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神茶(2 / 2)

“防風神茶”的突然歸來,令我歡喜備至。從烘豆茶到防風神茶,並非搖身一變,而是一個換回了自己原先舊衣衫的故人。幾十年過去,我依然認識他,熟悉他身上飄散出的來自遠古的氣息,英武灑脫,然而淒然悲愴。

童年在洛舍外婆家,曾聽過民間流傳的有關防風氏的神話故事,可惜年代久遠,竟然記不下多少了。隻知防風氏是古越先祖,夏禹時代杭嘉湖地區的一位諸侯,也是治水英雄,據說身材奇高。達人表兄後來為我寄來了有關“防風氏”的資料,方知四千年前,位於錢塘江流域與太湖流域間的防風古國,其統治中心方圓百裏,包括今湖州市所屬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德清二都的封山(俗稱防風山)、禹山(俗稱長子山)和下渚湖(俗稱防風湖)是當時風景幽美的地區。源自天目山的東苕溪,經瓶窯、安溪與二都下渚湖相連。近年來發掘的良渚文化遺跡,亦可尋見防風古國與其相關的種種淵源。當時已進入父係氏族社會末期,農業生產開始開渠排澇、養殖水稻蠶桑;良渚黑陶、手工業、開礦冶煉、水上交通和舟運亦已漸成氣候,私有製逐步興起,防風古國呈現出一片興盛情景。

據《史記·國語》“孔子世家”中記載,公元前2198年,中原華夏部落軍事聯盟的最高首領夏禹巡視江南,在今紹興會稽山召集各地諸侯會議。因防風氏曾勸阻並反對禹企圖破壞原始民三禪讓製度,傳位於其子啟的決定,於是禹借赴會遲到之罪,殺害了防風氏,製造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樁千古冤案。防風國的先民紛紛外遷出逃,防風國也因此日漸衰微……

人們一直讚頌夏禹,卻規避了夏禹執意“開創世襲製”先例的這一重要事實。

如此看來,防風氏是一位具有原始民主意識的鬥士。我的德清外婆家豐饒的魚米之鄉,在遠古竟然曾是一片孤獨而自由的土地。

防風氏悲壯地乘鶴西去。隻有四千年前防風古國的“烘豆茶”,仍在德清一帶民間流傳至今。有學者認為,但凡“防風神茶”流傳的地區,也是防風古國所屬地域的有力佐證。

如今,在德清三合鄉二都封山之麓,下渚湖之濱的防風王廟原址上,已重建起防風氏祠,再鑄防風氏塑像。祠前樹立了《防風神茶記》碑。碑文如下:

防風神茶記

吾鄉為防風古國之封疆。相傳防風受禹命治水,勞苦莫名。裏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為其祛濕氣並進烘青豆作茶點。防風偶將豆傾入茶湯並食之,爾後神力大增,治水功成。如此吃茶法,累代相沿,蔚成鄉風。此烘豆茶之由來,或譽防風神茶。然作料因地而異,炒黃豆、橘子皮、筍幹尖、胡蘿卜,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但均較此間烘豆茶晚出。邑產佳茗著錄茶經,風味更具特色,宜乎有中國烘豆茶發祥地之桂冠也。爰為立碑紀念,茶人蔡泉寶策劃,縣鄉領導主與其事,並勒貞瑉傳之久遠。

丙子十月穀旦盧前撰文郭湧書丹

從此,每逢農曆八月二十五日,自發前來祭拜防風氏的鄉人無數。

防風氏歿後,防風國的古代文明依然在民間流傳。延至唐宋,距二都西十餘裏的上柏報恩寺,以及周邊許多寺廟,均受防風古國地域茶文化的影響而崇尚茶道。相傳曆代名流如陸羽、蘇軾、沈括、康熙皇帝,都曾到過防風古國地區的二都、三合、洛舍等地遊玩,考察風土民情。防風古國的山水茶汁,也養育了孟郊、俞樾、俞平伯等一批傑出的文人學者。

然而,防風氏以性命相爭的禪讓製,在漫長的悠悠歲月中,卻已被世襲製所替代並延續四千餘年。細細品嚐那微鹹的茶水,咀嚼著韌性的青豆橘皮,我竟聞到了血與汗的苦澀氣味。我想防風氏定是死不瞑目的——也許,他留下這“防風神茶”,正是以期為世人洗心醒目。如今江南的烘豆茶風味依舊,然而,防風氏的風骨卻難以尋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