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說不練假把式,那就迎頭痛擊吧,拿出金剛鑽的本事,專門撿硬的鑽吧。
瓦崗軍終於啃上了一塊硬骨頭,此硬骨頭名叫張須陀。
張須陀生於公元565年,河南人,曾經先後打敗了王薄、裴長才石子河、北海郡郭方預、盧明月四支叛軍,威震華夏。
其中,打敗王薄十萬軍,最有名的一次性斬殺了王薄五千人,打敗裴長才石子河二萬人,打敗北海郡郭方預三萬人,打敗盧明月十萬人。
大風大浪都過來了,小小的瓦崗寨簡直是小菜一碟,張須陀內心這樣想著。
但是,人一進到陰曹地府裏才知道傷心落淚,你就來不及了。
張須陀老來嚐到了陰溝裏翻船的滋味,吞下了輕敵而種下的惡果。
公元616年12月1日,張須陀52歲了,廉頗老矣。
老薑雖辣,總有人吃得下,張須陀這塊老薑終於被瓦崗軍吃下了,因為瓦崗軍有了李密。
李密是這樣動員瓦崗將士的:“同誌們,不想吃天鵝肉的蛤蟆,不是好蛤蟆,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到我們建功立業的時候了。”
這群荷爾蒙激素分泌旺盛的土匪們,在這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裏,爆發了。
若果要完勝,就得出奇兵,必須的。
李密不愧是多看了幾頁盜版的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先了解了張須陀的性格,規勸翟讓不要躲避張須陀。
李密勸阻道:“須陀勇而無謀,兵又驟勝,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公但列陣以待,保為公破之。”
口袋陣是李密的拿手好戲,四方陣是張須陀的破敵之術,但是瓦崗寨易守難攻,溝壑縱橫,顯而易見李密的口袋陣處於了優勢。
臘肉上陣,無需多言(鹽)了,開打吧。
李密預先派兵千餘騎兵埋伏於大海寺北樹林內,而以主力從正麵迎敵。
張須陀軍以方陣進擊,翟讓率軍接戰後退,張須陀趁機追擊十餘裏,至大海寺附近,瓦崗叛軍伏兵驟起,翟讓、李密及徐世績、王伯當將隋軍合圍。
張須陀力戰得以突圍,但見部下仍然被圍,遂再衝進包圍圈救之,如此四次,其部下皆敗散。
張須陀仰天道:“兵敗如此,何麵見天子乎?”遂下馬戰死,所部官兵盡夜號哭,數日不止。
張須陀死後,相當於一根大柱子倒下了,隋朝這座大房子最終嚴重傾斜了。
瓦崗軍解決了張須陀這塊老骨頭,名聲大震,同時這場戰役也徹底成就了李密。
他業已成為瓦崗軍的精神領袖,儼然成為了前呼後擁的官場明星,風頭完全蓋過了上司翟讓,這可是一種很微妙的關係。
當然,李密的腦袋瓜子不會停歇下來,要隨時思考著碗裏有了大片肉,鍋裏的呢是否還要盯著,他趁著人氣高漲的態勢又向上麵的位置挪了挪,坐上了二當家的椅子。
他可不是碰上了玻璃,隻看到光明沒有前途的蒼蠅。
因為李密也有了兵權,建立了自己強有力的蒲山公營,用此名字,意義非凡,這是名人效應,能夠擁有了自己的番號,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光杆司令是怎樣煉成的,第一講話沒人聽,第二下令沒人行,綜上所述的兩個條件,李密自然練不成光杆司令了。
手上有人有炮,感覺真的很奇妙,更大的目標已經擺在了李密的麵前,要不然真的對不起那首《桃李章》的作者了。
羊角插在籬笆裏,伸頭容易縮頭難,開弓沒有回頭箭,幹就幹一把大的,攻取東都,奪取天下,不在話下。
你辦事我放心,你放心幹吧。這是翟讓時常跟李密說的話,此前兩人還在為打仗的事兒爭得麵紅耳赤呢。
李密先帶領軍隊去攻克興洛倉,很容易攻下來了。
不過,李密不讓士兵們去搶劫,而是開倉放糧,數十萬的貧苦老百姓都圍攏過來,笑不攏嘴,甘願跟隨李密打天下了。
至此,李密把自己打造成為神的願望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