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節 如何花錢是個大學問(2 / 2)

“守財奴”是多發在男性身上的一種“誤區”。“存錢”對他們意義重大,他們要為明天、為隱患存錢。因為未知的不可控性讓他們有強烈的不安,這些都需要用“錢的累積”來逐漸平複。這是由心理上“過渡的責任感”造成的,一些男性,尤其是童年就承擔了很多家庭責任的男性,會存在這樣的心理問題,他們過早地就意識到要“承擔好責任”就要用“經濟積累”,也隻有自己能“積累”時,才會被他人需要。所以他們往往克扣自己享受快樂的權利,來滿足“責任”的要求。其實適度的積累,已經可以完成好責任了。如果可以讓“守財奴”們感到周圍的人在乎他,是出於愛而不是他的責任,這種“守財”的狀態就會好很多。

心理學家們還發現,往往突發的變故帶給人們的心理創傷,會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消費健康。比如有些女性在親人逝去後,就變成了“購物狂”。也就是說,解決人生的缺失,需要用錢去彌補的部分就會少很多。不健康的消費行為背後,一定存在著一些心理誤區,找到它,就可以拯救你的金錢。

花錢到底在買什麼?

想要避開“花錢的誤區”,我們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問題,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自己花錢的意圖。當你買了一部手機,表麵上似乎是擁有一個高級的科技產品。但實際上,你購買的是更暢通的人際聯係;當你買了一所房子,表麵上是擁有一處固定資產,但實際上,你買的是一個“溫暖的家”。也就是說,我們花錢買一個產品,並不是為了獲取這個物品,而是為了獲得它帶來的心理滿足。

心理學對購物的解釋是:購買是對愛的渴求。小孩子買玩具獲得夥伴,年輕人買數碼產品獲得個性,女性買衣服獲得優越感,男性買股票獲得成就感,中年人買全家的需要,老年人買身體健康……我們都是為了獲得一個替代愛的心理必需品,而掏出自己口袋裏的錢。這種需求正是我們花錢想要買來的那部分價值。無論是理性消費還是感性消費,你花錢買的都是你的心理需要。可見,想更多地了解自我,那就看看你都買了些什麼吧。

健康的用錢之道

首先,要麵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如果心理上不能解決它們,我們就往往用錢來彌補,所以“健康用錢”最好的前提是,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你需要根據自己的心理需要,找出一個用錢的方向,比如:你需要一個幸福的家庭,你就要把錢花在家人和居住環境上;你需要一個成功的事業,你就要把錢花在能力提高和事業投資上。有一位老人,花光了除購買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積蓄,買了一堆花種子,當它們綻放為一片花海時,在與自然的交融中,她感受到幸福。還有人,為了辦一家私人圖書館的夢想,花掉大筆的錢來購買圖書,雖然錢沒了,但是他實現了夢想。評估錢花沒花對方向的隻有你自己,也隻有你知道哪種“用錢之道”最適合你。

然後,當你找出了自己“用錢方向”,你就可以明確的區分出,哪些東西是你的生活必需品,哪些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把大部分的錢隻花在必需品上,這樣花錢會更合理,也會存得很輕鬆。

總之,我們要和錢保持的關係,應該是主動支配,自由選擇。用錢之道並非是節製花錢,而是將你的身心從物質的原始積累中解放出來,真正去購買愛與快樂,而不是被動的發泄。因為錢隻有在支撐人“活得更好一些”這個願望時,才具有價值。離開了人的願望,錢就會變得跟廢紙一樣,毫無意義。而每個人的用錢之道都是獨有的,祝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