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閩商重情傳佳話 中華會館第一家(2 / 2)

再次,福建會館積極發動寓京閩籍人士參與家鄉及國家事務管理,成為京閩政治聯係的橋梁。1897年冬,德國侵占膠州灣,“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遍謁京中同鄉,於1898年1月31日,在福建會館舉行大會,發表演說,成立“閩學會”,並聯絡林慶禧等360位閩籍舉子,在會館中起草《為聖像被毀、聖教可憂、請飭總理衙門責向德人公呈》的奏折,且率眾參加了康有為組織的第二次“公車上書”活動。1922年8月,閩籍在京人士在製憲、改組同鄉會事宜上,分歧嚴重,形成新舊兩派。舊派以鄉中耆宿為代表,主張官紳不宜幹涉地方事務;省長人選上讚同閩籍海軍總長李承梅的意見,即薩鎮冰任省長,陳兆鏘、黃培鬆分辦軍務;且不主張改組同鄉會。新派則以學生為代表,認為軍民分治、公舉省長、改組同鄉會。兩派在省館內多次唇槍舌劍,爭論不休。最後,在製憲問題上以舊派勝利而告終;至於改組同鄉會則新派獲勝。1924年,福建沿海颶風盛行,船隻吹翻失事頗多,漁民生計斷絕,生活艱難。同時,長江流域也水患不輕,損失嚴重,因而,北京政府成立華洋賑災委員會,準備以各省災情照片為憑,確認災情狀況,派發救濟金。但福建沿海風災已過數月,“追攝何從”。兩派於1925年元旦在省館召開會方,請求免提證明。在眾同鄉的努力下,最終20萬元救濟款如數派發到閩省,賑救災民。此是“福建會館予鄉閭最努力之事”。

1937年夏,閩籍旅京學界以福建會館幹事翁鳴蝗“收支迄無報告”為由,發起同鄉懇談會,議定成立福建旅平同鄉會,以“聯絡鄉誼,增進公益”。至此,福建會館轉化成同鄉會。該會也一改過去由一值年、一二幹事把持館務的值年製管理形式,實行理監製,即理事十一人,監事七人,候補各三人。同年省館北屋二間因學生宿舍不慎失火燒毀。1938年,理事會募集資金將被毀二間及其他20餘間破屋修葺一新。於此,福建會館保持原貌至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