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線上的壯麗冰川
肯尼亞冰川小檔案
地理位置:位於肯尼亞的中部,內羅畢北方約160千米的赤道線上
重要數據:肯尼亞山冰川位於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亞山,冰川所有麵均暴露在陽光直射環境下,無法獲得雪水的補給,目前已處於萎縮狀態。
肯尼亞山地區在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單內。
非洲第二高峰
肯尼亞山位於肯尼亞的中部,內羅畢北方約160千米的赤道線上,是非洲第二高峰,東非大裂穀中最大的死火山。肯尼亞山是吉庫尤族的祖山,也是眾多的部族在舉行祭祀活動時朝拜的神山。
肯尼亞山有兩個濕潤季節。3月~6月的濕潤期較長。12月~2月為短暫的幹燥季節。降雨量範圍從北方到東南斜坡,由900毫米一直增大到2300毫米。海拔2800米到3800米處常年存在一條降雨雲帶。大約4500米以上的大部分降水為降雪。雨季峰頂經常白雪覆蓋,在冰川上形成一米以上的積雪層。年平均氣溫變化範圍 2℃,3月~4月最低,7月~8月最高。白天氣溫溫差很大,1月~2月份約為20℃,7月~8月為12℃。空氣流動劇烈,整個夜晚直到清晨,風不停地從山上吹下來。從早上到下午空氣反方向上升。早上峰頂狂風大作,太陽升起後風速逐漸減小。
肯尼亞山由間歇性火山噴發形成。整個山脈被輻射狀伸展開去的溝穀深深切開。溝穀大都是冰川侵蝕造成,山腳約96千米寬。有大約20個冰鬥湖,大小不一,帶有各種冰漬特征,分布在海拔3750米到4800米之間。由於海拔高,有12條冰川從肯尼亞山巔延伸下來,4300米以上終年不化。最大的兩條是路易斯冰川和亭達爾冰川。在4300米以下,冰川融化形成了32個高山湖泊。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肯尼亞山不僅是壯麗的冰川景色的典範,而且在動植物類型分布上也很有特色。
肯尼亞山的植被種類隨海拔和降雨量變化。高山和次高山花卉豐富(降雨量875毫米~1400毫米之間)較幹旱地區和海拔較低處,非洲圓柏和羅漢鬆生長占優勢。西南和東北較濕潤地區(年降雨超過2200毫米)內,柱子紅樹占優勢。概括而言,大多數低海拔地區不在保護區內,用來種植麥子。東南斜坡海拔較高地區(2500米~3000米,年降雨超過2000毫米)的優勢樹種是青籬竹。中海拔地區t-35(2600米~2800米)為竹子和羅漢鬆混生區。海拔稍高(2600米~2800米)或稍低(2500米~2600米)處為羅漢鬆。向山的西麵和北麵伸展開去,竹子逐漸稀少並失去優勢。海拔2000米~3500米,年降水2400毫米的地區,哈根屬喬木占優勢。海拔3000米以上,主要因為氣溫低,樹高降低。羅漢鬆讓位於金絲桃屬樹木。由於下層樹木更加發達,因而樹冠更加張開。青草茂盛的林間空地在山脊上很常見。較低的高山地區或沼澤(3400米~3800米)特點是降水多,腐殖質土層厚,地形變化小,植物種類稍欠豐富。從生禾本植物、羊茅及苔草類占優勢。丘陵草叢之中生長著鬥篷草,老鸛草。較高高山區(3800米~4500米)地形變化較大,花卉種類更多,有巨大的蓮葉植物,半邊蓮,千裏光,飛廉屬植物。土壤排水良好的地方,溪流旁邊和河岸處,生長著各類禾本植物。盡管5000米以上的地區還可以發現維管植物,但從大約4500米高度起,連綿的植被消失了。
較低的森林和竹林區的哺乳動物有大林豬、岩狸、白尾獴、非洲象、黑犀牛、島羚、黑胸麂羚以及獵豹(高山區也可見到)。沼澤地的哺乳動物有肯尼亞山特有的鼩鼱、岩狸、麂羚。還有人目擊到金貓。在整個北部斜坡和深達4000米的峽穀中生活著特有的瞎鼠。森林鳥類包括綠鹮(肯尼亞山特產)、鷹雕、長耳貓頭鷹。
處於萎縮狀態的肯尼亞冰川
由於非常靠近赤道,肯尼亞山的冰川所有麵均暴露在陽光直射環境下,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都是如此。較過去相比,這一地區變得更為幹旱,降雨和降雪量不斷減少。在這種形勢下,無法獲得補充的肯尼亞山冰川已處於萎縮狀態,估計將在未來20年至30年內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