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精忠報國誌難酬 常使閩商愁白頭(1 / 2)

一腔熱血報中華,

生於末世運不佳。

壯誌難報故國恩,

歸途南洋皆淚花。

抗日戰爭時期不僅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大變動時期,也是福建華僑投資國內企業的大變動時期。

首先,華僑投資同國內民族工商業一樣,也趨於萎縮和癱瘓,走向低潮。據統計,抗戰八年中全省華僑的投資額為1200萬元,平均每年不過150萬元,僅為1927-1937年每年平均投資額的1/5.

其次,抗戰期間華僑對本省投資的地區和行業,也有很大的變化,投資在農墾事業的金額占這個時期投資的3/4左右,而且分布在閩南、閩北的山區,如永春、南安、德化、晉江、永安、建陽、南平等地。這是因為:

第一,廈門失陷後,當時的省政府遷移永安,實行“統製經濟”,對本省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國民經濟部門進行壟斷。省設的企業、貿易、運輸等三大公司,實際上包辦了一切。華僑要投資這些部門也無從下手。原有的僑辦企業,由於抗戰發生,無法再投,隻好轉到農業。

第二,福建省是個缺糧地區,戰前每年輸入洋米不少,抗戰開始後,沿海一帶被敵封鎖,糧食問題日益嚴重,農業生產是當時解決糧食恐慌的最好辦法,同時福建省府又大力從事欺騙宣傳,使華僑湧現若幹幻想,從而投資農墾事業。

第三,部分華僑領袖回國視察,大力倡辦農墾事業。如陳嘉庚先生率領華僑回國慰勞,返閩視察,曾公開表示回到南洋後要籌款在閩西南、閩西北等地選擇荒地開荒,這也推動了部分華僑重視農墾事業,而樂於投資。

但是,華僑在農墾事業的投資,由於反動統治和地方封建勢力的摧殘,再加上太平洋戰爭後僑彙中斷和管理不善等原因,到抗戰後期就衰落了。不但新辦的農墾事業幾同鳳毛麟角,即是前期存在下來的那些農場也銷聲匿跡。

例如太平華興公司是永春最有代表性的農墾公司,1917年由馬來西亞麻坡華僑李輝芳等23人,集資2萬餘元,於1918年開始種植茶樹7萬株,經過20多年的慘淡經營,才墾辟了虎巷220畝茶園和500畝經濟林。但在反動統治的摧殘下,到1948年華興公司就失敗了。

永春太平北?華僑墾殖公司的遭遇則更悲慘。這家公司是1911年馬來西亞華僑顏穆聞創辦的。他從國外帶回2/3的家產,投資3萬多銀元,請來專家進行勘測,種了茶、果、油茶、棉花,架了鐵橋,建了織布廠,還計劃用水力發電,開辟航道。後來又在小湖洋地方開了一片山地,計劃擴大經營。可是開發北?才五六年,當地的土豪劣紳夜裏糾集強人上山放火搶劫。新蓋的廠房和開墾的油茶山,一夜之間化為灰燼。顏穆聞受刺激精神錯亂,最後在香港跳樓自殺。

抗戰期間,華僑投資的企業遭到嚴重的破壞。七七事變後,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使得戰局急轉直下,福建沿海被敵封鎖,金門、廈門、福州先後淪陷。敵人對淪陷區的掠奪以及對蔣管區的濫炸和破壞,給國民經濟以巨大破壞。這種情況以廈門最為突出。

廈門淪陷後,留在廈門的僑胞和僑辦企業遭到悲慘的命運。例如華僑投資的兆和醬油廠被日寇沒收,經理被殺害,資產損失30多萬元。淘化大同廠除遷到香港外,在廈的廠房遭日寇拆毀,遷址於大生裏,自始至終被敵偽掠劫並遭轟炸,損失竟達4/5.使原來最盛時期的千人大廠,到抗戰勝利後隻剩下20多人。

在淪陷期間,廈門華僑投資的金融業、商業和服務業大大萎縮、停滯了。銀行有的倒閉,有的停歇,僑批局由原來的145家剩下20多家。華僑投資的同南洋各地的進出口貿易業務也不得不收場,連戰前盛極一時的旅館和客棧,也由於華僑出入國的停止而無人問津了。

在國民黨統治區,反動派為了保持和鞏固反動統治,假“抗戰”之名,行鎮壓人民之實,給僑辦企業也帶為無數災難。金門淪陷後,華僑投資閩南各地的20多條公路,幾乎被反動派人為地破壞殆盡。反動政府又把華僑投資的汽車公司所有的貨車沒收,並強迫公司往內地遷移,使僑辦汽車公司絕大部分被迫停辦。至1940年,僅存泉安、泉永德、漳龍、漳嵩四家公司。福州的福建造紙廠,起初廠房被敵機轟炸毀壞殆盡。其後被迫遷往南平,但南平官僚買辦階級又借口生產需要,強迫其出售造紙機器,肆行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