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九年不買奢侈品!”,這是網民們為適應金融危機而提出的口號。金融的危機,讓我們意識到花錢的危機。就像春晚小沈陽說得那句名言:“人最痛苦的是什麼?人死了,錢沒花完;最最痛苦的呢?是人活著,錢沒有了。”這句話精辟的點出我們和錢之間的辯證關係——花錢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物質生活,還關聯著我們的心理健康。
你的一生需要多少錢?
你是否思考過,你這一生到底需要多少錢,請想出一個具體數字。
請注意,這個答案絕不是“越多越好”。因為錢的獲得,需要你用時間、精力、自由等寶貴的生命資源來換取。在估計這個數字時,你得把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也考慮進去。
美國的經濟學家,曾經做了這樣的一個社會調查,幾乎所有人回答的數字,都遠遠大於他們現實裏積累的存款數額。如果人們真的要積累到自己估計的數字,大部分人起碼要工作到200歲——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根據追蹤調查的結果來看,這些人實際一生所花費的錢,隻占他們估計數字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個認為自己需要500萬過一生的人,隻花了50萬。
有些經濟學家對青年人提出這樣的建議:隻要抱有健康的消費習慣和良好的信用記錄,人們隻需要在退休以前的10年開始存錢,就足夠過一個幸福的晚年了。而人在50歲之前,更應該多存時間而不是金錢。當我們想明白自己一生需要多少錢時,才能切實的考慮花錢的問題。
“花”還是“存”,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你很年輕就開始存錢,那時候掙得不多,於是為了存錢,你可能在吃午餐時,隻選最便宜的搭配;你可能會因為避免外出花銷,而減少和朋友見麵;可能在別人享受青春時,就過早的承擔生活的壓力。萬一你在花光所有錢之前就已經死了,那些克扣和節省又是為了什麼?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你要操辦婚禮或者突然生病,你的賬戶上連1000元也沒有,那時你會不會感到沮喪和絕望?
錢與我們的心理安全感密切相關,“花”還是“存”的問題,要看“你需要哪種方式來獲得安全感”。因為錢意味著擁有更豐富的資源,錢可以換來食物、衣服、交通工具和藝術品,可以滿足從生理到精神各個層麵的需要。當我們的需要被充分滿足時,我們會感到安心,會覺得自己是主動的,可以對周圍的世界有所控製,控製感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心理學家曾做過調查比較,從小經濟富足的孩子,安全感的確比窮困家庭的孩子要豐厚許多。因為他們從未失去過經濟基礎對他們的保障感。
由於安全感的作用,使人們對錢的態度,分成了兩大類,一類要在“花”的過程中,體驗獲取資源,享受快樂的安全感,這種情況多出現在童年家庭富裕的人身上。而另一類,就是要在“存”的過程中,獲得防患於未然的安全感,童年家庭拮據,甚至餓過肚子的孩子,會比較常選擇這種方式。
在花錢的問題上,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比存在問題的人合理很多。也就是說,並不是經濟觀念決定了我們如何花錢,而是心理誤區導致我們“不會花錢”。
“月光族”,是年輕人比較容易走入的“花錢誤區”。他們通常無法區分不必要的消費品和生活必需品,覺得買名牌衣服和像買米買油一樣都是該花的錢,所以“月光”是沒辦法的事。造成這種“無法區分”的心理誤區,首先是年齡與經驗的限製,其次就是在自我的形成上出了問題,他們需要更多彰顯個性的消費品,比如帶有特別功能的手機、另類服裝……來幫助自我在融入社會時,不被埋沒。這樣的年輕人,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覺察到自我的獨立,是靠人格的穩定,而不是靠消費品。當他們覺察到這一點時,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告別“月光族”的身份。
“購物狂”也是一種典型的由“心理誤區”,造成的“花錢誤區”。比如人際交往、家庭關係出問題的女性,更容易成為“購物狂”,因為女性的情感需要很強烈,當她們不能更多的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情感交流時,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就會襲來,如果再缺少其他的愛好,就隻能與物質來交流。其實,她們需要的是情感的關懷,而不是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