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消化係統腫瘤(三)(2 / 3)

十診:2005年10月30 日患者左胸脅及左上腹疼痛消除,時感頭痛,胃納差,近來記憶力下降,二便調。舌紅暗,苔黃膩,脈弦。藥用鬱金、溪黃草、重樓、茯苓、薏苡仁、苦參、穀芽、麥芽、八月劄各20克,柴胡、白芍、布渣葉15克,全蠍10克、砂仁(後下)各10克。水煎服,日1劑。

複診:2006年12月20日患者感左脅隱痛,納可,二便平,舌紅,苔黃,脈緩。藥用枳實克、鬱金、黃芪、八月劄、重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綿茵陳、女貞子各20克,柴胡、白芍、延胡索各15克,淫羊藿10克。水煎服,日1劑。

患者至今堅持就醫服用中藥治療,複查CT腫瘤生長緩慢,生存質量可。

本例患者為肝經濕熱,痰瘀互結型,予以四逆散加減以疏肝理氣,清熱利濕,軟堅散結。劉氏方中以綿茵陳、藿香、溪黃草、全蠍、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重樓、苦參、大黃等利濕解毒,黃芪、砂仁、茯苓、薏苡仁、穀麥芽、女貞子、桑椹子等益氣健脾補肝腎,堅持中醫治療,複查CT腫瘤生長緩慢,至今已存活近2年,且生存狀態良好。

(四)張炫炫臨證心法

張炫炫教授,浙江省著名的中醫腫瘤專家,擅長治療消化、呼吸、泌尿等係統的腫瘤,如食道癌、胃癌、肝癌、肺癌等,對腫瘤術後放化療中產生的毒副反應也頗有研究。以中醫藥治療延長胰腺癌生存期。張氏認為,中、晚期胰腺癌臨床上常見有濕熱毒盛、氣血瘀滯、脾虛濕阻、陰虛內熱等證型。對於常見的脾胃虛弱之病例,證見麵色萎黃,形體消瘦,食後脹甚,頭昏乏力,納不欲食等症乃為脾虛濕困所致,而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為屬熱毒為患,故宜用益氣健脾、清熱解毒之法治療。常用參、苓、芪等藥來益氣健脾,用蒲公英、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藥來清熱解毒。參、芪等藥物有扶正培本之功。根據近代藥理研究,黃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本品在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促進體細胞、自然殺傷細胞釋放免疫活性物質,誘生幹擾素、白細胞介素等方麵表現出多種生理活性。黨參及其多糖能使巨噬細胞的數量增加,吞噬能力增強,也能使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增加。半枝蓮等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和抗腫瘤的作用,故合而成方,用來治療胰腺癌,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病例宋某,女,62歲。初診:1997年11月。病人因脘脅脹痛,食後尤甚,頭昏乏力,就診於西醫內科,經治療效果不僅不顯反而加重,再經某省級醫院診治,B超顯示:胰頭厚3.5cm,胰體2.2cm,外形欠光整,回聲偏低,內見不規則低回聲區。診斷:胰腺占位病變。次日CT檢查,診斷為胰腺癌。因病人年紀偏大,體質較差,平素又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外科醫生認為不宜手術,病人家屬也考慮到病人的實際情況不願手術、化療。經人介紹來中醫腫瘤科服用中藥。

症見:慢性病容,麵色萎黃,形體消瘦,脘脅脹痛,時輕時重,食後脹甚,頭暈乏力,腰部酸墜,納不欲食,夜寐較差,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行動需人扶持,脈沉,舌質淡,苔白微膩。此屬脾虛濕困,熱毒中阻,治宜益氣健脾、清熱解毒。藥用薏苡仁、白扁豆、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白英、貓人參各30克,豬苓、石見穿各20克,黨參、炙黃芪、山慈菇、蒲公英各15克,延胡索、烏藥各12克,幹蟾皮9克。

服藥7劑後脹痛明顯減輕,精神好轉,納穀稍增。再守原法,繼續治療。半年後CT複查,腫塊縮小2/3以上,病人脘脅脹痛等自覺症狀消失,能和以往一樣買菜、燒飯,操勞家務,同時仍在繼續服藥,一直至今。

本例用中醫藥治療存活期已超2年,且病人的生存質量較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提示,中醫藥在治療胰腺癌方麵的優勢,值得探索。

四、原發性肝癌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為原發於肝細胞或肝內小膽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中醫類似於“黃疸”、“鼓脹”、“積聚”、“肝積”、“癥瘕”、“暴症”等疾病。

“病因病機”感受邪毒,肝氣抑鬱,飲食損傷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氣虧虛、髒腑失調則是發病的內在條件。

1.正氣虧虛:稟賦薄弱,或後天失養,正氣虧虛,不能抵禦外邪侵襲;或他病日久,耗傷正氣,導致陰陽失調,氣血逆亂,髒腑功能紊亂,瘀血留滯不去,而成積聚。

2.情誌抑鬱: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肝藏血。《血證論》:“肝屬木,木氣衝和條達,不致遏鬱,則血脈得暢。”若情誌鬱怒,不得發泄而致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結於腹中,日久則變生積塊。

3.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飽或過饑,嗜酒過度,損傷脾胃,脾虛濕困,運化不健,水濕停聚,聚於腹內,發為鼓脹,久之成瘤塊。

4.感受邪毒:本病因正氣虛弱,外受毒邪,或食黴變食品,邪鬱日久,化毒成瘀,毒瘀內聚,終成瘕積。

(一)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教授以健脾解毒治肝癌。在治療肝癌的處方中以健脾利濕、解毒疏肝為主,且側重於益氣健脾。這與來診的肝癌患者多數屬於中晚期,大多表現為正虛邪實有關。

穀氏認為肝癌的產生是由於氣滯血凝,邪毒凝聚而成。治療應以祛瘀敗毒,消癰散結為主。但穀氏在治療肝癌的處方中極少應用活血化瘀藥,除了丹參以外,僅有地龍、川芎、赤芍、澤蘭、三棱5味,占總使用味次的2.2%。對此穀氏指出,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與肝硬化密切相關,臨床上絕大多數的肝癌患者與肝硬化並見,所以此類患者均有凝血機製障礙,常表現為鼻衄、齒衄,甚至嘔血、便血等。而臨床觀察肝癌患者的出血傾向越重,病情發展越快,死亡率越高,因此控製肝癌患者的出血傾向,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所在。

對有出血傾向的肝癌患者,穀氏認為不能使用過多的活血化瘀藥,即使是對沒有出血傾向的肝癌患者,也不應使用大劑量的活血化瘀藥,以防誘發出血、加重病情,“勿使過之”是一個原則。

在臨床上,穀氏多選用鱉甲、穿山甲、龜板、白芍、柴胡、鬱金等柔肝舒肝、滋陰養血、軟堅散結藥,對有出血傾向者常加用黃芪、三七粉、雲南白藥等益氣化瘀止血藥,而少佐收斂止血藥。由於丹參能活血消瘀,配伍雞內金、柴胡等有軟化縮小肝脾作用,且此藥同時尚能“止血”,故穀氏常在治肝癌的處方中用其他藥物配伍丹參使用,而且療效較好。

肝癌的疼痛是由於肝鬱血瘀所引起,初期表現為肋部脹悶感,進而陣發性脹痛,直至持續性劇痛。對此,穀氏指出,不要等到肝癌出現疼痛時才治,而應在患者剛剛出現肋部脹悶感時就用舒肝止痛藥治療,且持續應用,這樣才能預防肝癌疼痛的產生或減輕疼痛的程度。臨床上許多巨塊狀肝癌的患者按此處理,直到臨終前也未見明顯疼痛出現,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穀氏常用的止痛藥物是延胡索、徐長卿、柴胡、鬱金等,其中延胡索用量較大,多數在30~40克。

肝硬化肝癌腹水的患者,多屬晚期,體內正氣已虛,故穀氏在治療時多用的是健脾益氣,通陽利水類的方劑為基礎進行治療。對於腹水伴有黃疸者,多選用茵陳五苓散加金錢草、虎杖、垂盆草、雞骨草等清利肝膽濕熱。對於腹大堅滿、青筋暴露、麵色黧黑、口唇青紫、舌有瘀斑的氣滯血瘀型肝癌腹水患者,特別是有鼻衄、齒衄出血傾向者,一定要少用活血化瘀藥,而采用祛瘀止血法,加用大量的三七粉、雲南白藥等。另外應用大量的益氣藥,以加強止血功效。配合柔肝軟堅散結藥,以達攻補兼施,消除或減輕腹水之功效。

病例尹某,男,44歲。肝癌腹水黃疸。患者在酒廠工作,嗜酒無度,經常飲酒達1500克左右。近年來經常出現右脅部悶通感,2個月來疼痛加重,腹脹明顯,稍進飲食則症狀加重。市內某院CT及B超檢查提示:肝占位性病變並腹水。現麵目及皮膚黃染,納呆,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弦細數。治宜:軟堅散結,清熱退黃,健脾利水。藥用茵陳、金錢草各40克,生白術30克,葶藶子、半邊蓮、丹參、龍葵、茯苓各20克,澤瀉、豬苓、石見穿、陳皮各15克,大腹皮、西洋參、鬱金、雞內金各10克,大棗5枚。

本例肝癌伴腹水黃疽是因肺之治節不行,通調水道障礙,脾之轉輸不利,肝膽濕熱壅塞於內,膽汁泛溢,逆入血液所致。穀氏用茵陳五苓散加金錢草、鬱金、雞內金疏肝清熱利濕以退黃,方中茵陳、金錢草為除濕清熱退黃之要藥,要重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以瀉肺行水,使腹水下趨。五皮飲化裁配伍石見穿、龍葵、丹參、半邊蓮,以理氣健脾,清熱祛瘀瀉水。再加上西洋參增強脾運。諸方藥合用,促進腹水和黃疸的消失。

病例唐某,女,35歲。原發性肝癌並發熱。患者有慢性乙肝病史6年餘。自1991年元月起出現左脅下脹痛,呈持續性。同年9月20日因突然加重不能忍耐,伴惡心嘔吐,頭暈眼花,發生暈厥一次,急診以“失血性休克”疑內髒出血緊急剖腹探查。術中發現腹腔內大量鮮血,抽吸後見右肝表麵附近大量凝血塊,肝質地硬、縮小,表麵凸凹不平之結節似菠蘿。肝右葉膈麵突出蘑菇狀腫塊,與胸前壁浸潤4cm×4cm×3cm大小。腫塊近膈處於腫塊基底部上緣裂2.5cm。此裂口處流血不止。考慮肝硬化,肝癌破裂大出血,且患者處休克狀態,故無法行肝癌切除,亦無法修補止血,以多塊明膠海綿按入破裂口,壓迫止血。術中從腹腔吸出血液3700ml、凝血塊500g。術後診斷為失血性休克、原發性肝癌、脾大性肝硬化。轉入內科治療。

經給予輸血、抗炎,對症療法,患者血壓逐漸恢複正常,當時檢查:血紅蛋白89克/L,紅細胞2.96×1012/L,白細胞3.5×109/L,CEA7.7ug/L,便潛血等。尿檢紅細胞滿視野。X線攝片見右下肺大片密影,上緣界限清楚,達第三肋間,右膈肌被遮,診斷為胸腔積液。B超提示肝右葉可探及一實質性回聲區6.3cm×5.7cm。CT會診意見為脾大、肝硬化、肝癌。初診:1992年2月11日,來診時患者自覺右上腹脹痛,持續發熱(體溫波動在37.2~38.0℃)2個月,午後較重。極度疲乏,臥床不起,嗜睡,頭暈,納呆,便黑,日一行為稀便。兩個月前在輸血的支持下,作化療一次。術後症狀明顯加重。B超複查肝右葉可見實質性回聲區6.9cm×6.3cm,提示瘤體增大。血檢AFP為362ug/L。發熱加重,臥床,下床走幾步就汗出淋漓。由於極度虛弱,停止化療,給予支持療法。舌質暗紅,少苔欠潤,脈弦細數。證屬內傷發熱。係由瘀血內結,氣虛血虧,津液枯涸所致。治宜健脾益氣,補血生津,祛瘀除熱。藥用黃芪40克,丹參30克,澤蘭葉20克,太子參、陳皮、砂仁、靈芝、當歸、雞內金、莪術各15克,茯苓、白術、石菖蒲各10克。另取各種新鮮水果打碎壓榨取汁頻頻口服。按上法出入口服36劑,體力大增,體溫恢複正常。納食增250~350克/日。尿、便潛血陰性。AFP為209ug/L。

綜上法治療至4月28日,體溫一直正常。CEA正常,AFP為195.9ug/L。血檢:血紅蛋白150克/L,紅細胞4.79×1012/L,白細胞5.9×109/L。B超複查:肝右葉仍可見一實質性回聲區6.1cm×4.8cm,病情穩定。患者於1992年9月10日死於肝硬化,肝癌大嘔血。

肝癌發熱常見於晚期患者,多因五髒陰津大耗,熱由毒生而出現發熱。臨床上穀氏常采用滋陰涼血,解毒瀉熱法治療。本患者之發熱原因有三:一是肝癌破裂,瘀血內結。二是化療導致的陰津耗損。三是失血引起的血虧氣虛、脾胃衰敗。故穀氏治療先取各種新鮮果汁頻頻口服,以滋潤五髒,養陰救液;再取六君子湯加補血湯、靈芝等增強脾運,促進氣血津液的化生,輸水穀精微於髒腑;稍加莪術以破瘀散結,抑製癌毒。終於使機體氣血充足、陰陽協調,發熱自除。

(二)顧丕榮臨證心法

顧丕榮主任醫師,滬上名醫。以三辨三法、三忌三要論治肝癌。其心法:

1.三辨三法:癌症的成因,是由正氣先虛,而後邪氣湊之,導致氣滯血瘀,聚痰蘊毒,相互搏結而成。故在治療中,早期宜攻中寓補;中期宜攻補兼施;晚期宜補中寓攻,但也不能強求分期。總之,因人、因病靈活應用,方可克敵致勝。所用藥物,不論補瀉消散,盡量選用具有抗癌作用之品,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一是辨虛扶正以抗癌,“養正則積自消”。是扶正法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意義,而扶正首先應辨明氣血陰陽虧損,以便“損者益之,虛者補之”,調和陰陽,生化氣血,促進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自身的抗癌能力。每當發現肝髒癌變,大多已屬中、晚期,所以更宜峻補,扶正以祛邪。

氣虛證見神倦懶動,語聲低怯,頭暈自汗,麵色恍白,舌淡苔薄,脈虛。宜選用: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藥、甘草等。黃芪宜生用,用量為30~60 克;黨參或太子參,可用20~30克。如防其壅滯,則加萊菔子,清代傅青主已將人參與萊菔子同用,且萊菔子也有抑癌作用。

血虛症見午後頭暈乏力,心悸少寐,爪甲無華,舌淡失榮,脈細。常選用:當歸、川芎、白芍、地黃、丹參等。

陰虛症見午後發熱,虛煩少寐,盜汗遺精,頭暈目澀,口幹咽燥,舌紅少苔或剝苔,脈細數。可選用:天門冬、麥門冬、沙參、玉竹、女貞子、早蓮草、鱉甲、龜板等。

陽虛症見形寒肢冷,麵色慘淡,大便溏泄或完穀不化,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當選用:肉桂、仙靈脾、補骨脂、鹿角片、五加皮、韭菜子等。其他如百合、扁豆、桑寄生、續斷、杜仲、大豆、核桃枝(夾)、胡麻仁、火麻仁、豌豆等,都具有扶正抗癌作用,可隨證選用。

二是辨證祛邪以製癌:肝癌治療中,祛邪的目的,在於化積,包括行氣散結,活血消腫,化痰軟堅,以及蟲類搜逐,清熱解毒等法。《內經》有“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論點,使邪去則正自安。

氣滯症見脘腹脹滿或氣體攻痛,暖氣矢氣則舒,舌苔薄白或微膩,脈弦。宜選用:木香、烏藥、香附、小茴香、枳殼、八月劄、鬱金、莪術等。

血瘀症見痛有定處,按之有塊,壓之更痛,或痛如針刺,逢夜加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應選用:乳香、沒藥、桃仁、紅花、延胡索、大黃、川芎、三七、石見穿、蜂房、蟾皮、壁虎、丹皮、鐵樹葉、虎杖、天葵子、鬼箭羽、薑黃等。

濕痰症見胸脘痞悶,惡心嘔吐,大便溏泄,或肢腫腹大,苔膩或黃,脈濡或緩滑。可選用:厚樸、枳殼、豬苓、茯苓、土茯苓、車前草、薏苡仁、生半夏、石菖蒲、鮮南星、瓜蔞、薤白、羊艿、瞿麥、石韋葉、墓頭回、荸薺、海藻、蛤殼、牡蠣、常山、防己、徐長卿、山慈菇、黃藥子等。

尚有清熱解毒之品,也是抗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七葉一枝花、半枝蓮、蒲公英、白石英、龍葵、魚腥草、紫草、牛黃、青黛、敗醬草、半邊蓮、野葡萄根、地錦草等,可酌情選用。因腫瘤是由邪毒致病,大凡邪毒每易化火,正如尤在涇所謂:“凡痞結之處,必有陽火鬱伏於中……宜以苦辛寒藥清之開之,然非易事也。”

三是辨病選藥以治癌:因腫瘤的發病部位和性質有所不同,根據肝癌的特殊情況,選用相應藥物,如莪術、石見穿、虎杖、生鱉甲、龜板、八月劄、貓人參、鳳尾草、夏枯草、龍膽草、鬱金、生薑、鐵樹葉、熊膽、牛黃等,其中以生鱉甲、鹿角片、八月劄、石見穿、白花蛇舌草、虎杖、貓人參等為主選藥物,所謂“治病必求其本”。

腫瘤一證,實為難治之疾,除中西醫采用各種治法之外,輔助療法與注意事項也應相輔而行,相得益彰。

2.三忌是:一忌破血:在祛邪化積法中,宜活血不宜破血。通過臨床觀察,施用破血之品,如三棱、水蛭、山甲、皂角刺等,對腫瘤雖有消堅止痛作用,但應用過久,每易導致腫瘤擴散或轉移,蓋因破血之藥,能使瘀毒在脈絡中隨波逐流,到處亂竄,聯係臨床本病生存的病例來看,大多未投破血方劑,或雖用而未久;相反地,若持續用之,雖能取效一時,但預後不良;二忌煙酒:煙之為害,前人早有“耗血損氣”之訓。近代發現若吸煙多者,不僅損折其壽,且因香煙產生的焦油(明顯致癌因素),除與肺癌有直接關係外,還能導致喉癌、食道癌、膀胱癌、胰腺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若腫瘤患者吸之,猶如抱薪救火,自取速亡。酒之為害,比煙稍遜一籌,因酒辛熱有毒,烈酒更甚,扁鵲謂:“過飲腐腸爛胃,潰髓蒸筋,傷神奪壽。”東垣謂:“酒大熱有毒,飲酒入胃,先走肝膽二經。”肝癌者飲之,煽動內風相火,風得火勢,火借風勢,因而昏迷、抽搐、失血等險象疊生,禍不旋踵;三忌諱醫:古有成語,“諱疾忌醫”。現代忌醫者仍不乏其人,在農村中仍有“信巫不信醫”之俗,也有信中醫不信西醫,或信西醫而不信中醫,從而貽誤中西醫兩法治療的優越性,不勝歎惜!

3.三要是:一要食療:古人有言,“園蔬勝珍饈”。這對腫瘤患者相適宜,應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蘿卜、薏苡仁、扁豆、百合、海帶、紫菜和菌類中的猴頭、銀耳、香菇、鬆蕈等,也可吃些蛤類(軟體動物)、龜、鱉及硬殼果實等。二要攝養:腫瘤患者,常因憂患惶恐,導致病情惡化。醫者根據《靈柩》“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務使患者心情曠達,樂觀對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囑家屬精心護理,寬慰病人。三要練功:《內經》記載:“百病皆生於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練氣功,能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促進新陳代謝,達到自我調節的目的。

病例夏某,男,40歲。患肝炎已2年,初診為慢肝。於1980年春初檢驗,甲胎火箭電泳為530,甲胎定性對流陽性、擴散陽性,血凝法為1:1000,經某醫院確診為肝癌。住院用化療2個月,火箭電泳上升至14000,因而停用化療,未行手術,改用中草藥治療,未見改善。7月間注射白蛋白後,火箭電泳下降至9000.

同年10月13日來本院肝病門診,肝區微脹,精神不振,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滑。肝功能:膽紅素3.0mg、穀丙轉氨酶(一)。此係早年肝受邪傷,初病在氣,久延入絡,絡痹血瘀,與邪毒濕熱互凝成癖,結於右肋之下。治當補肝健脾,化濕解毒,以抗其癌。藥用炒黨參,焦白術,生黃芪,當歸,炒白芍,茯苓,薏苡仁,枳殼,川樸,黃芩,八月劄,鬱金,鱉甲,牡蠣,地鱉蟲,萊菔子,白花蛇舌草,貓人參,茵陳。

隨症加減,服藥30劑。火箭電泳下降至182,甲胎對流為(±),精神漸振,但口幹舌燥,此為瘀毒化火耗津,前方加麥門冬、天花粉等。又服30劑,甲胎對流、擴散均轉陰性,火箭電泳為250,症狀明顯改善。仍以前方出入,服至1981年12月,火箭電泳正常,血凝轉陰,B超檢查未見明顯團塊。迄今9年來一切正常,患者自述1980年曾用化療3個月,此外未用過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