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精忠報國誌難酬 常使閩商愁白頭(2 / 2)

抗戰勝利後,由於華僑在戰爭中飽受淪陷的痛苦,期望祖國繁榮富強,戰後南洋華僑資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且僑彙暢通,華僑對當時政府還存有幻想,因而出現了抗戰勝利後華僑投資的一度回升。這一時期,華僑投資總額為1700多萬元,平均每年400多萬元,平均投資額比抗戰時期有所增加。

應該指出,戰後華僑投資的回升,主要集中在1946年至1947年間,占了本階段投資的85%,以後二年僅占15%。華僑投資在1948年至1949年很快轉入低潮的直接原因,是國民黨反動派通貨的惡性膨脹。

在通貨惡性膨脹的影響下,任何投資都免不了虛盈實虧的損失。於是僑彙就寧願以美金存款的方式保存著,並成為變相的遊資,其結果是正當的投資不得不萎縮下來。

這一時期,華僑投資於非生產性的企業仍有所發展。根據統計,抗戰勝利以後的投資重點主要為房地產,其次為商業,這兩個行業的投資約占投資總額的70%。這一時期的房地產投資,一般以購買舊房為主,然後出租給人經營酒樓、旅社,以收取租金,同過去以建築新房屋或購買地產為主不同。

這一時期的商業投資,主要集中在廈門,其次為泉州、南安。投資的行業又集中在易於投機和囤積的進出口行、棉布、百貨和糧食等。由於當時通貨惡性膨脹,隻有保存物資與外幣才不會受到物價暴漲的損失。因此1947年以後商業的投機活動,非常普遍。一些僑辦商店,都利用僑彙,從事金鈔買賣及商品投機,形成僑鄉物價都以外彙美金、港幣計算。這種情況在1948年反動政府實行輸出入管理條例及外彙管製時,也沒有改變。

這一時期,生產性的投資愈來愈少,工業、農業的投資總共隻占8%。

抗戰勝利以後,華僑投資企業陷入了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雙重迫害和掠奪。這種情況,在以前就已存在,但到抗戰結束以後表現得更為突出。1946年黃重吉在廈門開辦的工廠足能說明這一種情況。

黃重吉原是馬來西亞較有聲望的永春籍華僑實業家,1946年10月他在廈門設立辦事處籌建各廠,從海外帶了30多個技術人員,並帶來了橡膠廠、榨油廠、餅幹廠、罐頭廠、煙廠、酒廠的一部分機器,以及修理用的工作母機,用專船運到廈門,另外還有兩輛舊貨車準備到廈後輸送機器到廠房安裝及作以後運輸之用。1947年初專船一到廈門,就受到反動政府的阻撓,舊貨車被海關扣留,理由是運輸工具不進口,隻能向四大家族的揚子公司購買,結果這兩輛貨車便無限期地在草場上受風雨的腐蝕,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由人民政府發還。貨車既被扣留,各廠等待安裝的機器便不得不使用原始的方法,利用人力慢慢地拖到廠房上去。總算於1947年10月辦起了一些廠房。但是購買原料所需要的外彙卻得不到反動政府的批準,隻配給廠房每月5000元港幣的外彙,而實際上單黃重吉的橡膠廠就需要外彙港幣50000元,加上電池廠、餅幹廠以及酒廠就需要更多了。此外,反動政府竟然進口廠方不需要的道林紙和牛乳,而需要的椰油、香料、糖精、藥料等反而得不到供應。這一切都迫使黃重吉各廠向黑市購進,從而使成本大大增加,同時,在美貨傾銷情況下,酒、煙、電池都銷不出去。黃重吉各廠也曾自用外彙進口原料,又遭到海關的扣留,損失巨大,加以特務流氓及幫派的各種勒索,苛捐雜稅的橫征暴斂,使各廠都喘不過氣來,資金耗盡。到1948年底,勉強維持下來的工廠,隻剩下電池廠1家,其他工廠或陷於停工或倒閉了。至1949年3月,電池廠也因原料缺乏,流動資金接濟不上而停止生產。南洋來的技工不得不發路費遣回。在兩年多的時間內,黃重吉因經辦各廠損失的流動資金共達100多萬元(港幣)。

從抗戰勝利以後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一期間,在美帝國主義為首的外國資本和國民黨反動政府惡性通貨膨脹的夾攻下,華僑投資企業和國內民族工商業一樣,最終趨於破產崩潰的邊緣,能夠維持到新中國成立的,隻是了存無幾的破爛攤子或奄奄一息的企業外殼而已。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