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幸的是,孫海平多年來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凡大賽都會自帶攝像機進行拍攝,他恰巧拍下了這場比賽的全過程。在事實麵前,總裁判隻得把第三名判還劉翔。
對此,劉翔若無其事。這一點,他頗有大將風度。
從一定層麵上,國外賽場成就了劉翔,使他成為了一個比賽型運動員,他的所有好成績,幾乎都是在國外比賽中創造的。因此,他的獎牌含金量相當高。這是他區別於國內所有跨欄運動員的地方,他把外國人“中國淨出國內比賽好手”的譏諷丟進了太平洋。
劉翔第一次被教練帶到跨欄場地那年是16歲。站在一排伸向遠方的高欄前,這個瘦高的少年顯出一臉茫然,他對跨欄的認識幾乎是零。所以,等劉翔認識跨欄的時候,已經是1997年。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黑人運動員約翰遜已經是奧運會冠軍,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就一直是110米欄的世界統治者,大名鼎鼎,揚威四海。
打一個形象點兒的比方,如果跨欄是一座高山,當劉翔在山腳下還不知先用左腳還是右腳起步時,約翰遜已經在山巔上顧盼四方,寂寞得找不到對手。
不難理解,山腳下的人,自然隻有抬頭仰望的份兒。難怪劉翔這樣形容第一次跟約翰遜站在同一賽場同一起跑線上時,“感覺他很神聖,可望而不可即。根本就沒想到‘贏’這個字,隻想在他的帶動下成績有些提高就很好了。”同場比賽完,劉翔找約翰遜簽了名,還興奮地跟約翰遜合了影。
那時,約翰遜是明星,劉翔是他的崇拜者。匆匆例行公事合過影的約翰遜也決然不會想到,這個黃皮膚的中國小夥子不久就成為了他強勁的競爭對手。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媒體到處彌漫著劉翔“惜敗約翰遜”、劉翔“不敵約翰遜”的字眼。在世界田徑跑道上,約翰遜無疑是橫在劉翔麵前最難跨越的一道高欄。
可是,劉翔說,他從沒把約翰遜當敵人,也沒把他當目標。“把別人當目標,那會很累。”
2004年,大阪田徑大獎賽,劉翔戰勝美國名將阿蘭·約翰遜,並以13秒06的成績再次刷新了室外110米欄亞洲紀錄。
“把他甩在身後當然高興,但不能太高興。”劉翔遠沒有媒體興奮,他冷靜地分析說,約翰遜從美國長途飛行到日本,難免疲勞;另外,誰能肯定人家不是故意放你一馬,以加大宣傳力度呢?上海人的精細自有他的道理。13秒06與約翰遜的最好成績12秒97還有一段距離。
但是,“我覺得信心比壓力更大”。孫海平教練這樣看,畢竟約翰遜已近34歲,為了應付四槍大賽,他必須時刻注意平衡體力。4月份的室內錦標賽,約翰遜為防止寅吃卯糧,差點兒沒跑進預賽。約翰遜是在為保級而拚命,而小他十幾歲的劉翔卻正呈旺盛上升狀態。
征戰雅典奧運會之前,國家田管中心的領導在會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提前亮出了中國田徑隊的“雅典底牌”:“目標是一塊金牌,但兩塊獎牌更現實。”
男子110米欄和女子鏈球,是中國田徑的奧運奪牌重點項目。劉翔在大阪的表現令人們對他雅典之行的期望值大增。誰都能掂出劉翔肩上擔子的分量。
在記者的采訪中,劉翔說:如果進不了前八強又怎樣?他們會“哢”——他伸出右手幽默地做了個抹脖子的動作。崇尚瀟灑的劉翔不會自己給自己製造壓力。不過,劉翔接著補充說:“如果不想拿獎牌,去奧運會幹什麼?”
果然,劉翔在奧運賽場上不負眾望,以一道黃色的閃電的速度刷新了奧運會紀錄,改了世界紀錄,在全世界人麵前,一夜成名。
就是這個還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政法係四年級學生的劉翔,短短的淺棕色頭發柔軟地貼著頭皮,脖子上戴著一深一淺兩串項鏈,腕上是異型手表,酷酷的,透著海派青年經典的洋氣和秀氣,乍一看很像日本男影星的劉翔,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在田徑項目上的希望,增添了自信。已經有可口可樂等公司請劉翔拍廣告片,問他是否有意到娛樂圈施展拳腳,始終笑眯眯的劉翔回答說,還沒顧上考慮這個。
他從雅典回國之後,已經成為各路人馬爭相搶奪的對象,他忙不過來了。
劉翔認為,實力會證明年輕人的存在,也終將會為年輕人贏得地位,這或許正是20幾歲年輕小夥子的成功秘訣。在一切競爭和困難麵前,保持放鬆的心態、瀟灑的姿態,是實力的表現,也是你成功、更成功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