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企業會計準則的突破體現
(一)所得稅的稅收導向原則體現
小企業因其規模小,所有權與經營權基本不分離,會計信息外部使用者主要是稅務機關,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導向在製定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有了充分的體現,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麵:第一,小企業會計準則變化後使得會計與稅法的要求一致,避免了納稅調整。例如相比於小企業會計製度,小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對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這是因為所得稅法一般情況下不承認企業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如果企業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必然需要進行納稅調整,為了避免納稅調整,小企業不需要對資產進行計提減值準備,實質是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和所得稅要求的權衡中,偏重了稅收要求的體現;企業接受的捐贈收入由增加“資本公積”到增加“營業外收入”,是因為稅法要求企業接受的捐贈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的結果。第二,小企業會計準則中的一些規定直接來源於稅法的規定。例如在固定資產折舊中,小企業準則第三十六條直接規定:“小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並考慮稅法的規定,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淨殘值。”在企業長期待攤費用的核算中,第四十三條規定:小企業的長期待攤費用包括: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經營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長期待攤費用等。前款所稱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支出: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修理後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延長2年以上。以上關於待攤費用的範圍、大修理的界定標準完全借鑒於所得稅的規定,會計的規定直接參照稅法的要求,是會計製定中的一次突破。第三,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利潤表增加了一些明細項目,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稅務機關的信息需求。例如在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利潤表中,營業稅金及附加中增加了消費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等項目;銷售費用中增加了商品維修費、廣告費及業務宣傳費等項目;管理費用中增加了開辦費、業務招待費、研究費用等項目;營業外支出中增加了壞賬損失、稅收滯納金等項目,這些項目都是稅務局重點關注的項目,為了清晰反映這些數額,予以單獨列示。
(二)準則製定中的簡化原則體現
我國大中型企業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小企業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兩個準則的並存就涉及到小企業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的協調問題。小企業會計準則在一些核算的規定上與企業會計準則一致。例如在無形資產的核算中,同企業會計準則一致,分為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研究階段的研發支出費用化,開發階段的研發支出符合條件予以資本化;對職工薪酬的核算同企業會計準則一致,“應付職工薪酬”總賬下設置明細賬,全麵核算人工成本。
但更多的是考慮到小企業財務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以及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小企業會計準則更多地體現了簡化的思想。從企業會計準則的標準看,目前有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小企業會計準則采用的是章節體係,共10章,90條,對具體業務的核算沿著六個會計要素的思路進行規範,簡單明了。例如在資產的核算中,投資中按照投資期限與投資性質劃分為短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長期債權投資,對投資的計量采用曆史成本計量,這不同於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於分期付款購買固定資產以付款總額作為計量的曆史成本,不同於企業會計準則中的折現與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這樣核算既簡單,又減少了企業的納稅調整。在收入的核算中,明確了不同銷售方式下對收入的確認標準,標準明確,便於操作,而不同於企業會計準則中的5點判斷標準,減少了職業判斷的因素。對於分期收款方式銷售商品,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確認收入,與企業所得稅法保持一致,核算思路清晰。小企業的財務人員自企業會計準則頒布後,在後續教育、職稱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中一直接觸到《企業會計準則》,現在學習《小企業會計準則》感覺簡單、與實務接近,能夠滿足日常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