祛癥散積之法。
處方一:生牡蠣60克(先煎),淫羊藿、豬殃殃、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生黃芪、黨參各15克,當歸、炙鱉甲(先煎)、桂枝、茯苓(雄黃1.5克拌)、赤芍各12克,鹿角粉6克(分吞)。水煎服,每日1劑。另:牛黃解毒片,4片,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