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方誌敏1925年回鄉鬧革命 不顧父親求情處死親五叔(1 / 2)

方誌敏1925年回鄉鬧革命 不顧父親求情處死親五叔

曆史鈞沉

作者:邢大軍據《南方都市報》整理

方誌敏,1899年生,江西弋陽人。1922年參加革命,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與領導弋橫暴動,創建贛東北蘇區。1928年至1933年,領導起義農民堅持遊擊戰爭,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根據地。1934年11月,率領紅10軍團北上執行抗日先遣隊的任務。1935年1月,在江西懷玉山同國民黨軍隊作戰中被捕。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義。

新年伊始,在解放軍出版社舉辦的一個圖書首發式上,記者有幸結識了方誌敏烈士之孫、中共南昌市紀委副書記方華清。作為家族第三輩中唯一在黨政機關工作的人,他是如何看待祖輩的光輝曆史與英勇獻身精神的呢?記者對方華清進行了一次專訪。

他下令處死了地主五叔

記者:方誌敏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關於方誌敏的事跡,你都是從哪裏得來的?

方華清:關於爺爺的故事,小時主要來自家人,像我的奶奶、父親等人的講述,長大後可能更多地來自自己有意識的閱讀和研讀。1921年秋天,爺爺方誌敏考進了九江南偉烈學校,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對英文學習要求很高。爺爺便找來了英文版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一邊學英文,一邊學這兩部偉大著作,他可以說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中為數不多的研讀過外文版《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的人。

1925年夏天,爺爺方誌敏回14家鄉江西弋陽湖塘村,秘密成立了農民協會,帶領貧苦農民與地主展開了鬥爭。爺爺的五叔、地主方雨田跳了出來,帶頭對抗農民運動,他投靠民團鎮壓農民。爺爺帶領全村的貧雇農,手拿鐵叉、鋤頭,包圍了他的大院,抓住方雨田。爺爺的祖母、父親都來求情,麵對親情與民眾利益的矛盾,爺爺毅然選擇了站在農民兄弟一邊,他堅決地下令把五叔處死了。

他當年兩條半槍鬧革命

記者:方誌敏“兩條半槍鬧革命”的故事當年流傳甚廣,能給我們講講詳情嗎?

方華清:1927年底,贛東北地區弋陽、橫峰兩縣的農民,在以爺爺方誌敏為首的黨組織領導下,發動了弋橫暴動,舉起了武裝起義的紅旗。不久,敵人就開來了一個團。當時起義隊伍名義上有五路縱隊,但五路當中,隻有三路各有一條槍。這三條槍還是他們從一個警察所裏繳獲的。一條是“漢陽造”,一條是“三八式”,還有一條“九響毛瑟”被截去了半截槍筒,隻能算半條槍。至於其他兩路,連一條槍也沒有,打仗時,他們就手執梭鏢、大刀同敵人拚。爺爺出門宣傳鼓動領導革命運動時,就把那半截槍筒的槍帶在身邊當作防身武器。很快,“方誌敏兩條半槍鬧革命”的消息就傳遍了方圓幾百裏的地方。

記者:你爺爺創立的閻浙贛根據地曾得到毛澤東的盛讚?

方華清:在大革命失敗的情況下,爺爺方誌敏較早地認識到:必須把黨的工作重心轉入農村,在農村保存、恢複和發展革命力量,並且成為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新的革命道路模範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他創造了以農民革命團為組織形態的武裝力量,創造了土地革命的有效方式和政策;在蘇區首創發行了大量債券;他還首創了地雷戰,把人民戰爭提高到新水平;首創了對外開放的邊貿政策,形成了數條開放型貿易路線;首創了列寧公園,創辦了一批學校和文教衛生單位。他所領導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被毛澤東譽為“方誌敏式”的根據地,並被中華蘇維埃政府稱為紅色蘇區的“模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