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甫(1881~1979),江蘇鎮江人,八歲開始進家鄉私塾讀書,十二歲被父親帶到漢口報關行做學徒。勤苦敬業,業餘自學英語,後考取海關職員,調入雙關稅司。1904年作為國際博覽會中方辦事員進入美國,並求得公費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商學院攻讀財政金融專業。1909年歸國後正逢辛亥革命時期,政局不穩,工作屢次變動。1915年與友人集資十萬元,創辦民營“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任總經理。
當時上海最小的私營“浙江紹興銀行”尚有資本70萬元。而陳光甫僅以10萬元開業,被銀行界譏諷為不起眼的“小不點”。由於規模小,資金少,“大戶人家”根本看不起,當然不會光顧,陳光甫決意以優良服務之長,補“小家當”之短,而向社會中下階層的中小商戶和平民百姓吸收零星存款,賺取蠅頭小利以維持生存。
他采用了“一元儲蓄”,即以一元錢開戶頭。開辦之初曾被傳為笑柄。更有客戶故意刁難,用一百元要求開一百個戶頭。陳光甫誠意照辦不誤。其熱情服務之美譽,從此廣為流傳。此外,陳光甫為擴大小額儲蓄吸收遊資,他不甘於坐守陣地,而是派出得力職員,走進工廠、學校等公眾場合,大力宣傳儲蓄的好處,並就地辦理存儲手續,不但方便了客戶,而且吸收了不少存款。這樣等於是幫助工薪人員理財安家,度過了生活難關,很受歡迎。
從1915年至1922年的短短七年中,統計材料表明,陳光甫經營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存款額高達1345萬餘元。在當時全國四十五家商業銀行中排在第五位。大銀行不足掛齒的蠅頭小利,終於成就了“不以利小而不為”的銀行家的事業。算算吧,1345萬元是創業之初10萬元的多少倍?累積七年,每月需吸收多少存款?這些數字並不難算,可是能算出每天所付出的辛苦勞作嗎?這就是有些人不願意的原因!
舊時商人的服務,主要為賺錢,變著法兒討顧客歡心。隻要顧客能掏錢買東西,低聲下氣地巴結也在所不惜。另外,舊時商人的不舍微利,既表現其“大魚”、“小魚”兼得的盈利思想,又表現其經營技巧的高明。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往往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居家過日子誰也離不開,因此便要經常不斷地走進商店去。這就起到了以小商品招攬眾多顧客的作用,造成生意興隆的繁忙景象,擴大影響,廣告民眾:“本店貨全,大受歡迎!”從而提高聲譽,便會由小主顧引來大主顧,由薄利的小生意做成厚利的大買賣。如此一來,蠅頭小利豈不就變成“牛頭大利”了嗎?
畢竟,現在有錢的人隻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溫飽的日子裏頭,安穩地過著小日子就是最好的。對生活用品以及其他東西的要求也隻有這麼高,腳踏實地地去滿足那些最簡單的要求,就能夠賺到很多利潤了!根本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去挖空心思想弄一些炫目、華麗的東西去打動顧客!
同樣,生活當中,也有很多人看不透這個道理,隻想著怎麼樣才能夠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出來,結果往往都是好高騖遠,從而一事無成。殊不知,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情才是構成成功的主要因素。
哪個人的成功不是從微小的事情做起,從而積少成多的呢?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讓人回味無窮,成為絕世佳作,可是當初他是從練習畫雞蛋開始的。不知經過了多少基本功的累積,才成就了這個偉大的畫家!
對於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絕不可以將其草草一筆帶過,不能因利小而不為!同樣對於不良處事習慣,也不能姑息遷就,放任自流。古話有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養成的習慣往往就是從那些小小的事情開始的,日積月累也就成了我們的習慣,好的或者壞的。而一個好習慣就可以成就一個人,一個壞習慣也可能毀掉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