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美國的火箭助推器與馬屁股之間存在某種關係嗎?我們知道火箭助推器在造好以後會通過鐵路運輸,中間會經過一些隧道,所以助推器的直徑是由鐵軌決定的。最早的火車車輛是仿照馬車製造的,而馬車的輪距又來自古羅馬,整個歐洲的長途路線都是那時候羅馬軍隊為方便征戰而修築的,其他任何寬度的輪子在這個車轍上行走壽命都不會長。羅馬人為何要用四英尺八點五英寸作為戰車的輪距呢?原因很簡單,這剛好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這樣,羅馬帝國的車轍寬度就成了今天全世界鐵路的標準軌距。因此我們可以說:美國的火箭助推器的直徑竟然是由兩千年前的馬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
這個亦真亦假的傳說說明了一個著名的路徑依賴定理:一旦人們做出了某種選擇,就會在慣性下不斷強化它,不會輕易改變。路徑依賴原理最早是由布賴恩·阿瑟對技術演變過程的自我強化機製進行研究後提出的,但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在闡釋經濟製度的演進時使得這一原理聲名遠揚。現在,路徑依賴理論被廣泛用於對選擇和習慣的解釋。
路徑依賴有兩種表現方式:自我強化和鎖定。秦池酒業從一個縣級小廠能邁向全國靠的就是廣告,它從廣告中嚐到了甜頭,這種收益刺激了它在第二年第三年的時候繼續這一戰略,不計成本地去奪取中央台廣告標王,在一夜暴富以後還想一夜成為貴族;這就是自我強化。至於鎖定,戀愛中的男女最容易被觀察到。女孩愛上了男孩,但男孩有些屢教不改的惡習,朋友們都說放棄吧,多少次經驗證明了要改是不可能的,但女孩一直執著地相信再下一次他一定會改的,就這樣她拖了好多年……這不僅是“一葉障目”的問題,還含有路徑鎖定的因素。
為什麼會產生路徑依賴呢?因為背後都有對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慮。對組織而言,一種製度形成後,會形成某個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對現在的製度有強烈的要求,隻有鞏固和強化現有製度才能保障他們繼續獲得利益,哪怕新製度對全局更有效率。對個人而言,一旦人們做出選擇以後會不斷地投入精力、金錢及各種物資,如果哪天發現自己選擇的道路不合適也不會輕易改變,因為這樣會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變得一文不值,這在經濟學上叫“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路徑依賴的主要原因。比如現在的135相機規格其實還是愛迪生時代製定的。他嫌70毫米膠片電影機不好用,於是便把膠片取下,剪掉一半,再打上兩排齒孔成了35毫米電影膠片,才有了專用電影膠片的小型相機,畫幅24×36毫米。以後多次有人試圖改進,從“半幅”(24×18毫米)到APS(24×32毫米),都半途而廢,因為全世界135相機保有量實在太大了,人們不可能為了節省4毫米膠片而報廢自己上萬元的相機。直到不用膠卷的數碼相機問世,APS規格才成為CCD的標準畫幅,135相機開始被淘汰。
路徑依賴原理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甩掉過去的包袱(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重要的是未來,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