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液瘀滯:血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液要在經脈中正常運行才能發揮其滋潤和濡養功能。血液運行遲緩流行不暢,甚則瘀結停滯,是一種病理狀態,稱之為血液瘀滯,亦稱血瘀。血瘀形成的原因,多由於氣機鬱滯,氣停血亦停,故而成瘀;或氣虛推動無力,血行遲緩不暢而成瘀;或痰濁阻滯脈道,血行受阻而成瘀;或寒邪侵入血分,寒性凝滯,血得寒則凝澀不流而成瘀;或邪熱入血煎熬血液,血稠難流而成瘀;或外力扭挫損傷脈絡,局部氣血流通受阻而成血瘀;或產後惡露不下(或惡露不淨),瘀血內停而成瘀等。總之,綜上述這些原因,均足以導致血瘀,甚則血液凝結而成為瘀血。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物,但在瘀血形成後,則又能成為阻滯脈絡導致血瘀的一種原因。血瘀可發生於全身,也可以發生在局部。局部的血瘀可以發生在髒腑、形體、經絡、九竅的任何部位。血液流動慢而不暢,因而又能阻礙氣的運行,形成氣滯。氣滯可加重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氣滯,兩者形成惡性循環,使氣血不通,不通則痛。血瘀較重時,局部血液逐漸瘀積,結而形成瘀血、腫塊。這種腫塊持續存在,位置固定不移,可以導致腫瘤的發生。血液瘀滯,不通則痛,從而引起疼痛;血液瘀積而絡脈擴張,形成唇舌紫暗,舌邊可見瘀點、瘀斑;血瘀形成瘀血積聚,發為腫塊而成癌瘤。可見血液瘀滯是腫瘤的病機之一。《難經本義》記載:“積蓄也,言血脈不行,蓄積而成病也。”《醫學十二種》記載:“噎膈之症,必有瘀也。”《外科真詮》記載:石疽“乃肝經鬱結,氣血凝而成。”《醫林改錯》記載:“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以上論述說明腹內有形的包塊腫物,多由血瘀所致,氣滯血瘀是形成癌腫的重要病理機製,故活血化瘀法是治療癌瘤的主要法則之一。
臨床上不同的腫瘤,不同的時期,有偏重於氣滯和偏重於血瘀的不同。一般而言,初期多為氣鬱,隨病情發展,血瘀征象日漸明顯。
現代醫學對血瘀證的研究也已經證實,大多數腫瘤患者的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表現為血液流變學的明顯改變,患者的血沉、纖維蛋白原、血漿黏度、血小板黏附性等明顯增高。血液黏度的增高有利於腫瘤細胞的著床,也正如此,益氣活血法被認為是治療腫瘤的大法之一。
3、痰濕凝聚:痰濕是指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津液輸布和排泄的正常進行有賴於多個髒腑的多種生理功能相互協調。津液輸布障礙可致津液在體內環流遲緩,或在體內某一局部發生滯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濕內生,釀痰成飲。中醫所說的痰,不僅包括可以咯吐出來的有形痰液,更主要指無法咯吐而停留在髒腑經絡之痰,即痰核、瘰鬁,可以凝結在機體上下內外、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氣血經絡,可以導致或者加重各種疾病的一種致病物質。其病理特點為:①痰邪屬陰,易損陽氣,阻遏氣機;②其性重濁,易結聚體內;③黏滯不爽,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且易變生各種疾病。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
痰濕的形成多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內傷,或飲食不當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髒腑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津停滯而成。它的成因如下:①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在正常的情況下,肺通過宣發與肅降功能,將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通過肺的輸布和“三焦”的氣化作用,使津液遍布全身,濡養機體,並將代謝後的水液通過膀胱排除體外。如肺失宣肅,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內聚而成水濕痰飲。若肺髒有熱,還可以煉液成痰。《醫學正傳》記載:“肺氣鬱則生熱,熱盛則生痰。”②脾主運化水液,參與水液的吸收和轉運輸送,有“水之中州”之稱。如果脾土虛弱,清者難以上升,濁者難以下降,留於中焦,停滯膈間,內積為飲,凝聚為痰。《景嶽全書》記載:“脾強胃健,如少壯者充,則水穀隨食隨化,皆成氣血,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故有“脾為生痰之源”之說。③腎主水液,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故腎有“水髒”之稱。腎的陽氣一方麵對參與水液代謝的各髒腑功能有蒸騰激發作用,另一方麵通過對水液的蒸騰氣化作用,調節尿液的生成,再有腎司膀胱之開合,開合適時有度,使尿液正常排泄。如腎陽虛損可以導致肺、脾、大腸、小腸等髒腑氣化功能失司,水液輸布障礙,形成水濕和痰飲等病理產物。《景嶽全書·痰飲》記載:“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在脾胃,以飲食不化,土不製水也。”④肝主疏泄,既可調暢肺脾腎三髒氣機,又能通利三焦疏通水道,使水液通達全身,運行無阻。氣能行水,肝氣條達,則氣行津也行;肝失疏泄,則氣滯津停而成痰飲。《丹溪心法》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醫貫》記載:“七情內傷,鬱而生痰。”《證治彙補》記載:“驚恐憂思,痰乃生焉。”說明肝氣失於疏泄,氣機流行不暢,可使水液輸布障礙,釀濕生痰,或水濕停聚,表現為癭瘤、瘰鬁等。⑤三焦是人體和水液運行的通道。《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聖濟總錄》記載:“若三焦氣塞,脈道壅滯,則水飲停聚不能宣通,聚而成痰飲,為病多端。”如果三焦氣化失常,或者氣機閉塞,水液則無法正常運化,停留不行而成水濕痰飲。痰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不僅指有形可見的咳吐之痰,還包括瘰鬁、痰核和停滯在髒腑經絡組織中未被排出的痰濕等“無形之痰”。痰濕可隨氣而行,全身各處無所不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記載:“人年五六十……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指出人年事已高,腎精虧虛,陰虛陽浮,虛火上炎,與痰相搏成瘰鬁之病。《靈樞·水脹》記載:“……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濕濁鬱積肌體日久,便成濕毒,濕毒積於腸間,可致“濕毒便血”;鬱於肌膚,易生瘡痛。《丹溪心法》提出腫瘤的發生與“痰”有關,認為“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醫宗必讀·反胃噎膈》對因憂愁思慮引起的早期噎膈進行分析,認為“大抵氣血虧損,複因悲思憂恚,則脾氣受傷,血液盡耗,鬱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朱丹溪認為“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凡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仁,不作膿者,皆痰注也”。以上特征,與腫瘤之性頗有吻合之處。濕濁凝聚成痰,痰阻氣機,血行不暢,脈絡壅滯,痰濁與氣血相搏結,乃成本病。留著於髒腑經絡,結於體表則為癭瘤,結於內髒則為癥瘕積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