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計開國功臣,隻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鄧四公,都死在胡藍黨獄以前,沐英留鎮雲南,在外無事,得以考終。湯和自死最遲,他是絕頂聰明,見太祖疑忌功臣,便告老還鄉,絕口不談國事,所以享年七十,壽考終身。敘明六王生卒,是用筆綿密處。這也不必細表。
且說太祖既迭誅功臣,所有守邊事宜,改令皇子專任。燕王棣最稱英武,凡朔漠一帶,統歸鎮守,他遂招兵養馬,屢出巡邊。洪武二十三年,率師出古北口,收降元太尉乃兒不花。二十九年,複出師至撤撤兒山,擒斬元將孛林帖木兒等數十人,太祖聞報大喜,嚐謂肅清沙漠,須賴燕王。至三十一年,秦王、晉王俱薨,乃命燕王棣總率諸王,得專征伐。其時太祖已經老病,尚傳諭燕王道:
朕觀成周之時,天下治矣。周公告成王曰:“詰爾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朕之諸子,汝獨才智,秦晉已薨,汝實為長。攘外安內,非汝而誰?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用防邊患,奠安黎庶,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毋怠!
自是燕王權力愈盛,兵馬益強,又兼燕京為故元遺都,得此根據,越覺雄心勃勃了。統為下文伏線。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年七十有一,遺詔命太孫允嗣位。且言諸王鎮守國中,不必來京。允依著遺詔,登了禦座,一麵奉著梓宮,往葬孝陵,追諡為高皇帝,廟號太祖,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允後遭國難,沒有廟諡,明代沿稱為建文帝。清乾隆元年,始追諡為恭閔惠皇帝。小子編述至此,也援明朝故例,稱他做建文帝便了。本回就此結束,隻有一詩詠明太祖道:
濠梁崛起見真人,神武天生自絕倫。
獨有晚年偏好殺,保邦從此少能臣。
欲知建文帝即位後事,且至下回續敘。
是回敘事,看似拉雜寫來,頭緒紛繁,實則一線到底。太祖性本雄猜,賴有馬後之賢,從容補救,故洪武十五年以前,雖有胡惟庸一獄,而李善長、宋濂、陸仲亨、費聚等,尚得保全,黨禍固未劇也,至馬後崩而殺機迫矣。父子尚懷猜忌,遑問功臣?善長賜死,株連多人,甚至秦、周諸王,亦擬加罪。懿文太子,雖不能保全元功,猶能保全骨肉,不可謂非仁且恕者。然卒以是憂鬱成疾,至不永年,是太子之薨,亦未始非太祖促之也。太子歿而藍獄即興,連坐至萬餘人,元功宿將,相繼俱盡,何其殘忍至此?燕王之酷肖乃父,亦無非天性忮刻,相感而孚耳。故是回總旨,在敘太祖之好猜,隱為燕王靖難張本,自翦羽翼,反害子孫,忮求果奚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