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人生要懂得取舍,懂得退讓,別跟自己過不去,這才是人生的智慧。舉個婆媳關係的例子吧,這個問題或許讓很多人頭痛著。站在局外者的高度上看媳婦和婆婆之間的矛盾:媳婦和婆婆生氣,婆婆向兒子告狀,兒子再向妻子問罪,妻子無論有理無理都會惹一肚子氣,折騰了一圈,發現原來這一切竟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罷了。事實上,雙方相互理解一點,不僅給對方一個空間,也是給自己一個海闊天空。從母親的角度來講,兒女自有兒女福。孩子們既然已經長大,那麼就應該放手讓他們成長,自己為了孩子的事情也已經辛苦了大半輩子,剩下的路就讓他們自己去走吧!少插手,少操心,年紀大了已經經不起折騰,那麼何不又來拿兒女事來為難自己呢?從兒女的角度來看,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對方是你所愛的人的至親,但從這點來看,尊重和關懷也應該是必須的。不要吝嗇財物或者關愛,適當地給予你會收獲更多。隻有跟自己過不去的愚者才會把自己的家庭搞得烏煙瘴氣,相信一點:家和萬事興。
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高!用一個寬闊的胸懷去接受別人,這才是聰明之舉。一個人生活得快樂與否並不是由他擁有多少財富、擁有多少權利來決定的,關鍵還是他的心態,一顆快樂的心包含寬容,包含忍讓。通情達理,不跟自己較勁,這樣才是珍惜自己,熱愛自己。
別跟自己過不去,是一種精神的灑脫。心情灰暗的時候,給自己的鬱悶尋找一個發泄的突破口。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一個積極的消遣方式,放鬆自己的心情。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出乎了我們的掌握,我們不能掌握命運,但是我們可以掌握自己;我們無法改變現狀,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無法改變陰晴,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情。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沒有什麼跨不過去的溝,何必拿一些外物來折磨自己,苛求自己呢?對自己有信心,對他人有寬度,對生活有微笑,這樣才是善待自己。
別跟自己過不去,讓自己的人生充滿希望和快樂。每一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每一天進步一點點;每一天給自己一個微笑,每一天保持一個快樂心情。人生不是單色的,人生不是僅僅一個目標,所以放開你的視野,放開你的胸懷,善待自己的每一天。
人生除了工作和奮鬥以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狀態,那就是愛好。愛好填充了我們工作以外的人生,給了我們人生的快樂時光。
如果一個人隻知道工作而不懂得如何休閑,那他算不上一個成功的人,充其量隻能說是一個工作狂;真正的成功人士,除了奮鬥拚搏以外,都有自己的愛好,它可以是一種音樂,可以是一種繪畫,可以是一種運動,可以是一種山水,甚至可以是一種大眾的消遣方式。
著名詩人陶淵明是熱愛山水田園風光的,這種強烈的愛好使他的辭官歸隱顯得那麼合情合理,或許很多人難以理解,好好的仕途不走,為什麼要歸隱呢?我想強調的是,陶淵明選擇的不僅僅是田園風光,不僅僅是人生愛好,更重要的是他選擇的是人生的一種快樂。短短數載而已,為什麼不選擇快樂的生活方式呢?
魯迅先生平生最喜歡的事莫過於收藏書籍。這些書籍不但滿足了他閱讀的需求,同時也給了他人生的快樂。縱觀《魯迅日記》24年的書賬,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並保藏的9600多冊書籍和6900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6500件圖書。
據說魯迅總是利用各種機會,想方設法搜尋和購置大量圖書。書對於魯迅如同沙漠行者對綠洲的渴望。有一次,魯迅的母親勸魯迅買幾畝水稻田,可以供自家吃白米飯,省得每月向糧店買大米吃。魯迅聽了笑笑說:“田地沒有用,我不要!”然後又大聲說:“有錢還是多買點書好!”魯迅的日本好友增田涉回憶他的愛書之好時,說:“如果魯迅共收入一萬個銀圓,然而光買書的費用他就可以花去將近百分之二十。但是這百分之二十給他帶來的快樂遠遠超過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費用吧。”1920年以後,魯迅先生的經濟收入有所下降,這段日子是魯迅生活苦悶、思想彷徨、健康狀況最不好的苦悶階段。然而,就是這時候,書籍成了他的救命草,也成了他的開心果。他大量買書,大量閱讀,在這樣的思想熏陶下,他的精神才得以慰藉,他才得以開心一笑。
圖書是魯迅最珍惜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而收藏書籍則給了魯迅先生人生的快樂,即便是麵對悲慘的中國現狀,他也能夠通過書籍來撫平苦痛。葡萄牙有一位名人如此評價個人愛好:愛好即獲得知識的第一步。魯迅先生的不朽著作如《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參考了數量驚人的古籍文獻,大半出於他精心搜集的藏書。他還利用藏書和借書編輯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他為了翻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預先購置了大量參考書籍,甚至委托朋友們從歐洲和日本購買外文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