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載後。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秋八月壬辰,追尊宣簡公為宣皇帝,懿王為光皇帝,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為文武聖皇帝,太穆皇後為太穆神皇後,文德皇後為文德聖皇後。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改鹹亨五年為上元元年,大赦。(《舊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正月甲寅,熒惑犯房。占曰;“君有憂。”一曰;“有喪。”(《新唐書 卷三十三 誌二十三 天文三 月五星淩犯及星變》,亦見之《舊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二年春正月甲寅,熒惑犯房。”)
上元二年三月丁未,日赤如赭。(《新唐書 卷三十二 誌第二十二 天文二 日變》,亦見之《舊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你聽聞了麽?天皇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天皇欲下詔令天後攝國政呢。”(《舊唐書 本紀第五 高宗下》“三月丁未,日赤如赭。丁巳,天後親蠶於邙山之陽。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帝欲下詔令天後攝國政”)
“低聲些。看為人聽去。說今載正月就天象有異,占卜曰“君有憂”、“有喪”的。現下天皇風疹疾甚,怕是為此占卜,天皇——”
“太子殿下疾重了。”
“太子殿下又複疾患了麽?”
“嗯。太子殿下此次疾患甚重。天皇、天後傷心不已。本來天皇風疹,欲使天後攝知國政(《舊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現下為太子殿下病重,天皇、天後與太子殿下言,待太子殿下腠理微和,遜位太子殿下(《唐大詔令集巻二十六 追諡 皇太子諡孝敬皇帝製》)。隻說了數日,太子殿下亦不見好,反更見增甚了。”(《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二 唐紀十八 上元二年》(上元二年)“五月,戊申,下詔:“朕方欲禪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孝敬皇帝”)
“太子殿下如何有疾的?”
“太子殿下自幼有疾,常自複發。這次舊疾複發已經數月,飲了多少藥飲,亦不見好。恐天皇、天後憂心,瞞著天皇、天後,隻說太子殿下雖然病體,然自幼如此,勿憂的。前數日大不見好了,天皇、天後方知。天皇、天後見太子殿下病況如此,就言,及太子殿下腠理微和,遜位太子殿下的。也是天皇、天後愛子之意。未想太子殿下疾患仍見増甚。(《唐大詔令集巻二十六 追諡 皇太子諡孝敬皇帝製》“仁孝聞於四海。若使負荷宗廟。寧濟邦家。必能永保昌圖。克延景曆。豈謂遽嬰霧露。遂至彌留。顧惟輝掌之珍。特切鍾心之念。庶其痊複。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欷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増甚”)天皇、天後皆傷心不已。說來天皇、太子殿下體況皆弱,倒是天後少有病災,就三月丁巳,天後祀先蠶於邙山之陽,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的(《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二 唐紀十八》)。”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夏。
“太子殿下病重薨逝也將月了(《舊唐書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上元二年,太子從幸合璧宮,尋薨,年二十四。製曰:“皇太子……生知誕質,惟幾毓性。直城趨賀,肅敬著於三朝;中寢問安,仁孝聞於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鍾心之念,庶其痊複,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億兆攸係,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賓之駕。……)。也是真奇。今載正月甲寅,熒惑犯房。占曰;“君有憂。”一曰;“有喪。”(《新唐書 卷三十三 誌二十三 天文三 月五星淩犯及星變》)天皇本想應者何人——誰想竟應在太子殿下了。真個天命難違,占卜奇驗。”
皇太子諡孝敬皇帝製
朕肅承鴻緒。無忘禦朽之懐。虔奉聖謨。每切臨深之懼。幸以穹昊垂祐。宗社降靈。公卿盡葉讚之謀。黎庶遂懷生之望。故得乾坤交泰。日月休徴。垂衣而晏九瀛。端拱而家六合。方將……成功弗處。思遵象帝之規。守器斯傳。用申知子之授。皇太子……生知誕質。惟幾毓性。肅敬著於三朝。仁孝聞於四海。若使負荷宗廟。寧濟邦家。必能永保昌圖。克延景曆。豈謂遽嬰霧露。遂至彌留。顧惟輝掌之珍。特切鍾心之念。庶其痊複。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欷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増甚。億兆攸係。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賔之駕。昔周文至愛。遂延慶於九齡。眹之不慈。遂永訣於千古。天性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諡者行之跡也。號者事之表也。慈恵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可諡為孝敬皇帝。仍遵故典。式備徽章。布告遐邇。使知朕意【上元二年四月】(《唐大詔令集 巻二十六 追諡 皇太子諡孝敬皇帝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