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所有的20幾歲年輕人都懂得這些道理,因此,他們在遇到困難挫折時就會采取完全不同的態度。成功者之所以被稱為成功者,就在於他們不輕易給自己留退路,即使迫不得已退一步,那也隻是暫時的,因為他們總希望把最後的成功當做自己最得意的東西。做事總有成功和失敗,做人總有進路和退路。成功者不是沒有失敗,而是善於從退路中尋找進路,善於把失敗變成成功;而有進路了,且成功了,卻不得意揚揚。真正的得意是事業最後的成功。
本田公司的創始人在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學生。當時他夢想設計一個活塞環,然後賣給一家公司,為此他甚至變賣了妻子的陪嫁首飾。經過數年努力,他終於設計出了活塞環,並很有信心地認為一定有公司會重視,不曾想卻遭到了拒絕。他回到學校時還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
這是本田第一次遭遇的人生失敗,有些人或許就因為這一次打擊而失去了人生信念。但本田並沒有被失敗嚇倒,相反,他認為這家公司不買他的活塞環,是他的設計還不完美。於是,他又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對自己設計的活塞環進行了改造。最後他的設計終於被這家公司買了下來。
禍不單行,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本田需要大量的水泥來建立活塞環工廠,可購買計劃被日本政府否決了。這一次似乎沒有人能幫助他走出這個困境,他的夢想可能會就此中途夭折。然而本田並不氣餒,他要把工廠建立起來,政府不給自己撥水泥,那麼就自己製造水泥。他召集了各方麵的朋友一同研究,試圖找出製造水泥的新方法。在夜以繼日的努力工作下,他終於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工廠。
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當本田發現摩托車生產前景廣闊的時候,希望通過銀行貸款來建立自己的摩托車企業,但所有銀行都拒絕向他貸款。這次似乎也沒有人能幫他。但他就是不服輸,銀行不貸款那就自己想辦法融資。他發了一萬八千封書信給全日本自行車店的店主們,動員他們投資,其中一萬五千多人拒絕了他,願意投資的隻有三千多人。靠著這些錢,本田辦起了新的工廠。
從本田成功的事例中可以發現,成功就在於每次遭遇他人拒絕之時,並不以為這是一種失敗,並不因此而陷入困境,也不心灰意懶,放棄自己的計劃。相反,在他人的拒絕之中品出滋味,從自己身上查找失敗的原因,也就是說把別人的拒絕和自己暫時的失敗作為勵誌之石,不斷地磨煉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以自我的不斷完善促使別人接受自己,從而使自己走出困境去取得人生的成功。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困難和障礙,是必然存在而不容忽視的阻力,但隻要一個人擁有真正的自信,就能夠勇敢地、愉快地麵對困局。與無限的潛能建立密切的關係,便能使人擁有更深刻的、不動搖的、永恒的自信,而得以突破人生的轉折點。
對那些以三十而立為目標,想要獲得自信的20幾歲年輕人來說,最高的指導原則,即在於“天降大任於我,誰能阻擋”這句話。當一個年輕人專心致誌於事業的奮鬥時,隨著自信心漸漸占據他的心靈,他就能擁有自信而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