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1月,頭暈頭痛顯減,聽力稍有進步,惡心口幹消失,惟有右側頭角疼痛,左目複視,胸部分流手術切口脹痛,右腰背疼痛,腹脹隱痛,大便欠實,日行2次,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細滑,複查轉氨酶(701U/L)。治以益氣養陰,化痰祛瘀,運脾利濕,原方去枸杞子、石斛、加法半夏、茯苓各10克、炙水蛭5克、三七粉每次1.5克、1日2次吞服。
繼服1月,頭痛、手術切口、腰背疼痛悉除,左目複視減輕,複查肝功能正常,於1995年12月12日MRI檢查提示:鬆果體區(四疊體)腫瘤術後改變,術區病灶較1995年7月24日MRI片顯示有明顯縮小。
隨訪至今,病情穩定,整體情況良好,精神狀態亦佳,無頭昏頭痛,聽力基本恢複,眼瞼下垂、左目複視明顯改善,能學習部分課程,參加適量的體育活動。1996年7月11日MRI複查結果:腦實質形態、大小正常,末見異常強化影,四疊體術後改變,無腫瘤複發征象。
本例患者體質壯實,治療重在化痰散結消瘀,兼以益氣養陰升清,療效顯著。
病例張某,女,45歲,工人。有發作性昏厥、癲癇樣症狀6年。患者自1988年下半年始出現發作性昏厥,伴有癲癇樣症狀,發時短暫意識不清(5~10分鍾),反應失靈,口噤,逐漸清醒後對事物不能立即恢複記憶,幾乎每月1~2次。發作輕時僅見兩手不自主抖動,抽搐,不能持物,約2分鍾,每日7~8次,痛苦異常,CT檢查診斷為腦膠質瘤。1988年始在上海某醫院用中藥治療5年,效果不著,多次CT複查均提示:左額顳頂部有約7.1cm×5.4cm大小的混合密度區,兩側腦室向右側移位,有占位效應,先後攝片對比,左側“膠質瘤”病灶均無明顯改變。於1994年4月1日來門診求治。
刻診:頭昏間痛,惡心,右肩背手臂酸痛、麻術,情緒緊張,恐懼不安,經潮量多,夾有血塊,舌質隱紫,苔淡黃,脈小弦滑。證屬肝腎虧虛,風痰瘀阻,清陽不展,治法以補益肝腎,化痰祛瘀,祛風通絡。藥用生牡蠣25克(先煎),生黃芪20克,海藻15克,枸杞子、當歸、製南星、竹瀝半夏、炮山甲(先煎),鬼箭羽、炙僵蠶、露蜂房、石菖蒲各10克,炙遠誌6克,製白附子5克,蜈蚣3條。
上方出入加減,服用1年餘,癲癇樣發作程度稍輕,小發作次數亦較稀少,但尚時多時少,詳詢病史,患者自述發作嚴重時兼有寒戰,平時怕冷,全身畏寒,脊背更顯,入夜尤著,右側手掌溫度偏低,口中常多痰涎口水,神疲乏力,舌質淡有紫氣,脈細弦滑。轉從風痰瘀阻,陽虛氣弱治療。藥用生黃芪30克,製附片、葛根各15克,淡蓯蓉12克,炙桂枝、製白附子、製南星、炮山甲(先煎),川芎、當歸、炙僵蠶、澤漆、鹿角片各10克,炙全蠍5克,肉桂3克,蜈蚣3條。
藥後畏寒明顯減輕,乃至消失,癲癇樣症狀最長間隔4月未作,小發作減至每日1~2次。隨診至今,患者一般情況良好,病情趨向好轉穩定。
腦膠質瘤以頑固性癲瘌發作為特點,患者體質瘦弱,故治療在祛風化痰的同時,注意扶正補虛,因病久陽氣受損,除益氣養陰、培補肝腎外,尤其注重溫陽散寒,此為常法中之變法,皆以辨證為依據,同獲良效。
病例顧某,女,64歲,退休工人。頭頂昏痛3月,於1995年9月29日在南京軍區總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腦脊索瘤,枕骨斜坡處大小約5.2cm×4cm×4.6cm,伴有腦積水、腦萎縮、腦梗死。經西醫綜合治療,收效甚微,10月18日前來門診。
患者自覺頭昏眩暈,視物晃動,流淚,左眼瞼下垂,後腦頸項僵硬酸痛,轉動不利,晨起惡心欲吐,咳嗽有痰,口幹飲水不多,周身浮脹,行路不穩,兩手麻木,大便數日1行,苔薄黃膩,質暗紅,脈細。辨證為風痰瘀阻,清陽失用,肝腎下虛,先擬益氣升清、化痰祛瘀、熄風通絡為主,兼補肝腎。藥用生黃芪20克,葛根、炙鱉甲(先煎)各15克,漏蘆12克,川芎、陳膽星、竹瀝半夏、桃仁、炙僵蠶、枸杞子各10克,製白附子9克,製大黃6克,炙蜈蚣3條。
藥後曾有2次腹瀉,但瀉後反覺舒適。服藥半月,頭暈頭痛顯減,惡心,咳嗽不著,目花少作,偶有肢麻,時欲哈欠,苔黃中膩質暗紅,脈細滑,擬從痰瘀上蒙,清陽失用,久病正虛治療,原方改用製大黃3克、加澤漆10克,炙水蛭5克。
繼服1月,頭痛眩暈、目花、咳嗽諸症均平,唯咽幹,大便稍結,苔黃中薄膩舌質暗紅,脈細。法轉益氣養陰、化痰祛瘀、扶正解毒。藥用黃芪20克,葛根、天花粉各15克,川芎、陳膽星、炙僵蠶、漏蘆、川石斛、炙鱉甲(先煎)、天麥門冬各12克,桃仁、枸杞子、澤瀉各10克,製白附子9克,炙水蛭、製大黃各5克,炙蜈蚣3條。
調治1月,症情穩定,自覺症狀良好,無明顯不適。嗣後守原法鞏固治療近1年,病情未見反複。1996年9月6 日MRI複查:右側斜坡脊索瘤4.2 cm×3.7 cm×4.2cm。較去年有縮小。繼以上法出入調治,1997年10月9日MRI複查“鞍區、斜坡占位,腫塊大小約3.0cm×3.5cm×4.0cm,幕上腦室輕度腦積水,雙側基底節區腔隙性梗死、伴輕度腦萎縮”。腫瘤又見縮小。觀察治療7年,效果良好。
本例病人年過花甲,肝腎下虧,治療中扶正祛邪兼重,既要化痰祛瘀,又要補益肝腎,通過長期治療不僅病灶縮小,病情控製,且體質得到較好的凋護,麵色紅潤。以上3例,治療大法雖同,但又針對病情及體質的不同,治法同中有異,體現了中醫學“同病異治”原則的有效性,足見周老臨證心法之妙。
(六)劉嘉湘臨證心法
劉嘉湘(1934~)教授,福建省福州市人。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終身教授,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班指導老師,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惡性腫瘤)首席專家。劉氏以“扶正治癌”,臨證心法頗豐。對腦瘤病因病機的認識,認為腦瘤在中醫學中屬於“頭痛”、“嘔吐”、“偏枯”等病證的範疇。《內經》記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腦瘤的發生是內外合邪的結果,主要是由於人體正氣虛弱,或先天不足,髒腑功能失調,邪毒乘虛而人,導致瘀毒內結、脾腎陽虛、清陽不升、肝腎陰虛、虛風內動等病機變化,日久形成腦部腫瘤。腦瘤的病機以正虛、髒腑功能失調、痰毒瘀血互結於腦為主,為虛實夾雜之證,以虛為本,以實為標。正虛多屬氣虛或肝腎陰虛,標實主要表現在痰、毒、瘀互相膠結。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脾腎兩虛,清陽不升,或肝腎陰虛,虛風內動的病機變化。
在腦瘤的治療上,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編的《跟名醫做臨床—腫瘤科難病》作了詳述。劉氏把腦瘤分為肝腎陰虛、脾腎兩虛、邪毒內蘊3型。
1.肝腎陰虛型:以頭暈目眩,視物不清,手足心煩熱,舌紅苔少,脈細數為主要證候。治則以滋補肝腎,化痰散結。方以杞菊地黃丸加減。藥用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菊花、丹皮、茯苓、夏枯草、生牡蠣、炙龜板、蛇六穀、天葵子、水紅花子、陳皮等。①若出現大便幹結者,加火麻仁、瓜蔞仁;②夜寐欠安夢多加酸棗仁、柏子仁;③自汗盜汗加炙黃芪、糯稻根、碧桃幹。
2.脾腎兩虛型:神疲乏力,形體肥胖,頭脹,頭痛,耳嗚,腰酸,舌體胖,苔薄,脈沉細為主要證候。治則以健脾益腎,化痰散結。方以理中化痰丸(《明醫雜著》)合正陽散(《太平聖惠方》)加減。藥用黨參、白術、幹薑、薑半夏、生南星、熟附塊、杭白芍、蛇六穀、天葵子、王不留行、炙甘草。①若出現抽搐,加蟬衣、炙蜈蚣;②頭痛明顯者,加香白芷、蔓荊子;③完穀不化者加補骨脂、肉豆蔻;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瓜蔞仁。
3.邪毒內蘊型:頭痛如劈,惡心嘔吐,或複視,或失語,或半身不遂,神誌不清,表情喪失,苔薄膩或厚膩,脈滑或數為主要證候。治則以清熱化痰,開竅醒腦。方用安宮牛黃丸加減。藥用夏枯草、象貝母、昆布、山慈菇、蛇六穀、生牡蠣、七葉一枝花、川芎、天葵子、車前子、安宮牛黃丸(分吞)。①若出現抽搐,加蟬衣、炙蜈蚣;②頭痛明顯者,加香白芷、蔓荊子;③完穀不化者,加補骨脂、肉豆蔻;④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瓜蔞仁。
對腦瘤的診治,劉氏以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善用生南星,化痰散結又消積的特色贏得療效。一是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根據腦瘤本虛標實的病機特點,扶正常用補腎填精、滋水涵木法或健脾益腎法,祛邪以化痰散結、化瘀通絡為主。臨床以虛實夾雜證為多見,常常采用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方法。一般肢體偏癱者以氣虛血瘀為主,重用黃芪益氣托毒;頭痛眩暈者以肝腎陰虛多見,在補益肝腎的同時酌加溫補腎陽的仙靈脾、肉蓯蓉等,旨在“陽中求陰”,使陰得陽生泉源不竭。二是善用生南星,化痰散結又消積。痰毒凝結是形成腦瘤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劉氏在補氣養血、益腎填精的同時必用化痰軟堅散結之品,常用的有蛇六穀、生南星、天葵子、夏枯草、海藻、生牡蠣等,尤其對辛、苦、溫、有毒的生南星運用自如,諳熟其性能、用量、治療範圍、配伍等,積累了豐富的用藥經驗。認為生南星為化痰峻藥,《開寶本草》記載:“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現代藥理證實,其具有抗癌作用。常用劑量為15~30克,個別體質較好者視病情需要可以加量。在辨證基礎上合理運用生南星,臨床未見明顯毒副反應,該藥在控製瘤灶方麵起到了積極作用。腦瘤症見痰濁阻竅,頭暈嘔惡,甚則神誌不清,則以本藥伍蛇六穀、僵蠶、菖蒲、遠誌、鬱金、白芷以滌痰化濁,通絡開竅;症見痰瘀交凝成核,則以本藥合夏枯草、生牡蠣、海藻、昆布,再加王不留行、地龍等加強化痰軟堅散結之功;腦瘤兼見口幹、舌紅等陰津虧損之象,則酌加沙參、天麥門冬、生地黃、女貞子,以製生南星之溫燥,使化痰不傷陰、養陰不礙邪。劉氏指出,生南星終屬辛烈溫燥有毒之品,陰虛燥咳、熱極生風、血虛生風之患者當慎用。
病例舒某,男,73歲。患者自1981年10月起時有左側肢體抽搐,伴短暫意識喪失,小便失禁,口眼喁斜。同年11月在某醫院行腦CT檢查示:右頂葉占位,惡性腫瘤(轉移性)可能大。於1982年2月18日門診就診。初診時左下肢跛行,左手有時抽搐,抬舉受限,脈象細軟,舌質淡紅,苔薄滑膩,舌體胖。劉氏辨證為中氣虛弱、痰瘀互結、清陽受擾、脈絡閉阻。治擬益氣化瘀,軟堅化痰法。藥用生黃芪、生牡蠣、生南星、蛇六穀各30克,王不留行、夏枯草、海藻、薜荔果各15克,白芍、蜂房、香白芷、補骨脂各12克,當歸、川芎各9克,服上方9劑,諸症減輕,但夜問尿頻,原方中加菟絲子30克。胸片檢查發現左肺門旁有一致密陰影,邊緣欠光滑,故臨床診斷為:左肺癌伴腦轉移。原方加減,服藥10月餘,抽搐明顯減輕,可步行千餘米,納食漸馨。1982年12月16日某醫院腦電圖檢查提示:兩大腦半球明顯不對稱,右側慢於左側,有大量Q波。1983年12月3日來診時行走如常人,脈細,苔薄,舌質淡紅,舌有齒印,再以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生黃芪60克,地龍、菟絲子、薜荔果各30克,留行子、七葉一枝花、鬼箭羽、鎖陽、白蒺藜各15克,蜂房、炮山甲、白芷、白芍各12克,當歸、川芎各9克。1984年10月9月家屬代訴;服藥後病人麵色紅潤,可打25分鍾太極拳,迄今為止,服中藥已達3年10個月之久。
丹溪論中風偏枯多屬氣虛血虛。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明確提出了偏枯的病機為“氣虛血瘀”。劉氏汲取了王清任治療偏枯症的經驗,重用生黃芪益氣托毒。由於惡性腦瘤有毒邪膠結,故黃芪不用“炙”而多用生,取其扶正托毒之功。
病例鍾某某,女,42歲。患者於1981年3月24日,因腦內占位性病變開顱手術;病理報告為左顳腦膜瘤部分肉瘤變。1981年6月11日來院診治。1981年11月29日某醫院腦CT掃描報告為“左中膩窩腦膜瘸殘留。”
初診:主訴頭痛陣作,有時難以忍受,或間而頭目昏眩,腰痰腿軟,口幹目糊,咽中常覺有痰,脈細帶數,苔薄,舌質側紅,症屬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木火上擾。治擬滋陰養肝,軟堅化痰消腫。藥用生地黃黃、蛇六穀、生牡蠣、天葵子各30克,熟地黃24克,女貞子、生南星、白蒺藜各15克,夏枯草、海藻、赤芍、象貝母各12克、枸杞子9克,丹皮6克。
經用上方連續治療,病情好轉明顯。1983年9月29日、1984年6月6日兩次CI檢查示殘留灶明顯縮小。1984年10月6日、11月3日某醫院兩次CT複查均未見腫瘤複發。病人活動如常人,麵色紅潤,食欲,睡眠均好,生存已達4年6個月。目前依法服藥,以鞏固療效。
《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上述病例,劉氏運用補腎填精,滋水涵木的法則而取效。在補益肝腎之陰的同時,每酌加仙靈脾、肉蓯蓉等溫壯腎陽之品,旨在“陽中求陰”,使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痰凝膠結,也是形成腦瘤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治療腦瘤必用軟堅化痰藥,如蛇六穀、生南星、天葵子等。《本草求真》指出:“南星專走經絡,故中風麻痹亦得以之為向導”。《珍珠囊》亦有南星“去上焦痰及眩暈”之說。蛇六穀消腫解毒、化痰散結作用較強,用於腦腫瘤,常能取得良好療效。
二、鼻咽癌
鼻咽癌是原發於鼻咽黏膜被覆上皮的惡性腫瘤,鼻咽位於顱底和軟齶之間連接鼻腔和口咽,癌瘤常侵犯臨近的腔竇、顱底或顱內。我國是鼻咽癌病高發區,世界上80%左右的鼻咽癌發生在中國。鼻咽癌發病有明顯的種族易感性、地區聚集性和家族傾向性。據報道:居住在廣東省中部及操廣東方言的男性,其發病率為30/10萬~50/10萬。鼻咽癌的發病還與遺傳、環境、飲食、病毒、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鼻咽癌的病理類型有原位癌、腺癌、鱗狀細胞癌和未分化癌,其中鱗狀細胞癌以低分化鱗癌占絕大多數,約95%以上。在高發區所發生的鼻咽癌大多數是分化差和未分化癌,鱗狀細胞癌少見;而在低發區則以鱗狀細胞癌為多見。鼻咽癌通過淋巴管轉移至頸淋巴結的發生率高達79.37%,通過血道轉移者以骨、肺、肝居多,且常為多個器官同時發生。鼻咽癌的死亡率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率的2.81%,居第8位,其中男性為3.11%,占第7位,女性為2.34%,占第9位。年平均死亡率在廣東省惡性腫瘤死亡率中居第3位。鼻咽癌的自然病程個體差異很大,平均約為18.7個月。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早期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平均在50%左右,而中晚期者僅為20%~30%。目前多傾向於多學科的綜合治療,以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病因病機:鼻咽癌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外因多由感受時邪熱毒、飲食失調所致,內因則多與情誌失調,正氣不足有關。
1.熱毒蘊肺:《醫學準繩六要》記載:“至如酒客膏粱,辛熱炙太過,火邪炎上,孔竅壅塞,則為鼻淵。鼻中濁涕如湧泉,漸變鼻蔑、衄血,必由上焦積熱鬱塞已久而生。”肺開竅於鼻,司呼吸,外感風邪熱毒,侵襲經絡,導致肺絡不通,肺氣鬱閉,氣道不通,則邪火循太陰之經而至鼻,蘊集而成腫塊。
2.肝膽瘀熱:《素問·氣厥論》記載:“膽移熱於腦,則辛頰鼻淵。”《瘍科心得集》記載:“失營者由肝陽久鬱,惱怒不發,營虧絡枯、經道阻滯而成。”
故足厥陰肝經之脈,循喉嚨上人頏顙。情誌抑鬱,或暴怒傷肝,肝膽火毒上逆,灼津成痰,阻滯經脈,氣血失調,瘀血乃生,痰瘀凝結而成腫塊。
3.痰濁內阻:外受濕邪,或飲食不節,或思慮勞倦,中焦脾胃受傷,運化無權,濕濁內生,凝集成痰。痰濁內結,阻滯經脈,久而不散,日久腫塊乃生。正如《丹溪心法》所說:“痰之為物,無處不到。”又雲:“凡人身上、中、下有結塊者,多是痰。”
4.正氣虛弱:《醫宗必讀》記載:“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先天不足,稟賦薄弱,或人到中年,正氣漸趨不足,易為邪毒所侵。邪毒入侵機體,邪氣久羈,正氣耗傷,正不勝邪,日久漸積而成癌腫。《外證醫案彙編》有:“正氣虛則為癌”之說。
本病的病位在鼻咽部,鼻咽為呼吸之通道,和肺密切相關。肺主氣,開竅於鼻,肺氣通於鼻。熱邪內蘊於肺髒則致上焦肺氣不宣,故見鼻塞、咳嗽;火熱上蒸,灼液成痰,痰濁外泄則見鼻涕腥臭;熱傷脈絡,迫血離經則出現涕血或鼻衄。“肝足厥陰之脈……上人頏顙,連目係”,若情誌內傷,肝鬱氣逆,熱毒內阻,肝膽熱毒循經上擾,則可產生頭痛、耳鳴耳聾等少陽經症狀。若痰火鬱於少陽經脈,阻塞絡脈,凝結成塊則可致耳前頸項痰核日久漸大,堅硬如石。然究其發病之根本,則與機體正氣衰弱有關,張元素在《活法機要》說:“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說明正氣虧虛、痰熱內阻為鼻咽癌的主要病理,其發病與肺、肝、膽功能失調關係密切。
(一)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1904~2004)主任醫師,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著名老中醫,腫瘤病專家。曆任大連市醫學會副主任,大連市中醫學會會長、顧問;大連市腫瘤學會主任委員。穀氏以清熱化痰、祛瘀散結治鼻咽癌。
鼻咽癌類似於中醫“鼻淵”、“鼻衄”等證。穀氏認為鼻位於諸陽交會的頭麵部,為“清空之竅”;通過經絡從屬於肺、脾、膽、腎諸髒。鼻為清濁之氣出入的門戶,助肺髒行呼吸,主嗅覺。上述髒腑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痰濁凝聚,上阻鼻竅,瘀久成塊,久化火毒,內攻腐爛成癌。從而出現鼻塞、鼻衄、頭痛等症狀,因此,穀氏治療鼻咽癌在調理髒腑功能的同時,常采用清熱化痰,祛瘀散結的藥物組方施治。常用的藥物有射幹、黃芩、蘆根、瓜蔞、白及粉、三七粉、紫菀、蒼耳子、辛夷花、馬勃、蜣螂、大蒜等。其中射幹、辛夷花、蒼耳子、黃芩、蘆根等清熱解毒,祛痰散結,直通鼻竅,對緩解鼻流濁涕、鼻塞頭痛有較好的療效;馬勃、三七粉、白及清熱解毒,祛瘀止血,可除鼻衄;紫菀、瓜蔞化痰散結;蜣螂、大蒜敗毒抗癌,消腫止痛。上述諸藥隻要配合得當,對鼻咽癌的治療有一定效果。
穀氏對鼻咽癌有轉移的患者,常常據證加減進行治療。鼻咽癌出現淋巴轉移的患者,以頸部淋巴結腫大為多見。穀氏除了在原方中重用化痰軟堅藥物外,還多用獨角膏(市售)或消癌膏(穀氏經驗方,由壁虎、全蠍等藥物熬製而成)外貼,配服小金丹以增強化痰散結功效。有時亦用鮮獨角蓮與甘草粉、大黃粉、高粱麵搗爛調合成膏狀外敷腫塊。鼻咽癌出現骨轉移者,轉移部位多有疼痛。穀氏一般多用青娥丸(杜仲、補骨脂、核桃仁、大蒜)加青木香、威靈仙、蘇木、延胡索、馬錢子丸補腎祛瘀,通絡止痛。並認為隻要守方持續治療,對抑製骨轉移的發展速度有一定療效。對肺轉移表現咳嗽、咯血者,穀氏多配用大劑量的百合、天門冬,以及沙參、玄參、白及粉、三七粉、藕節、蘆根等滋陰潤肺,止咳止血藥進行治療,對肝轉移的患者可配服大黃蟄蟲丸。
西醫治療鼻咽癌一般首選放療。但放療經常出現許多副反應。中醫作為綜合療法的一種,對放療產生的副反應有一定療效。穀氏在此方麵也有許多治療辦法介紹如下:
鼻咽癌放療後出現的口腔反應以口幹、口腔灼熱、口腔潰瘍表現為主,可選用魚腥草注射液,或白花蛇舌草注射液霧化吸入;對口腔潰瘍較重者可用六神丸研粉與雲南白藥摻台,按壓在潰瘍麵上。亦可用拳參、金銀花、胖大海、白屈菜濃煎含漱,對緩解進食疼痛有良效。
放療出現的皮膚損傷以局部癢、灼痛為主,可據證選用下列藥物進行治療:
①用紫草油、京萬紅、消炎止痛膏交替外塗;②用白鮮皮、地膚子、土茯苓、皂角刺、白花蛇舌草濃煎外洗、濕敷,然後用雞蛋黃油調黃連粉、雞苦膽、冰片外塗患部;③用蜂蜜或鵝蛋清調冰片外塗患部。上述各法均能起到止癢和消除灼痛的作用。
部分鼻咽癌患者放療後出現淋巴結腫脹、疼痛,是放療導致的淋巴管水腫所致,中醫認為是邪毒瘀熱阻滯。穀氏一般采用鮮雞肝與豬苦膽、三七粉、延胡索、冰片、犀黃丸搗爛,外敷患部,可起到明顯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
另外,放療引起的頭痛,可在處方中加用全蠍、僵蠶、卷柏、半邊蓮,以祛瘀散結,利水止痛。亦用麝香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止痛。
鼻咽癌放療引起的鼻腔出血,可在西醫止血的同時,配用清熱涼血止血藥,以加強止血作用。
病例常某某,男,45歲。鼻咽癌淋巴及肺轉移。患者3年前因鼻咽癌接受放化療。近半年來,出現耳後淋巴結轉移,淋巴結融合,腫塊為9.5cm×9.5cm,其硬如石。再次進行放療。伴有咳嗽、胸悶胸痛,肺CT發現兩肺轉移,右胸腔少量積水。目前耳後轉移腫塊疼痛較重,影響睡眠。舌絳,苔光剝,脈弦數。治法以潤肺止咳,祛瘀化痰,散結治痛。藥用白屈菜30克,葶藶子、生薏苡仁各25克,魚腥草、半枝蓮、百合、半邊蓮各20克,夏枯草、海藻、連翹、黃藥子、川貝母、陳皮、白術、茯苓各15克,大棗10枚,小白花蛇1條,配服馬錢子丸。
本例係鼻咽癌頸淋巴結轉移、肺轉移的晚期患者。穀氏以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海藻、川貝母、百合潤肺止咳化痰、瀉肺利水;白術、陳皮、茯苓健脾燥濕化痰,以絕生痰之源;半邊蓮、魚腥草配瀉肺湯清熱利水,以除肺之胸水;半枝蓮小白花蛇、黃藥子、夏枯草清熱祛瘀、軟堅散結;白屈菜、馬錢子丸祛瘀通絡止痛。諸藥合用,患者疼痛有較大改善,臨床症狀有所緩解。
病例劉某某,男,60歲。鼻咽癌放療中。患鼻咽癌年餘。近期放療導致白細胞下降,口鼻咽幹,口腔內出現潰瘍,納欠,食而無味,舌質紅,少津,脈弦細。治法以益氣養血,滋陰潤燥。藥用黃芪25克、當歸、生地黃、玄參、麥門冬、蘆根、天花粉、知母、山茱萸、天門冬各15克、葛根10克、竹葉10克。
本例為熱毒侵入,耗氣傷陰,血象下降。故用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防止血象繼續下降,同時清除虛熱之象;方中以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玄參、天花粉、蘆根等滋陰生津潤燥,陰津恢複,口鼻咽幹症狀可以緩解;知母、竹葉堅陰降火利尿、導虛熱下行,以解口舌生瘡之苦。諸藥補中有瀉、寓瀉於補,對熱邪傷陰,虛火上炎之證有效。
病例李某某,女,59歲。鼻咽癌複發。鼻咽癌病史3年餘,曾接受過放化療。近日原位複發,腐肉破潰,濃血鼻涕,氣味惡臭,伴頭痛,舌苔黃膩,脈滑數。治法以清熱敗毒,化痰散結,祛瘀止痛。藥用魚腥草50克,敗醬草40克,射幹、玉竹各30克,馬勃、三七粉、辛夷花各20克,蒼耳子15克,蜣螂10克。大蒜汁滴鼻,或用大蒜、三七粉、熊膽粉搗泥塞鼻,或用大蒜泥貼足心。
本例係鼻咽癌原位複發,熱毒壅盛的病人。方中辛夷花、蒼耳子聯用主鼻淵、鼻瘡,擅治鼻竅之“惡肉死肌”;配射幹及大量的魚腥草、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直達病所;伍用馬勃、三七粉解毒祛瘀止血,以除膿血之鼻涕;蜣螂敗毒抗癌,消腫止痛,對緩解鼻咽癌及其頭痛有良效。大蒜汁滴鼻及大蒜泥貼足心,大蒜、三七粉、熊膽粉搗泥塞鼻等係經驗用法。大蒜辛溫,能散癰腫殺毒氣,通五髒,達諸竅,即可入湯藥煎服,亦可取生汁外用。有明顯的清熱殺毒、抗癌作用。取汁滴鼻,或搗泥塞鼻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大蒜泥貼足心有導熱下行之意;均可顯著地緩解鼻流膿血涕、腫痛等症狀。
(二)何炎焱臨證心法
何炎焱(1922~)教授,廣東省東莞市人。東莞市中醫院名譽院長,主任醫師,著名中醫學家。例氏診治鼻咽癌以清熱解毒、養陰益氣論治鼻咽癌。
鼻咽癌為古籍所稱“石疽”、“失榮”之病,何氏臨診鼻咽癌先以五味消毒飲加蚤休、蛇舌草、半枝蓮,又以清熱解毒抗癌,西洋參、麥門冬扶正生津,消瘰丸軟堅散結。後加丸劑為補氣養陰,軟堅散結,除痰祛瘀,解毒抗癌之複方,故所謂“奇而不去則偶之”。中醫治病,用藥如用兵,此丸方以遵“四麵合圍”之法,藥味雖多,而絲絲入扣,重在能改善病人症狀,延長病人生命。
病例周某,男,63歲。1979年夏患鼻咽癌,病情急劇惡化,廣州某院診斷以為晚期,已失去放療、化療的機會,為不治,隻能存話3個月左右。8月5日初診,病人消瘦憔悴,臥床不起,左頰顳部腫大潰爛,時流穢水,眼瞼下垂,鼻塞不通,時流濁涕帶血,語聲重濁不清,左耳失聰,耳下胸鎖乳突肌有腫物堅硬如石,頭痛不已,心煩口渴,咽喉不利,僅進稀粥,脈洪大而數,舌質暗紅,苔黃厚而幹。證屬邪毒蔓延,化熱傷陰。治以清熱解毒,扶正生津。藥用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蚤休、半枝蓮、牡蠣各30克,麥門冬、玄參各20克,西洋參、川貝母各15克,甘草10克、水五大碗煎成一碗半,1日分多次頻服。
二診:病人服3劑,頭痛減輕,鼻血亦少,夜睡稍安,是藥得小效,原方再服7劑,吞咽流暢,能食軟飯。但神氣消沉,語聲低微,大便溏稀,脈更數而空豁,可知陰氣消亡,大劑湯藥不能久用,故擬一丸方:藥用白花蛇舌草300克,蚤休、龜板250克,黃芪、鱉甲、牡蠣、穿山甲、天門冬、麥門冬、生地黃黃、玄參、夏枯草、半枝蓮、丹參各200克,茯苓180克,白術、熟地黃黃、甘草各150克。用大鍋,加水浸過藥麵,煎兩次,去渣,文火煎之使稠,再入下藥:西洋參250克,川貝母200克,紫背天葵、三七、玳瑁各150克,珍珠末20克,天然牛黃、熊膽各10克,麝香5克,共為細末,另備淮山藥粉適量,將藥末與上述藥液和勻,再加淮山藥粉搗成軟糕狀,搓為小丸,每服6克、每日3服。服完一劑,再作一劑,又根據天時變化,脈舌症狀,間服清補平和湯藥,病情日好,半年後,能步行,與親友搓麻將為樂,存活3年8個月而終。
(三)劉偉勝臨證心法
劉偉勝(1937~)教授,廣東興市人。廣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活用生脈散治鼻咽癌。鼻咽癌發熱,劉氏認為屬於“內傷發熱”的範疇。既有陰虛發熱,也有氣虛發熱。在症狀上,發熱以午後及夜間為主,伴有咽幹、頭暈乏力、少氣懶言等症,舌質紅,脈細。結合有放、化療史,大量耗損氣血津液,致氣陰兩虛,虛熱內生。化療之後損傷脾胃,致中氣虧虛,虛陽浮越,營衛不和,也可導致發熱。在治療上,可宗“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製陽光”之旨;采用生脈散加減,並加用補中益氣湯。其中太子參、麥門冬、玄參、生地黃黃益氣養陰降火;升麻、柴胡升舉清陽,透瀉邪熱;牡丹皮、赤芍涼血活血;肉桂、黃芪溫陽益氣:諸藥並用,調和陰陽,使水火既濟,陰陽調和。如《景嶽全書》載:“陰虛之熱者,宜壯水以平之,無根之熱者,宜益火以培之。”劉氏在治療上,既能宗古人之方,又能結合現代醫學的有效方法,對病人進行耐心細致的治療。
病例黎某,男性,45歲。因反複鼻衄一年餘,伴腰痛,右眼瞼下腫物半年,咳嗽月餘入院。病人1992年8月開始,出現鼻衄,頭痛,在某醫院行纖維鼻咽鏡活檢,確診為“鼻咽低分鱗癌”,並進行2個療程放射治療。1993年5月起反複出現鼻衄,並見腰痛,右眼瞼下漸起一腫塊,增大迅速。CT檢查提示“鼻咽癌放療後右眼臉、右鼻腔、右篩竇區複發,核素檢查發現多個胸、腰椎體,肋骨及右肩關節部位多發性骨轉移。同年6月在市中醫院化療3次,後因胃腸道反應而無法耐受,遂要求中醫藥治療,於1993年8月來院門診,收住入院。”
入院時症見:神疲,倦怠,懶言,時有鼻衄、色鮮紅,咳嗽,咯痰白,時夾血絲,午後發熱,體溫在38.3~38.5℃之間,無惡寒,伴腰痛,行動受限,口幹,納呆,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細。證屬氣陰兩虛,痰熱搏結。治法以益氣養陰,清熱潤燥,解毒散結。藥用薏苡仁、五爪龍、魚腥草各30克,浙貝母18克,牡丹皮、天花粉、赤芍各15克,黃芩12克,全蠍、甘草各6克,龍膽草5克。並予三七末6克衝服,生脈飲10毫升口服,配合嗎特靈1.5克、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以抗癌。
6天後病人鼻衄漸減少,咳嗽減輕,血絲痰亦減少,舌質紅、苔少,脈細。但發熱始終未退,以午後及夜間發熱為主,考慮標實漸去,本虛顯露,辨證以氣陰兩虛為主,發熱為虛火上炎,是陰虛發熱,火不歸原。治療上改以益氣養陰為主,予生脈散加減,並酌加肉桂以引火歸原。藥用太子參、黃芪各30克,麥門冬、玄參、升麻、牡丹皮、赤芍、生地黃黃各15克、甘草6克,柴胡5克、肉桂3克(衝服),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用參麥液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以增強益氣養陰之力。
經治療2周後,病人發熱漸退,精神較前好轉,但咳嗽、腰痛改善不明顯。認為病人目前主要矛盾在於已發生遠處轉移,機體抵抗力低下。治療應著重於提高機體免疫力,抑製遠處轉移。中藥應側重於扶正為主,可加蟲類藥等以抗痛解毒。藥用黃芪、山藥、太子參30克,黨參、仙鶴草各20克,茯苓、白術、麥門冬、天花粉、枳殼各15克,全蠍6克。經服上方1個月後複查胸片及腰椎片,未見轉移病灶增多。
病例何某,女,53歲。病人於1991年體檢時發現右胸鎖乳突肌後淋巴結腫大,經鼻咽鏡及細胞學檢查確診為鼻咽癌。在某醫院放療兩個療程,病情得以控製。1995年10月,右頜下發現腫物,診斷為鼻咽癌複發。再次放療後日出現兩耳針刺樣疼痛,流出黃色濃液,口腔潰爛,聽力下降,張口困難,麵頰部紅腫硬痛灼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於1996年1月收入廣東省中醫院。證屬氣陰兩虛,痰瘀互結,毒熱內蘊。治法以益氣養陰,祛痰解毒。藥用太子參30克,生地黃黃20克,麥門冬、山藥、牡丹皮、茯苓、法半夏各15克,五味子、山茱萸各10克,澤瀉5克。每日1劑,水煎服。同時給清開靈注射液40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犀黃丸1克、每日1次;珍珠粉外敷皮損處;可的鬆眼藥水滴耳,每日3次;滴鼻靈(院內製劑)滴鼻,每日3次。
治療4周,耳鼻滲液明顯減少,口腔潰瘍控製,已可進食,出院後繼續門診治療。1997年3月,上述症狀複發,咽喉腫痛,不能講話,隻能進食流質飲食,頸及前胸腫脹,色瘀暗。仍以清熱解毒、養陰益氣為主治療。藥用太子參、白花蛇舌草、貓爪草各30克,沙參、金銀花各20克,麥門冬、玄參、連翹、桔梗、板藍根各15克,五味、生甘草各6克。同時給參麥針注射液30毫升+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地塞米鬆5毫克靜脈滴注,每日1次;綠豆、鮮臭草各50克,煮粥頻服。
晚期鼻咽癌放、化療後病人,遠處(肺、骨)轉移未能有效控製,生存質量低下,而癌腫局部浸潤,會導致長期衄血不止,現代醫學常規止血處理,效果欠佳。劉氏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抓住此類病人本虛標實的特點,采取先治標實、標本兼顧,後治本虛、扶正祛邪的策略。先以清熱化痰、涼血止血為主,給以浙貝母、黃芩、魚腥草、龍膽草清熱化濕瀉濁,牡丹皮涼血止血,使血熱得清。正如《濟生方·吐衄》所說:“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熱之所發,蓋血得熱則焯溢,血氣俱熱,血隨氣上,乃吐衄也。”在治療上,《血證論》亦說:“治火即是治血,血與火原是一家。”因此,在治療上先以清熱涼血為法,使血隨氣降,無溢出上竅,則衄血漸少。但病人以本虛為主,氣血本為不足,如寒涼太過,反削伐胃氣,胃氣傷則不能統血,衄愈不能歸經。故此,辨證的基礎上加用五爪龍益氣健脾,使胃氣健旺,邪不能侵,體現了中醫塞流、澄源、補虛、止血的四大原則,收到較好療效。
(四)於爾辛臨證心法
於爾辛(1931~)教授,安徽省壽縣人。上海醫科大學腫瘤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班指導老師,複旦大學附屬腫瘤終身榮譽教授。鼻咽癌的臨證,於氏認為,雖然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但在中醫古籍中沒有這個稱謂,古代的描述都是以“頏顙”為解剖部位的症狀描述,散見於“鼻淵”、“鼻痔”、“真頭痛”、“瘰鬁”、“失榮”、“上石疽”等疾病中。其病因病機及症狀等與足厥陰肝經有關,其主要的轉移部位也是循經而行,“肝足厥陰之脈……上人頏顙”。從中醫的角度看,本病的發生內因是“膏粱厚味”、飲酒吸煙等使肝經受邪毒侵犯,加之遺傳、體質、髒腑功能的失調,結合外受風邪,或夾濕夾熱的毒邪入侵肝經,肝經受損,其薄弱點在頏顙,日久積聚成癌。癌腫日益漸大影響目係,出現眼部症狀;侵犯鼻腔,則見鼻部症狀;火攻脈絡即有涕血;上攻腦會,則頭痛;下達咽喉則有咽部症狀;再往下則形成“瘰鬁”,即臨床常見的淋巴結腫大。鼻咽癌的治療,以放射治療為主結合化療,對治療過程中和治療前後的病人及不適宜放化療的病人,治療各有側重點。在放射治療前或剛開始時,患者體質尚可,為了改善症狀,且有利於放射治療順利進行,在扶正的基礎上以疏風為主。這時大部分患者僅有鼻塞、流涕、少量鼻衄、輕微頭痛等症狀。藥用蒼耳子散加減,常用藥物有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白茅花、荊芥、防風等。當出現複視、視物不清、斜視等邪人目係之症狀時,可用白芷、決明子、天麻、白蒺藜、僵蠶、全蟲等疏風通絡。有熱盛者,加生石膏、知母;有氣血不足者,用黃芪、枸杞子、生地黃、黨參;頭痛盛者,可用天麻、鉤藤、懷牛膝、羚羊角、玄胡等;脈弦者加鬱金、磁石、石決明等;有淋巴結腫大者以軟堅化痰為主,用夏枯草散加減,常用夏枯草、象貝母、橘核、石見穿、土茯苓、忍冬藤、石燕等藥物。
放療結束後初期,常見口幹乏力,當屬氣陰虧虛,氣血不足,常用四君子湯加減,兼用芳香化濕之品醒脾去濕,藥用黨參、太子參、黃芪、山藥、白術、枸杞、土茯苓、野菊花、藿香、佩蘭、茅根、蘆根、生地黃、天花粉、金銀花、烏梅等。放療結束後較長時日,一些虛虧日久的患者出現腰膝酸軟,常以補益肝腎為主,用地黃飲子加減,藥用生地黃、麥門冬、山茱萸、石斛、五味子、蓯蓉、巴戟肉、補骨脂、枸杞子、忍冬藤、玉竹、金毛狗脊、黃精等。
於氏認為,鼻咽癌放射治療後的大部分症狀均和“火毒”有關,火毒之邪可致咽喉腫痛,甚至糜爛、潰瘍、出血、長期口幹。從單純的辨證看,其是以陰虛津虧為主,實際上還夾毒夾火夾濕,所以除了必要的養陰生津藥物外,還要兼顧清熱解毒、芳香化濕、補肝益腎等。所用藥物不能是苦寒敗胃之品,當用輕清之類,可有效減少放療後的局部反應和餘毒之邪,提高放化療的效果。
病例鄭某,女,16歲。初診1990年7月26日。患者雙側頸部腫塊伴低燒一周。頸部腫塊穿刺病理示:(鼻咽)惡性淋巴瘤,雙側頸淋巴結轉移。其他部位未見明顯占位。予1990年6月23日至8月21日行局部放射治療。
初診:鼻咽淋巴瘤放療中,胃納欠佳,咽痛,口幹,低燒,苔少,舌質偏紅,脈細。辨證為陰虛熱毒,津液匱乏。治法以滋陰清熱,健脾消導。藥用鱉甲、石見穿各30克,黃芪、生地黃、玉竹、炒穀芽、炒麥芽各15克,雞內金、銀花各10克,焦山梔9克,竹葉、藿香、佩蘭、川樸5克。患者持續服上藥5年餘,病情穩定。
於氏認為鼻咽惡性淋巴瘤,以放化療治療為主,其效果較好,但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較大副反應。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加減用藥能取得較好的遠期療效。就本病例來說,放療後出現乏力、納差、口幹、咽痛、苔少、舌質紅等諸症狀,為陰虛內熱;久病傷脾,脾運失司,故而納呆。治以益氣養陰,健脾消導。經中藥調治,病情基本穩定,症狀明顯改善。中藥可以配合放化療一起治療。
於氏認為在鼻咽部的腫瘤在放療中和放療後,絕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咽痛、口幹、吞咽不適、舌紅等一係列火毒燒灼,陰虛氣少的症狀,這是常見的。雖然中醫中藥對鼻咽部腫瘤的治療效果不及放化療,但對在治療中所出現的副反應卻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通常運用一些益氣養陰的藥物,但不用滋膩的養陰藥物,這樣對體質的恢複極有幫助。於氏常用忍冬藤、金銀花、藿香、佩蘭、川樸、生地黃、麥門冬、太子參等。於氏常用的加減用藥有:①心跳快加茯神15克、五味子5克;②夜寐欠佳加夜交藤30克,酸棗仁、靈磁石、龍骨各15克;③腹痛、大便次數多加焦楂炭15克、木香、烏梅各10克,幹薑、川連各3克;④發燒加清水豆卷15克,銀柴胡、青蒿10克,淡豆豉9克;⑤咽痛、口幹加忍冬藤15克,黃芩、知母10克,鳳凰衣、蟬衣、桔梗、生甘草5克。
誠然,各個病人的反應會有不同,有的僅用藥幾周後就能改善症狀,有的要用藥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有明顯的症狀改善,然其效果肯定優於不用藥或用某些西藥。對於長期存活的患者,應該建議其使用一段時間的中藥以利於吐活質量的改善。
(五)劉嘉湘臨證心法
劉嘉湘教授臨證鼻咽癌之心法,中醫學認為,鼻咽癌相當於中醫“鼻淵”、“石上疽”、“真頭痛”等範疇。劉氏認為,鼻咽癌的病因病機有虛實之分。實的方麵表現在肺熱痰火、肝膽火毒;虛的方麵表現在陰津虧損、髒腑失養。且市開竅於鼻,肺氣不利則邪火循太陰之經至鼻,聚而成腫塊;肝膽火毒循足厥陰肝經上逆,灼津為痰,阻滯經脈則瘀血內生,痰瘀互結形成腫塊;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胃失養可致肺胃陰虛,肝腎不足,虛火煎灼津液成痰,痰毒內結形成腫塊。
劉氏以扶正法辨證論治鼻咽癌,根據患者的主證、舌脈,以及疾病不同階段,權衡本虛邪實,以扶正祛邪為原則。劉氏臨床常將鼻咽癌按照以下幾個證型論治:
1.邪毒肺熱型:主要證候鼻塞,鼻出血或流黃涕,頭痛,口苦咽燥,咳嗽痰黃,大便秘結,苔膩或黃膩,脈浮數或滑數。治法以清肺解毒。方以銀翹散加減。藥用銀花、連翹、蒼耳子、石上柏、山豆根、野菊花、夏枯草。加減:①若身熱、口幹煩躁,加生石膏、知母;②若鼻血鮮紅,加白茅根;③若咳嗽痰多色黃,加黃芩、白茅根;④若頭痛,加七葉一枝花、白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