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頭頸部腫瘤(3 / 3)

2.痰毒凝結型:主要證候鼻塞,痰多黏稠,涕厚黏膩或血涕,頸部腫核顯露,胸脘痞滿,舌淡紅,苔厚膩,脈滑。治法以化痰軟堅,解毒消腫。方以海藻玉壺湯加減。藥用夏枯草、生牡蠣、海藻、天葵子、山豆根、冰球子、蛇六穀、蒼耳子、象貝母、半枝蓮。加減:①若頸部腫塊堅硬不移,加王不留行、山慈菇;②若痰多咳嗽,加製半夏、陳膽星、天竺黃;③若胃納欠佳、苔膩,加茯苓、生生薏苡仁。

3.氣滯血瘀型:主要證候:鼻塞,胸悶,煩躁易怒,鼻血色暗,或有頭痛,苔薄,舌質偏紫,或舌有瘀斑,脈澀。治法以化瘀散結,理氣通竅。方以通竅活血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八月劄、蒼耳子、川芎、鬱金、石上柏、茜草根。加減:①若頭痛明顯,加蛇六穀、天葵子;②若血涕暗紅,加茜草根、仙鶴草。

4.肺胃陰虛型:主要證候:鼻血色鮮紅,鼻腔幹燥,咽幹舌燥,口渴欲飲,幹咳少痰,苔少舌紅,脈細數或細。治法以養陰生津。方以增液湯加減。藥用生地黃、玄參、麥門冬、川石斛、白茅根、石上柏、天花粉、蘆根。加減:①若低熱,加地骨皮、青蒿、白薇、炙鱉甲;②若煩悶不安,加瓜蔞皮、山梔;③若口腔潰瘍,加土茯苓,或用錫類散外塗。

5.肝腎陰虛型:主要證候:鼻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眼花目糊,口幹欲飲,或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或沉細。治法以滋補肝腎。方以杞菊地黃丸加減。藥用熟地黃、山茱萸、女貞子、枸杞子、丹皮、旱蓮草、菟絲子。加減:①若腰膝酸軟,加川斷、桑寄生;②若目糊眼花,加石決明、白菊花;③若盜汗自汗,加炙黃芪、五味子。

劉氏以中醫藥治療與放療結合,認為鼻咽癌手術難以根治,現以放射治療效果較好。中醫藥配合放療既可增加放療的敏感性,又可減輕放療副反應、提高免疫功能和生存質量、防止複發轉移。中醫認為,放射治療是一種峻烈攻邪之法,放射線屬於熱性殺傷性物質,易造成熱毒內結,熱能生火,進而灼傷陰津,造成口幹咽燥、口渴喜冷飲、咽喉腫痛、舌質偏紅甚或紅絳等症狀,此辨證屬於熱毒傷陰。若見口幹口膩不欲飲、口苦、胸悶脘脹、舌苔黃膩、脈弦滑或弦數,此乃痰熱蘊結所致。有時患者舌質並不太紅,舌苔也不膩,仍訴口幹,這可能是由於放療後脾氣虛弱,津液不能正常輸布造成的。因此,放療後的口幹並非完全屬於熱結陰虧之象,當仔細辨別。治療時應強調保護脾胃功能、顧護陰津,同時注意清利濕毒。

病例方某,男性,52歲,工人。於2007年7月因頭痛就診於上海五官科醫院。鼻咽部CT示:鼻咽部軟組織增厚。鼻內窺鏡病理示:鼻咽部鱗癌。予以鼻咽部放療,同時予以化療。放療期問予以CBP化療方案,放療結束後改為DDP+5FU化療方案,白細胞最低時為3.0×109/L。2007年10月31日複查鼻內窺鏡示:未見明顯新生物。初診日期:2007年11月7日。刻下:口幹,餘尚可,二便調,舌質紅,舌苔薄黃,脈細。證屬放療後熱毒傷陰,餘毒未淨,治以養陰生津、清熱解毒。藥用北沙參、玄參、蛇六穀、石上柏各30克,麥門冬、生地黃、銀花、蒼耳草、草河車各15克,天龍3克。另予正得康3瓶,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二診(2008年2月20日):鼻咽癌放療後出現口幹、脈細、舌紅。藥用北沙參、玄參、生地黃、蛇六穀、石上柏各30克,麥門冬、金石斛、銀花、草河車各15克,天龍6克,烏梅6克。繼予正得康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

三診(2008年5月7日):訴口幹,餘可,舌質紅,苔淨,脈細。原方加天花粉24克。

四診(2008年11月12日):鼻咽癌放療後,口幹,舌質紅,苔薄,脈細。藥用北沙參、玄參3、蛇六穀、石上柏、半枝蓮各30克,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草河車、蒼耳草、銀花各15克,女貞子9克,天龍6克。

隨訪至今,患者病情穩定,未見複發轉移征象。

三、喉癌

喉癌係發生在頸前中央,上接咽部(會厭喉麵以下),下連氣管和喉內部的惡性 腫瘤喉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3.3%~8.1%,居頭頸部常見惡性腫瘤的第2位,是僅次於肺癌的呼吸道腫瘤,約占全身腫瘤的1%~2%。喉癌以鱗癌為主,約占喉癌發病率的93%~99%,腺癌和未分化癌等極少見。喉癌按病理形態大體分為菜花型、結節型、浸潤型、潰瘍型等4種。喉癌中聲帶癌約占60%,一般分化較好,轉移較少;聲門上癌約占30%,一般分化較差,轉移較多見,預後亦差;聲門下癌約占46%,因發現較晚,常有氣管前或氣管旁淋巴結轉移,而喉癌向遠處轉移較罕見。

喉癌屬於中醫學“喉瘤”、“喉菌”、“喉百葉”、“鎖喉瘡”、“陰虛喉疳”等範疇。

“病因病機”喉為氣息出入呼吸之通道,與發音有關。喉癌的發病與煙酒過度、嗜食辛熱炙煿之品、情誌不遂、髒腑虧損等因素有關。

1.肺熱鬱蒸:《醫宗金鑒》記載:“喉瘤鬱熱屬肺經,多語損氣相兼成,形如龍眼紅絲裹,或單或雙喉旁生”。肺經素有痰熱,複受外邪侵襲,或受煙塵、有害氣體等不良刺激,致使邪熱痰毒壅結於肺,循經上逆,結於咽喉為病。

2.脾胃熱盛:《咽喉脈證通論·喉菌》記載:“此症因食膏粱炙博厚昧過多,熱毒積於心脾二經……上蒸於喉,結成如菌,麵厚色紫,軟如豬肺,或微痛,或木而不痛,梗塞喉間,飲食有礙。”故因長期嗜食煙酒,過食辛辣炙烤之品,脾胃積熱,火毒內生,上蒸咽喉,熱毒困結於喉間,痞塞脈絡,久而結成腫塊。

3.肝鬱氣滯:素有喉疾,思慮過度,或情誌不遂,憂思鬱怒,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咽喉部氣血失調,留而成瘀,積瘀成塊而為病。故《喉症要旨》有“證因憂思過度,氣滯血結而然”之說。

4.腎陰虧損:年老體衰,髒腑功能失調,或因久病或勞欲過度,精血虧損,陰液耗傷,腎陰不足,內熱由生,虛火上炎,灼津成痰,痰火內結,積於喉部,日久致生癌腫。《醫宗金鑒》記載:“喉疳初覺陰虛成,嗌幹刺痛色淡紅,腎火炎上金受克,破爛失音臭腐疼。”

5.喉癌病因目前已知,可能與長期過度吸煙、飲酒、接觸有害化學氣體(如鎳、鉻、鈾等)及粉塵(如石棉等)、接觸放射線、病毒感染及喉嚨使用不當、口腔衛生不好、喉角化症、聲帶白斑等喉部慢性疾患有關,亦有研究認為與性激素睾酮增高有關。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喉部屬手太陰肺經,與脾胃、肝經有關。喉癌的病機特點是邪實為主,多表現為火毒、痰熱、氣滯、血瘀,病至後期,為正氣不足、氣血兩虛,但疾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過程,臨床證型互相兼夾,故遣方用藥,需靈活化裁。

(一)劉炳凡臨證心法

劉炳凡(1910~2000)研究員,湖南省汨羅市人。中醫專家,診治喉癌以自擬喉癌方,該方具有滋陰降火,理肺清咽之功。藥用太子參、生地黃黃、女貞子15克,沙參、牡丹皮、旱蓮草、白芍藥各10克,甘草、冬蟲夏草、川貝母各5克,木蝴蝶3克,青果(另含咽)。大便通暢去生地黃黃、牡丹皮;舌無苔加熟地黃黃15克,懷山藥、金櫻子各12克。水煎2次,每2小時少量呷服1次,每日1劑。

病例王某某,男,61歲。患者聲音嘶啞,喉部隱痛,吞咽有異物感,經某醫院會診為喉癌。因放療後白細胞降低,體力不支,病情未改變。症見右胸悶痛,咽幹口燥,眠食俱差,大便幹結,小便黃赤,舌質紅絳無苔,脈弦細數。局部檢查披裂水腫,假聲帶充血,咽後壁濾泡密布,右頸淋巴結2cm×2cm。辨證屬腎陰虧虛,虛火上炎。經用上方40劑,喉痛減輕,聲音漸出,吞咽不困難,情緒樂觀,大便已不結,小便淡黃,舌質淡紅而潤仍無苔,脈弦細不數。本方又服30劑,病情進一步好轉。經某院複查,喉部基本良好,聲帶變白,披裂無異常。根據病人有下肢冷,小便夜多,腰酸膝軟等腎陽虛症狀,用六味地黃丸加菟絲子、附子、牛膝,共研細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日夜服4次,連服3個月後,一切症狀消失,語音嘹亮,吞咽無阻。每年秋冬間服中藥,8年仍健如常人。

《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是致病因子,正是抗病能力。祛邪與扶正都是要達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而扶正以補益脾腎為要,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均屬人體的生化之源。臨床上包括腫瘤在內的許多慢性病,雖然錯綜複雜,而治療時以保護脾胃為第一要義。故前人有“四時百病,胃氣為本”的說法,隻有資助後天,才能達到培養先天之目的。這樣通過自然調節,使全身陰陽相對平衡,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起到正勝邪卻之目的。

(二)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主任醫師診治喉癌之心法,認為喉癌屬中醫“喉菌”範疇。多因肝腎陰虧、虛火上炎、凝濕化痰、痰火結聚於喉所致。穀言芳等歸納其分型論治。喉癌辨證分為痰火互結、虛火上炎2型。

1.痰火互結型:症候:持續性聲音嘶啞進行性加重,喉部腫脹疼痛,吞咽不利,咳嗽咯痰,痰中帶血,呼吸困難,舌絳苔黃,脈數。治法以清熱瀉火,化痰利咽。藥用白花蛇舌草40克,山豆根、蜀羊泉、金銀花、蒲公英、麥門冬各30克,夏枯草、石上柏、牛蒡子、連翹、射幹各20克,甘草10克。

2.虛火上炎型:症候:持續性進行性聲音嘶啞或失音,喉部腫脹幹痛,吞咽困難,手足心熱,口渴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治法以滋陰清熱,清利咽喉。藥用金銀花、蒲公英各30克,連翹、射幹、山豆根、大青葉、鴨蹠草、浙貝母、麥門冬各20克,胖大海、黃連、梔子各10克。

病例孫某某,女,60歲。患者於1個月前行喉癌切除術。5日前接受放療。目前手術切口水腫、向外滲血水,呼吸不通暢,咳嗽痰多,痰黏不易咯出,大便秘結,舌質紫,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益氣養血,清熱化痰,散結利咽。藥用黃芪、半邊蓮各50克,瓜蔞、旱蓮草、白花蛇舌草各40克,當歸、雞血藤、天門冬、山豆根、牛蒡子、皂角刺各30克,穿山甲(先煎)、川貝母、三七粉、黃藥子、射幹各20克。

本例係喉癌術後正在接受放療,且刀口不愈合、痰濕較重的患者。穀氏用當歸補血湯加穿山甲、雞血藤、天門冬、白花蛇舌草以益氣養血,育陰扶正,預防放療火熱之邪傷陰耗氣的副反應。黃芪配皂角刺具有益氣托瘡排膿的功效,可以促進術後刀口的快速愈合;射幹、瓜蔞、川貝母、牛蒡子清熱解毒,化痰利咽,既可抑製喉癌,又能解除痰黏不易咯出的痰熱證;三七粉、旱蓮草可涼血祛瘀止血。綜合諸藥,對喉癌術後刀口不愈,痰熱壅盛的患者有效。

病例耿某某,男,64歲。半年前患者行喉癌切除術,術後曾接受過放療。近1個月來出現持續性幹咳,晨起偶有血痰,伴有胸痛。CT檢查左肺上葉有2個結節病灶,縱隔淋巴結腫大。舌紫少苔,脈緩。治法以潤肺止咳,化痰散結。藥用蜀羊泉、龍葵、石見穿、瓜蔞、百合、山慈菇、金銀花各30克,麥門冬、夏枯草、浙貝母、七葉一枝花、海藻、射於、拳參、胖大海各20克。

本例係喉癌術後肺及縱隔淋巴結轉移,屬肺陰不足,癌毒泛溢,痰核循經流注的患者。治療應在養陰潤肺的基礎上以化痰散結為主,方中用百合、麥門冬養陰潤肺止咳;射幹、胖大海、金銀花清熱解毒利咽;瓜蔞、浙貝母、海藻、夏枯草、山慈菇、七葉一枝花化痰止咳,軟堅散結;蜀羊泉、龍葵、石見穿敗毒抗癌。全方合力可清熱利咽,化痰止咳,消腫散結,以控製肺癌及腫大淋巴結的發展。

病例朱某,男,68歲。患者1957年8月因聲音嘶啞,咽喉部異物感就診。喉鏡檢查發現聲帶充血,有顆粒狀物。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喉癌,同月手術切除。術後因原位複發,曾於1959年2月9月及1960年3月3次再行手術切除治療。1960年5月初發現右頸部有一腫大的淋巴結,逐漸增至雞卵大。無法再次手術,故來中醫治療。

初診:1960年6月4日。患者以筆自述,現咽喉發幹似冒火,喜冷飲,吞咽疼痛,放射至右側耳部。頸部活動不適,呼吸困難,食欲尚佳。檢查:右頸部胸鎖乳突肌前下方有4cm×5cm腫塊,質地較硬,與基底粘連。舌絳少苔欠潤,脈沉細數。證屬喉菌,係氣陰兩虧,痰濁流注。治宜化痰散結,益氣養陰生津。藥用生地黃、瓜蔞、知母、山慈菇各25克,玄參、山茱萸15克,金銀花、山豆根、浙貝母各10克。水煎服。配服馬錢子丸,每日1次,每次10粒。患者先後就診4次,共服前方30劑,馬錢子丸7克,右側頸部腫塊明顯縮小,咽喉部幹燥及吞咽疼痛等症狀亦有緩解。後投以六味地黃湯加山豆根、山慈菇、浙貝母水煎服。繼續配服馬錢子丸,鞏固治療至1962年7月,病情穩定。

本例因在3年內數次手術,陰血虧損,津液暗耗,正氣衰敗,故痰火乘虛流注,出現淋巴轉移。結者散之,治以益氣養陰,化痰散結為主,方中六味地黃湯加玄參、知母以滋補肝腎,育陰清熱;瓜蔞、浙貝母清熱化痰且能消腫散結;山豆根、山慈菇善治喉痹以消腫止痛;金銀花解毒瀉火,加上馬錢子解毒散結的功效大增。諸藥配合,使肝腎陰虧恢複,虛火得清,痰濁得化,腫大的淋巴結消失,而獲良效。

(三)孫桂芝臨證心法

孫桂芝(1937~)教授,山東省淄博市人。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擅長以中西醫結合方法綜合治療各種腫瘤。孫氏認為喉癌多傾向於多學科的綜合治療,以不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一般早期喉癌多運用西醫的治療方法,采取局部手術切除或放療,以消除腫瘤為目標;中晚期喉癌及手術、放化療前後,中醫辨證施治對改善黏膜損傷、咽喉腫痛有顯著的療效。這種中西醫結合、治標與治本兼顧的模式可以明顯提高喉癌的綜合療效。

孫氏認為瓜蔞薤白半夏湯、小陷胸湯、葛根芩連湯佐加抗癌中藥治療喉癌,臨床療效確切。在解毒排毒方麵,可用清熱解毒抗癌藥,如紫花地丁、連翹、蒲公英、龍膽草、夏枯草、山梔子等。清熱解毒抗癌的外科常用方包括大黃牡丹皮湯、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等。腫瘤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證,表現為麵色晦暗、腫塊、疼痛、舌暗有瘀斑瘀點等,與中醫的“久病人絡,其血必結”的觀點相一致。同時,現代研究證實,活血藥具有抗癌活性,可使瘤細胞不易著床,因而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當歸、赤芍、水紅花子、鬱金、川芎、牛膝、王不留行等,血瘀重證者選用破血之品,如水蛭、莪術、三棱、土鱉蟲等,可大到瘀去病除之效。

病例李某,男,41歲。2001年4月因外感出現聲音嘶啞,就診於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喉鏡檢查發現喉癌,行全喉切除術,術後病理診斷為鱗狀細胞癌。同年5月在該院行放療。症狀:口幹咽燥,乏力,幹咳無痰,眠差多夢,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辨證屬熱毒傷陰,陰津匱乏。治法以清熱解毒,滋陰潤燥。藥用生黃芪30克,金銀花、玄參、石斛、生苡仁、金蕎麥、女貞子各15克,生地黃、連翹、天花粉各12克,黃芩、麥門冬、桔梗、炮山甲(先煎)、鱉甲(先煎)、鼠婦、僵蠶、莪術、生甘草各10克,野菊花、山豆根各9克,馬勃3克。每日1劑,加服扶正解毒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

二診:口幹咽燥、幹咳明顯減輕,夜寐安,大便幹,兩日一行,舌紅苔白,脈沉細。治法以益氣健脾,滋陰補腎。藥用生黃芪、石上柏各30克,太子參、生白術、土茯苓、枸杞子、天門冬、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15克,生地黃、天花粉、麥門冬各12克,知母、黃柏、射幹、炮山甲(先煎)、鱉甲(先煎)、僵蠶各10克,蘇木、甘草各6克,三七5克。每日1劑,水煎濃縮,分2次服。另予牛黃醒消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飯後服。連續服用2周,以上症狀明顯減輕。

患者放療後半年複查,未見異常改變,以後堅持中藥治療。扶正解毒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牛黃醒消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飯後服;軟堅消瘤片,每次3片,每日3次。多次複查未見異常,健在已5年。

病例劉某,女,54歲。2002年因喉癌術後、放療後右下頜淋巴結轉移來我院就診。症狀:右下頜淋巴結腫大伴疼痛,周圍皮膚輕度紅腫,納少,眠可,小便可,大便幹,舌淡,邊有齒痕,苔剝脫,脈弱。辨證屬脾胃氣虛,痰毒內聚。治法以益氣健脾,化痰散結,佐以抗癌。藥用蘆根30克,太子參、生白術、土茯苓、連翹、夏枯草、天門冬、肉蓯蓉、石見穿、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生薏苡仁各15克,浙貝母、石上柏、炮山甲(先煎)、僵蠶、焦三仙各10克,蘇木6克,三七5克。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給予牛黃醒消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飯後服。連續服用4周。

二診:右下頜腫大淋巴結有所縮小,疼痛消失,周圍皮膚紅腫已消散,納食增加,原方加葛根15克,野菊花10克。繼續服用2周。

三診:右下頜腫大淋巴結進一步變軟,患者要求服用中成藥。予扶正解毒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牛黃醒消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飯後服。堅持服藥,無特殊不適,右下頜淋巴結無增大。現病情穩定,患者仍存活,並能工作半日。帶癌生存已4年多。

(四)林芹璧臨證心法

林芹璧教授,女。河南科技大學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致力於惡性腫瘤臨床研究近50年,具有獨特的學術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診治喉癌的心法。

病例周某,男,72歲,農民。初診:1972年6月20日。聲音嘶啞3個月餘,1972年6月12日經河南某醫院病理診斷:喉部鱗狀上皮細胞癌。病初咽幹口渴,喉部似有物阻,幹咳陣作,聲音嘶啞,逐日加重。1972年經河南某醫院耳鼻咽喉科臨床檢查,發現左側聲帶有花生米大腫瘤1個,病理確診為喉癌。活檢後9天,喉頸部疼痛難忍,咽幹口燥益甚,連水也極難咽下,曾注射博來黴素(爭光黴素)未效,前來就診。

刻診:現聲音全失,精神抑鬱,周身乏力,頭昏眼花,臉麵青黃,兩頰潮紅,咳嗽氣短,吐黃白稠痰,大便已7天未解。頸部兩側淋巴結如花生米大數個,質硬不活動,壓痛明顯,肋間隙變寬,心界略小,有散在性於鳴。舌質絳,舌苔黃白厚膩,脈滑數。素嗜煙酒,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及肺氣腫病。此肺中痰熱蘊蒸,壅塞氣道,肺失肅降,熏燎咽喉所致。治宜先清肺泄熱,攻下存陰,引火歸原;繼則養陰生津,健脾潤肺。

處方一:白花蛇舌草、核桃枝、柳枝各60克,山豆根、黃芩、生地黃黃、連翹、北沙參、生大黃(後入)各30克,天花粉、金銀花各25克,玄參21克,桔梗、昆布、海藻、玄明粉(分衝)各15克,生梔子12克,莪術9克,肉桂3克(後入)。水煎服,每日1劑。

處方二:北沙參、天花粉、土茯苓、玄參、紫草根各30克,板藍根、石斛各24克,山豆根、當歸各21克,山梔18克,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白茅根、百合各15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劑。

處方三:土茯苓30克,太子參、紫草根各24克,玄參21克,北沙參、石斛各18克,黃精、板藍根、山豆根各15克,天花粉12克,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熟地黃各9克。水煎服,2日服1劑。

處方四:柳枝、核桃枝各3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泡茶頻飲。

二診:服“處方一”2劑後,喉部疼痛消失,已能發音,頭暈減輕,大便次頻,便下泡沫狀黏條樣物極多。舌質紅,苔黃白少津,脈沉數。於“處方一”去生大黃、玄明粉、肉桂,加女貞子21克。

三診:又服4劑,發音已完全複常。經某職工醫院及洛陽市某醫院五官科檢查,腫瘤消失,聲帶上留有少許瘢痕。頸部淋巴結縮小如黃豆大,壓痛不著。舌質稍紅,有裂紋,脈微數。治擬清肺泄熱,養陰生津。改服“處方二”。

四診:服“處方二”6劑,病情穩定,惟口咽稍幹,夜欲飲水,頭暈氣短,舌質稍紅,右脈濡,頸部淋巴結(一)。治宜健脾潤肺。擬服“處方三”。另擬“處方四”,泡茶頻飲,以善其後。患者共服藥20餘劑,臨床症狀及腫瘤和癌細胞均消失。經洛陽市某醫院五官科行直接喉鏡檢查:咽喉已不紅,未發現腫瘤,左聲帶邊留有少許瘢痕;擦咽喉部上皮做細胞學檢查,塗片數張見有少許咽上皮核異質細胞,未發現癌細胞。後經隨訪,患者於1973年底亡故,家人對其死亡原因不明。

本例因活檢後使癌毒擴散、頸淋巴結轉移,肺中痰熱壅阻,氣道閉塞,肺失宣肅,腑氣不通,而見聲音全失,湯水不下,喉頸劇痛,大便7天未解等危急症狀,故“處方一”急用大劑硝、黃以釜底抽薪,急下存陰,即瀉出大量黏痰樣便;又以大劑白花蛇舌草、黃芩、連翹、金銀花、梔子等以清泄肺熱;再以大劑生地黃黃、玄參、沙參以滋腎水,佐肉桂以引火歸原,腎水充足,則火有寄托,不可上炎;山豆根、昆布、海藻以消痰散結。全方共奏攻下、清肺、滋腎、消痰之功。熱結得解,肺火得清,腎火得製,痰結得散,則病情轉危為安。僅服2劑,喉痛消失,已能發音,遂去硝、黃、肉桂,又服4劑,發音複常,腫瘤消失。繼以土茯苓、紫草根、板藍根、柳枝、核桃枝加入常用健脾潤肺、養陰生津之品,共服20劑,而獲桴鼓之效。

五、甲狀腺癌

甲狀腺惡性腫瘤,是指腫塊質地堅硬,有的堅硬如石,隨吞咽運動而上下活動度很差,或推之不動等為主要症狀。屬於中醫學中的“石癭”範疇,其頸前癭囊內有堅硬如石的腫塊。

“病因病機”甲狀腺的部位屬任脈所司,又有多經絡絡屬,其病因病機複雜而涉及多髒腑多經絡之病變。從臨床症狀其腫塊堅硬如石,生長緩慢等來分析,其腫塊當屬陽虛寒凝所致,其體質可能偏寒,腎陽腎氣不足,以致衝任二脈運行失常,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而引起局部瘀結。

1.外感熱毒如感受性質為溫熱的放射線或其他溫熱邪毒。2.飲食不節如多見於低碘飲食,亦可由高碘引起及其他膏粱厚味、辛辣炙博之品所致,以致脾失健運,濕痰內生。

3.肝腎虧損可由先天肝腎不足或後天損傷(如房勞等原因),以及鬱怒傷肝耗傷精血,肝失所養而易於氣滯氣鬱;另一方麵,腎氣虧損,則氣化不利,而水濕易於停滯,則鬱氣、鬱濕、鬱痰內生。

4.痰毒瘀變上述各種致病因素,都可生成痰毒,而循經瘀結於頸部喉頭,但因素體陽氣不足,故不從熱化,而是引起甲狀腺組織痰毒瘀變。即上述各種致病因素作為觸發因子,引起甲狀腺細胞內的DNA特性改變,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分泌更多的具有刺激甲狀腺增生作用的TSH作為促進因子,能促使病變的發展或導致細胞突變,而發展為具有自主生長性的甲狀腺癌。這一過程可稱之為痰毒瘀變。痰毒瘀變可產生下列病理變化:①氣鬱痰凝:因肝失所養,以致疏泄不暢,或痰毒瘀阻氣機,均可產生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又可進一步生痰,這種病理變化主要表現於局部更明顯。因氣鬱痰凝的繼續發展,而腫塊增大、結硬。②氣血瘀滯:因痰毒瘀結,阻滯了氣血的運行,而使甲狀腺組織氣血瘀滯,並與痰互結,多種病理產物複合積聚,故腫塊增長快,堅硬如石,表麵高低不平、疼痛,並有壓迫症。③氣血耗傷:因痰毒瘀變可以使部分氣血轉變為瘀毒,而且痰毒之邪尚可抑製脾胃化生氣血,都可導致氣血耗傷。一方麵氣血轉化為瘀毒而使腫塊增大、變硬,另一方麵由於氣血虧損、毒邪聚積而發生全身性惡病質症。(4)陰虛火旺:病變發展至晚期,邪毒進一步耗傷氣陰;或經放療、化療、手術創傷等,均可損傷陰血物質,而陰虛則火旺,出現陰不潛陽的全身性症狀。

(一)賈堃臨證心法

賈堃教授診治甲狀腺癌,辨治五法。

1.甲狀腺癌的基礎:在甲狀腺癌早期,即腫塊迅速增大,吞咽困難,而無其他症狀時,宜早期手術切除和用放、化療手段殺滅癌細胞,並結合軟堅散結、活血化瘀來進行治療,這時癌毒雖然很盛,而正氣也未大損,故要采取主動,迅速消滅頑癌。可服平消片、金星散、補石丸,或用海元湯加減。藥用料薑石60克,益母草、瓦楞子各30克,海藻、昆布12克,土鱉蟲、山豆根各10克,全蠍6克。1劑藥煎2遍,合在一起,分2次服,每日服1劑。

本方中賈氏用海藻、昆布軟堅散結;益母草行氣活血,消腫解毒,清肝明目,通經止痛;土鱉蟲、全蠍消堅破積;瓦楞子、山豆根、薑石清熱解毒,健脾和胃,降逆鎮衝。各藥配伍,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通絡化瘀,清熱解毒,燥濕祛痰之功。

2.理氣消癭、化痰解凝乃治療甲狀腺癌之大法 甲狀腺癌繼續發展,不但吞咽受限,並出現胸悶、咳嗽、多痰,有時脹痛,舌暗灰,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此屬痰濕凝聚。這時癌毒更熾,且灼液成痰,進一步妨礙了氣血運行的通暢,需理氣消癭,化痰解凝,以攻其結,可用海蓮湯化裁。藥用料薑石60克,牡蠣、夏枯草、半枝蓮各30克,清半夏15克,海藻、昆布各12克,土貝母、黃藥子、陳皮10克。1劑藥煎2遍,合在一起,分2次服,每日服1劑。並用平消片,或補石丸以助軟堅散結、活血化瘀之效。

本方賈氏用海藻、昆布、牡蠣、夏枯草、清半夏散結化痰,軟堅消癭:用土貝母、黃藥子、半枝蓮清熱解毒;用陳皮、薑石健胃理氣,降逆鎮衝。各藥配伍,有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燥濕化痰、理氣止痛、解凝消癭之效。

3.益氣養血、扶正祛邪為治療甲狀腺癌之要策:甲狀腺癌和其他部位的癌瘤一樣,能較迅速耗氣傷血,正氣愈虛,癌毒愈熾,故一味攻邪,往往不能收到預期效果。如甲狀腺癌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心悸氣短,全身乏力,自汗盜汗,聲音嘶啞,口幹欲飲,頭暈目眩,納少,二便失調,舌暗淡少苔,脈沉細無力。此屬氣血雙虧,正氣虛弱。治法以益氣養血,扶正祛邪。可用芪菊湯加減。藥用黃芪、料薑石各60克,沙參、夏枯草、瓦楞子、野菊花、生地黃各30克,昆布、仙靈脾各15克,山豆根、重樓、黃藥子。

1劑藥煎2遍,合在一起,分2次服,每日服1劑。並服平消片或金星片。

本方賈氏方以黃芪、沙參,益氣養陰;黃藥子、粉重樓、野菊花清熱解毒;生地黃黃、山豆根補血涼血,消腫軟堅;瓦楞子、仙靈脾、昆布軟堅散結,溫陽消癭;且昆布含碘甚豐,而碘是製造甲狀腺激素的原料之一,故昆布能增強甲狀腺機能,加強抗癌活力;薑石、夏枯草降逆鎮衝,消腫化瘤。諸藥配伍,有補氣養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降逆和胃,溫陽消瘤,扶正祛邪之效。

4.舒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法不容忽視 甲狀腺腫瘤,除其他病因外,多於情誌關係甚密,而肝鬱氣滯,則氣血運行受阻,鬱而化火,則灼津成痰,癌細胞迅速增殖,耗氣傷陰,正氣日衰,癌毒日盛。肝鬱氣滯實為元凶,所以,舒肝解鬱,理氣止痛就顯得非常重要。如見腫塊堅硬疼痛腫脹,推之不移,壓痛,胸悶氣憋,心煩易怒,頭疼目脹,呼吸困難,吞咽障礙,舌暗紫,脈弦數。即為肝鬱氣結,氣滯痰凝,治宜舒肝解鬱,理氣止痛。可用星布湯加減。藥用料薑石60克,夏枯草、瓦楞子各30克,鬱金、製香附各15克,天南星、海藻、昆布、柴胡各12克,黃藥子、全蠍、蜂房各10克。

1劑藥煎2遍,合在一起,分2次服,每日服1劑。並用平消片或金星片或補石丸以加強扶正祛邪之功效。

本方賈氏用柴胡、鬱金舒肝理氣;夏枯草、黃藥子清熱解毒;天南星、料薑石化痰散結;海藻、昆布軟堅消癭;瓦楞子、全蠍、蜂房、製香附理氣止疼,消腫軟堅。諸藥配伍,有舒肝理氣,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化痰消癭,消腫止痛之功效。

5.清肝瀉火、化毒散結亦為常用之法:肝鬱氣滯日久必然導致化火,因而在舒肝解鬱法中也一定要有清熱解毒之藥物,但其側重在舒、理。如證見腫塊凹凸不平,發展快,灼熱疼痛,頭痛,腫塊也疼痛,呼吸困難,咽下不暢,有時惡心,聲音嘶啞,咳嗽,咯黃痰,大便幹燥,小便黃,舌絳,舌苔黃,脈滑數,則為肝火鬱滯,毒熱蘊結。以清瀉始可見功。可用菊元湯加減。藥用白花蛇舌草、料薑石各60克,魚腥草、瓦楞子、野菊花各30克,鬱金、柴胡各15克,粉重樓、山豆根、全蠍、土鱉蟲各10克。

1劑煎2遍,合在一起,分2次服,每日服1劑。並用平消片或金星片,以助抗癌。

本方用重樓、山豆根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魚腥草、全蠍、土鱉蟲止咳祛痰,消堅化瘀;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清熱通便,瀉火除煩;鬱金、柴胡清肝解鬱;瓦楞子、料薑石軟堅散結,消腫止痛,降逆和胃。諸藥配伍,有舒肝解鬱,軟堅散結,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便瀉火,和胃降逆之效。

治療甲狀腺癌,是一個很複雜很艱苦的過程。在臨床上很難見到單純屬氣、屬血、屬痰或屬火的,沒有純虛或純實的,往往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在這一點上,癌症是最典型的。所以,賈氏雖然在治法中列出了5個類型,但這5個類型隻是側重5個方麵,不能孤立地理解,這在所用藥物處方用藥中是很明顯,靈活加以臨證。

(二)邱佳信臨證心法

邱佳信教授診治甲狀腺癌,認為甲狀腺腫大類疾病在中醫學記載中統屬於“癭病”範疇。甲狀腺為足厥陰肝經所屬,其經絡“上貫膈,布胸脅,循喉嚨後上頏顙,連目係”。

癭病的發生,曆代醫家多認為是水土異常和情誌內傷所致,尤其重視情誌鬱怒致病。如《諸病源候論》指出:“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濟生方》記載:“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症焉”。《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是疾病發生的共同機製。正虛是基礎,邪實是必要條件,腫瘤性疾病的發生尤其不能忽視正氣虧虛,機體內部髒腑、氣血、陰陽等功能的嚴重失調才是腫瘤發生、發展的內在根源。甲狀腺屬肝經所轄,甲狀腺腫瘤病雖在肝,更與脾腎密切關聯。肝為剛髒,喜條達舒暢,情誌不舒,不能遂其條達之性,盡其疏泄之能,則氣機鬱滯;日久肝氣橫逆,木壅侮土,脾胃受傷,脾不健運,痰濕內聚,氣機不暢,血滯為瘀,肝氣夾痰、夾瘀循厥陰之脈,聚結於頸,留而不去,則成癭病;“肝腎同源”,肝經疏泄之性有賴腎陰滋養,腎水不足,精血虧虛,則肝木失於涵養,其條達之性便不能伸展,易於怫鬱,以致,日久變生痰瘀,醞釀成毒,久病入絡,頑屙纏綿。可見,甲狀腺腫瘤的形成,肝鬱腎虛是正虛之本,痰瘀夾毒是邪實之標。

邱氏根據病機特點,製定了扶正祛邪並舉,益腎疏肝,佐以健脾治其本,化痰祛瘀、解毒散結治其標的基本治則。常用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枸杞、當歸等滋腎養肝,柔其剛悍之性;香附、佛手、鬱金、柴胡等疏通肝絡,庇護氣血之運行;四君子方、黃芪、陳皮等健脾助運,杜絕生痰之源;生牡蠣、夏枯草、南星、穿山甲、鱉甲等軟堅化痰,解毒消瘕;赤芍、乳香、沒藥、桃仁等活血化瘀,引藥入絡,以達緩消緩散之效。全方協同,祛邪與扶正並舉,共謀“扶正以達邪”、“祛邪以安正”之功。

病例王某,女,38歲。初診:1987年7月。甲狀腺腫塊切除後近一個月。現病史:患甲狀腺腫10多年,近來感頸前脹痛,有憋悶感,頸前及兩側觸及腫塊,聲音嘶啞。1987年6月華山醫院B超顯示:甲狀腺多發結節。同位素掃描顯示:溫結節。1987年6月30日於該院行切除術,術中見左葉與頸前肌層粘連,侵及峽部及對側甲狀腺,並與氣管緊密粘連,故僅行姑息切除術。術後病理:乳頭狀腺癌Ⅱ級。術後服用甲狀腺素片。初診症狀:聲音嘶啞,頸前偏右有異物感,刺痛時作,心煩心悸,急躁易怒,烘熱時作,腰酸乏力,夜寐欠佳,納便尚可,舌稍紅,苔薄,脈細弦帶數。診斷:西醫:甲狀腺癌術後(乳頭狀腺瘤)。

中醫:甲狀腺瘤。辨證:腎虛肝鬱,虛火內擾,痰瘀互聚。治法以益腎疏肝,軟堅祛瘀,佐以養心安神。方以經驗方加減,藥用生牡蠣(先煎)30克,丹參、生黃芪、淮小麥各15克,生地黃、熟地黃、丹皮、象貝、當歸、川斷各12克,仙茅、仙靈脾、黃柏、知母、夏枯草、香附、鬱金、桃仁、大棗、黃芩、柴胡各9克,炙甘草3克。

二診:服用中藥一月餘,諸症狀明顯好轉,頸前異物感減輕,夜寐改善,唯時有頭暈耳鳴,腰酸乏力,口幹,舌稍紅,苔薄少,脈細弦。辨證:肝腎陰虛,痰毒內聚。治法以調補肝腎,解毒伐邪。藥用原方加狗脊9克、玄參9克。

三診:1993年外院複查B超示:左頸靜脈旁實質不均質占位,1.2cm×1.3cm。患者腫塊較前縮小,飲食二便如常,頸前略有脹感,無刺痛,無烘熱汗出,無心悸胸悶,偶有腰酸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中醫辨證屬肝腎不調,痰瘀夾毒內聚。治法以調補肝腎,解毒軟堅。藥用原方加製南星、赤芍、芙蓉葉等。患者堅持中藥治療20餘年,病情穩定,目前仍在問斷服用中藥,定期複查未見遠處轉移跡象,身體情況良好。

(三)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診治甲狀腺癌(瘤),相當於中醫“石癭”的範疇;甲狀腺瘤為類似於中醫“肉癭”範疇,二者產生的原因是鬱怒憂慮,痰濕凝結。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情誌鬱悶,肝失條達,則氣鬱內結,久之氣滯血瘀;肝旺侮土,脾不化津,濕痰內生;氣鬱、血瘀、痰濕互結,循任脈上逆,留注喉旁,久聚成形,乃成“肉癭”。臨床辨證分型為:

1.肝鬱氣滯型:症候:精神抑鬱,胸悶脅痛,心煩易怒,善太息,甲狀腺腫核外突,隨吞咽上下移動,質硬,遇怒則核增大,脈弦數。治法以疏肝解鬱,軟堅散結。藥用白花蛇舌草40克,海藻、夏枯草、僵蠶、玄參各30克,白芍、山慈菇各20克,當歸、柴胡、茯苓、白術各15克,薄荷、甘草各10克。

2.痰濕凝聚型:症候:胸悶納呆,口淡無味,麵白,呃逆,肢體倦怠,大便稀溏,甲狀腺核起如杏,舌淡、胖大有齒痕,脈滑。治法以健脾利濕,化痰軟堅。藥用茯苓40克,夏枯草、山慈菇、白僵蠶、牡蠣、浙貝母、薏苡仁、豬苓各30克,薑半夏20克,陳皮、太子參各15克。

3.痰凝血瘀型:症候:甲狀腺核起腫大疼痛,音啞,吞咽障礙,呼吸困難,唇甲紫暗,舌紫有瘀斑、苔白膩,脈澀。治法以化痰祛瘀,清熱散結。藥用薏苡仁50克,海藻、夏枯草、牡蠣(先煎)、浙貝母、茯苓、豬苓各30克,黃藥子、僵蠶、莪術、七葉一枝花、紅花各20克,當歸15克,赤芍、桃仁各10克。

病例馬某,女,47歲。患者於1975年11月出現頸部不適感。數星期後發現頸前喉結旁長一腫物,如花生米大,逐日增長,至年底已如雞子黃大。曾到某醫院檢查,診斷為甲狀腺腺瘤,建議手術摘除,本人拒絕接受手術治療,求助於中醫。1976年1月6日初診。見甲狀腺偏右側有一圓形腫塊,大小約為2.5cm×2.5cm質地較硬,表麵光滑,可隨吞咽上下移動,壓痛不明顯,頸部表淺淋巴結不大。舌紅、苔薄黃,脈弦微數。診斷為甲狀腺腺瘤,係由痰瘀凝滯所致。治當清熱化痰,軟堅散結。藥用夏枯草、連翹、牡蠣(先煎)、黃藥子、忍冬藤各25克,七葉一枝花、海藻20克,昆布15克。

患者依醫囑服藥30餘劑,腫塊縮小近半,原方再進40劑,腫塊縮小至指頂大,隨訪數年未再複發。

本例甲狀腺腺瘤屬於常見的甲狀腺良性腫瘤。一般認為,治療一段時間後仍不見好轉者,應手術切除,以免引起惡性病變。治宜理氣解鬱,化痰軟堅。傳統上多采用海藻玉壺湯或逍遙丸加減進行治療。

對甲狀腺癌術後的患者,穀氏常以舒肝散結,健脾化痰類藥物進行治療。多以逍遙散或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加用浙貝母、黃藥子、山慈菇、莪術、三棱、連翹、海藻、昆布等治療。其中黃藥子“消癭解毒”,配消癰散結的山慈菇,清熱化痰散結的海藻、昆布,為治療甲狀腺癌的常用配伍;三棱、莪術祛瘀散結,配上散結消腫的連翹,對防止甲狀腺癌的複發和轉移有較好的療效。

對甲狀腺癌術後正在接受放化療的患者,穀氏常用自擬的補血糖漿(由黃芪、當歸、穿山甲、雞血藤組成)為基礎方進行治療。放化療可導致患者氣血津液耗傷,對白細胞降低,氣虛明顯者重用黃芪,最大量可用到100克,加黨參、補骨脂;血虛明顯者重用雞血藤,加首烏、阿膠、黑芝麻;對接受放療出現熱毒傷陰,表現口於、咽燥者,加用天門冬、麥門冬、沙參、蘆根,配服烏梅汁或各種果菜汁。在配合放療的處方中,穀氏還常用較大劑量的白花蛇舌草;在配合化療的處方中,加用西洋參,量多在3~5克。

對甲狀腺癌術後複發的患者,穀氏常選用清熱化痰,抗腫瘤藥為主組方治療,如夏枯草、連翹、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山慈菇、黃藥子、半枝蓮等。出現淋巴轉移者,加用小金丹、壁虎尾、幹蟾;腦轉移者加用全蠍、僵蠶、蜈蚣;原位複發破潰者,重用黃芪、皂角刺等。

(四)杜雨茂臨證心法

杜雨茂(1934~)教授,陝西城固人。擅長治療時病,腎病、肝膽、脾胃。診治甲狀腺惡性腫瘤(石癭)的診治,以解鬱化痰,活血消堅治之。

病例蔣某某,男,35歲。初診1978年9月14日。患者在同年8月發現頸部左側有一橢圓形腫塊,逐漸增大。經當地某醫院同位素掃描:甲狀腺位置正常,左葉增大,左葉結節部位顯影不清晰,呈放射性缺損。右葉放射性分布均勻。印象:甲狀腺左葉結竹為冷結節,疑為甲狀腺惡性腫瘤。建議取活檢,並動員手術切除,患者懼怕而前來診治。檢查忠者左前頸部,有一3.5×2.5×2cm腫塊,觸之堅硬,高低不一,壓痛小著,皮色無異,移動度小。自感食欲不振,精神稍差脈緩,舌紅,苔薄白,麵黃體疫。辨證為肝脾氣機失調,氣滯血瘀,加之痰濕內生,痰瘀凝於頸部,結而成癭。治宜解鬱化痰,活血消堅。藥用海藻12克茯苓12克 昆布9克 牡蠣9克 貝母9克莪水9克 赤芍9克 當歸尾9克 青皮。9克陳皮9克柴胡9克 川芎9克黃藥子6克桂枝6克。

上藥服第16劑時,黃藥子增至12克,另加玄參15克;服第26劑後,頸前腫塊開始縮小2.0×1.5×1.5cm質稍軟,食欲增進,體重增加2公斤,診脈沉緩細,舌淡紅,苔薄自,再宗前法加重活血消堅之品。上方加炒鱉甲18克,丹參15克,三棱9克,茯苓改為18克,去陳皮。

上方連服48劑,頸部腫塊更為縮小,活動度增大,精神明顯好轉,脈緩,舌淡紅苔薄自。再宗上方,另加白花蛇舌草24克,夏枯草12克,去牡蠣、茯苓。上方共服63劑,頊前腫塊已縮小至蠶豆大,精神,食欲如常,脈沉緩較前有力,舌紅苔薄白。以上方增損又服80劑,頊部腫塊全部消退。停藥觀察近1年,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