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畢業於地方上的高等院校,其後任職於某大銀行,他一做就是三十年,平時樂於為客戶服務,同時態度敬業認真。他的認真獲得外人的賞識,往來客戶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們想聘你為本公司的財務經理。”張先生聽了之後便想,再過幾年就要退休了,繼續待在銀行大概也隻能這樣子吧!不上不下,沒有更好的前途,所以毅然決定答應對方。雖然對方是中小企業,不過財務經理算是重要的職位,年收入可以大幅增加,而且將來有可能成為公司的執行董事。
對方董事長告訴他:“我一直希望有人能夠幫我監督財務狀況,現在有你這位在銀行做了三十年以上又努力認真的人來幫我,一定沒有問題了。”但其實這正是關鍵所在,可惜當時的張先生卻回答他:“請您放心,一切就交給我吧!”
事實上,張先生並沒有這種能力,也許你覺得很意外,張先生不是在銀行工作了三十年之久嗎?怎麼會沒能力呢?但事實上,張先生在原來的銀行中所負責的業務與財務工作並沒有太緊密的關係,所以他對公司的財務工作知道的不夠詳細,而且負責掌握中小企業的全盤財務是需要相當知識與經驗的。
即使原本是大企業財務部的人轉職到中小企業,也會發生手足無措的狀況。因為大企業的主管或經理很少親手去貼傳票、寫分錄與過賬;可是中小企業則不然,中小企業的主管雖然擁有下屬,可以交代下屬完成,不過至少都要懂得審核員工的工作狀況,甚至在下屬忙碌的時候也要幫忙,因此身為中小企業的幹部必須懂得實際工作。
張先生在大銀行負責服務客戶,與一般企業的財務工作相距甚遠。可是當董事長告訴他“一定沒有問題”時,張先生卻不是回答:“我不行。”
之後張先生會麵臨什麼樣的狀況,其實不難想象。決算期到了卻無法執行決算;發放獎金期間出現了資金短缺,險些推遲發放。
這一切都是因為張先生對資金的調度完全沒有經驗所致。
不久張先生離開了那家公司,他也無法回到從前工作三十年的那家銀行上班,所以失業了。
雖然張先生的故事是一個年屆退休的中老年失業,卻與20幾歲的你大有關係。因為張先生在銀行服務三十年,他的認真得到了旁人的賞識,對方有意聘他為財務經理時,等於在追討他“20幾歲時的債務”。
所謂追討20幾歲時的債務,就是指中小企業的財務知識與實際經驗應該在20幾歲時就要學會,全在於學習的不足。我們不是說30歲、40歲就不能學習,不過以經驗來說,財務工作應該趁年輕的時候抓緊學習,到了30歲、40歲之後,想要去學都覺得困難無比,因為那時,你的理解力、記憶力都減退了。
當然,前麵的情況並不限於財務部門。某位在大型企業工作的陳先生被挖牆腳到中型企業任職。由於當時適逢金融風暴,所以被安排在公司的外貿部門。
雖然陳先生曾經任職於大型企業,但由於一直工作在總務部門,所以完全沒有外彙的實際經驗;不過他轉職後的中型企業卻認為:“你在大公司做過”應該清楚外彙與貿易。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陳先生隻好以臨陣磨槍的外彙知識,用公司的流動資金大量購買美元,存在美金戶頭;豈料緊接著本國貨幣升值,陳先生的彙兌技術為公司帶來了數億元的大赤字!不用說,他的下場和張先生一樣。
張先生和陳先生的故事給了20幾歲的年輕人一些警示。
無論財務也好,貿易或外幣或外幣彙兌也罷,都應該趁著20幾歲的時候培養基本的實際經驗。有時候因為公司的人事安排,你可能會像張先生和陳先生一樣長時間偏重某種工作;不過,不管公司有沒有錯,若是自己不趁年輕時努力學習,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所以即使不是自己負責的事務,也應該請教公司其他部門的各種專家,學習實際工作,多方吸收資訊,而且要趁20幾歲的時候做。
既然“身為企業的一分子”,除了學好自己負責的事務外,至少也要懂得關於其他部門的基本常識,並且認真學習。
無論如何,長年在大公司裏工作,恐怕會因公司狀況而變成類似張先生和陳先生的例子,這不是悲劇。
所以要趁20幾歲時,努力學好應該學的實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