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喜冷食者,內必多熱;素喜熱食者,內必多寒;故內寒者不喜寒,內熱者不喜熱。然熱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熱,多生內熱。”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指出:“過飲滾酒,多成膈症”;清代何夢瑤《醫碥》說:“酒客多噎膈,好熱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深入也”,“好熱者,多患膈症”;宋代僧閼名藏本《咽喉脈症通論》指出:“(喉菌)因食膏粱炙煿厚味過多,熱毒積於心脾二經,上蒸於喉,結成如菌”;金代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說:“髒毒者……或飲釅戾之酒,或食五辛炙煿等味,蓄毒在內,流積為癰”;明代《景嶽全書》說:“(反胃)或以酷飲無度,傷於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致損胃氣而然”;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說:“繭唇乃陽明胃經症也”,與“食煎炒,過食炙煿有關”。這些古代醫籍的論述都說明了長期過度飲酒,嗜食生冷、炙煿膏粱之品就會損傷脾胃,蓄毒體內,鬱熱傷津,氣機不利,脈絡不通,毒邪與痰瘀互結,引發腫瘤。
(2)勞逸失度:勞逸是指勞累和安逸兩方麵,勞逸失度是指過度的勞累和安逸。適度的勞動和運動有助於人體氣血的流通;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有助於恢複體力和腦力。勞逸不當,過度辛勞和安逸,能使人發病。過勞是指勞累過度,包括體勞、腦勞和房勞三方麵。體勞過度可耗氣,腦勞過度可暗耗陰血,房勞過度則耗傷腎精,導致正氣虧虛,疾病叢生。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談到骨瘤的成因時指出:“房欲勞傷,憂恐損腎,致腎氣弱而骨無榮養,遂生骨瘤。”對於乳岩的病因,強調“男子乳節與婦人微異,女損肝胃,男損肝腎,蓋怒火房欲過度,以此肝虛血燥,腎虛精怯,血脈不得上行,肝經無以榮養,遂結腫痛”。治療時患者應“清心靜養”、“絕欲虛心”等等。過逸是指安逸過度,不參加勞動和運動,使氣血運行不暢,機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疾病的發生。《素問·宣明五氣》記載:
“久坐傷肉”、“久臥傷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過勞和過逸,都能使人正氣虛弱,正不勝邪,容易導致包括腫瘤在內的疾病發生。
(3)年齡因素:癌症是由單細胞發展而來的,從一個單細胞轉變為一個腫瘤細胞是一個多階段的過程,老齡化是癌症形成的另一個基本因素,癌症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大而顯著增高,極可能是由於生命曆程中危險因素的積累。明代的申鬥垣日:“癌發,四十歲以上。”表明了癌症的發病與年齡有關係。到了清代,趙養葵在其《醫貫》中更是明確提出了年齡與惡性腫瘤的關係,如噎膈病,提出“唯男子年高者……少無噎膈。”但目前環境汙染日益惡化,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些癌腫也熱衷於年輕化發展。
綜上所述,中醫腫瘤病因學在飲食營養因素方麵,實際上提出了2個觀點:一是飲食不潔是導致腫瘤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不吃自身存在著致癌物質的食品(如含亞硝酸胺類、細菌、真菌和病毒類物質)是預防腫瘤發生的一個重要方麵;二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飲食偏嗜,過食肥甘厚味,長期酗酒,或常吃過燙、煎烤和黏硬難以消化的食物等)會誘發癌變。這是由於長期酗酒,或常吃過燙、煎烤和黏硬難以消化食物,經常刺激、損傷食管和胃的黏膜,容易引起上皮炎症和增生,導致消化係統和飲食相關部位的癌前期變,最終發生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