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致富之路的第一步)
埃德文.C.巴恩斯30多年前在新澤西州的奧倫奇市跳下貨運火車時,也許像個流浪漢,但他有著國王般的誌向!沿著鐵路往托馬斯.粵.愛迪生的辦公室方向走的時候,巴恩斯的腦子一直在思考。他看到自己真的站在愛迪生對麵,聽到自己請求愛迪生先生給一個機會,允許他實現那個讓他終日寢食不安的熾熱欲望,那就是成為這位偉大發明家的事業夥伴。
巴恩斯的欲望並非一種希望,也不是一種願望,而是一種不停悸動、超越一切的欲望!它是那樣清晰而明確。
當他走近愛迪生的時候,這種欲望已經不再新鮮。它成為巴恩斯的主導性欲望已有很長時間。這種欲望第一次出現在他腦海裏的時候,也許還不過是一種希望;但是,當他帶著它出現在愛迪生麵前時,它就再也不隻是一種願望了。
幾年後,埃德文.C.巴恩斯再次站在愛迪生跟前,而且仍然在他第一次見到這位發明家的同一間辦公室。這次他的欲望已經變成現實。他已經和愛迪生共事,那個占支配地位的人生夢想已經成真。如今,認識巴恩斯的人之所以嫉妒他,都是覺得命運之神眷顧了巴恩斯。他們隻看到他輝煌而風光的歲月,卻懶得探究他獲得成功的原因何在。
巴恩斯成功的原因在於選定了一個明確目標,並將全部精力、毅力和努力都用於追求這個目標。在到達愛迪生辦公室的當天,他並沒有成為愛迪生的事業夥伴。他滿足於一開始從事最卑微的工作,隻要這樣做能使他有機會向心中的目標更進一步就行。
在他苦苦追求的機會最終露麵之前,過去了5年時間。在這段日子裏,他沒有看到一絲希望,也沒有得到任何實現欲望的承諾。對除他之外的每個人來說,他不過是愛迪生事業車輪中的一個小小齒輪;但在他的心中,從在愛迪生辦公室工作的第一天起,他每時每刻都是愛迪生的事業夥伴。
這是證明清晰欲望之強大威力的經典範例。巴恩斯之所以實現了目標,是因為他希望成為愛迪生先生的事業夥伴,這種欲望勝過他對一切的渴求。
他設計了一個計劃,並由此實現了這一目的。但是,他卻破釜沉舟,切斷所有退路。他矢誌追求這一欲望,直到變成自己一生揮之不去的夢想,並最終成為現實。
前往奧倫奇時,他沒有對自己說:“我要想辦法讓愛迪生給我提供某個職位”。而是說,“我將見到愛迪生,並且讓他知道我是去和他共事的。”他並沒有說,“我將在那裏工作幾個月,如果得不到任何鼓勵,我將離開到別處找一份工作。”而是說,“在哪裏起步不是一樣?愛迪生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但是我必須最終成為他的夥伴。”他沒有說,“我將瞪大眼睛等待另一個機會光臨,萬一我在愛迪生那裏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怎麼辦?”而是說,“我在這個世界上決心要做的事隻有一件,那就是成為托馬斯.A.愛迪生的事業夥伴。我將義無反顧、破釜沉舟,以整個餘生為賭注,去贏取這一目標。”他沒有給自己留下可能的退路。他隻有兩種選擇: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而巴恩斯成功故事的全部要義皆在於此。
很久以前,一個偉大的勇士麵臨某個處境。他必須果斷決策,才能確保在戰場上獲勝。他要送自己的軍隊與強大的敵人作戰,對方人數遠超己方。他將士兵裝載上船,駛向敵國,卸下士兵和裝備,然後下達命令,將裝載用的船隻燒毀。戰鬥即將打響之前,他向部屬發表講話,“你們都看到了,船已經燒成灰燼。這意味著我們如果不能獲勝,就無法活著離開這片海灘!要麼勝利,要麼死亡,我們現在已經別無選擇!”最後他們大獲全勝。無論做什麼事,要想獲勝,都必須願意破釜沉舟、切斷一切退路。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成就事業。熾熱的求勝欲望這一精神狀態對於成功至關重要。
著名的芝加哥大火發生後第二天早晨,一群商人站在斯台特大街,看著自己的商店變成尚在冒煙的廢墟。他們聚到一起開會,商量著再度重建呢,還是離開芝加哥到更有發展前景的另一地區東山再起。他們最終決定離開芝加哥,但有一個人例外。
決定留下重建的那個商人指著自己店鋪的廢墟說,“先生們,我要在那個原址上建起世界最偉大的商店,無論它將來可能燒毀多少次。”商店建起來了,如今依然矗立在那裏。它像一座高聳的紀念碑,昭示著被人們稱作熾熱欲望的精神狀態的力量。馬歇爾.菲爾德完全可以照著同伴們的意思做,這對他來說並不難。當前途艱險、前景黯淡時,他們放棄了前進,尋找看似平坦的“大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