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會館一處家,
滿館鄉音話桑麻。
閩商會館遍南洋,
大洋深處有中華。
明清時期,當閩粵等省人們移居海外時,他們多帶著對鄉土的濃濃依戀而漂泊異國他鄉。因此,我們便看到海外華人會館的陸續建立。因為這一時期移居國外的華人多麵臨許多新的形勢,如歐洲人的東來及其血腥的殖民政策的推行,華人與僑寓國土著的矛盾,中國政府的禁海政策與華僑政策的實施等,使移居海外者宛如“棄兒”,然而,鄉土的紐帶是無法割斷的。海外華人會館幾乎就是中華本土會館的海外移植,在緣起與功能方麵既包含了中華本土會館的諸多方麵,又顯得自有側重,華人會館成為海外華人與外界交流的基地,既保持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內核,又不斷地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些因素,從而建立起既保持中華文化傳統又能適應現代化需要的華僑文化。
吉礁福建會館(KedahHokkienAssociation)前身是福壽宮。民國初年,福壽宮改名福建會館。1963年,吉礁福建會館正式改名吉礁福建公會。據“勉善碑”記載,福壽宮正式建成於光緒辛醜年(1901),它位處馬來西亞吉打州。吉打在馬來半島,地處馬來西亞北部。由於吉打州偏僻狹小,此前當地並沒有華人義塾、醫院,這使華僑華人貧病者無以寄養治療,失業者複學無望。閩籍華僑熱心公益者“心存隱惻願學義舉,不吝囊金”,修建房屋,“俾童蒙讀書有處、疾病棲身有所,即山頂來往人也可以駐驛於茲矣”,因此,由閩籍先賢莊清建、林輝煌、周永盛、謝啟訓、鍾神佑、林自有、陳文章、哥珍東等百餘人組織而建成福壽宮。當時的福壽宮主要的目的是“聯絡鄉誼;並興學育才”。
民國初年,福壽宮改名福建會館,並創辦福建女校,以培養人才。1935年,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福建女校與南華、中華學校合並,改稱華僑學校(即今吉華中小學校),遷址於甘光吡叻。
由於原有會所經曆風雨滄桑,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因而,1953年林堅固任會館主席後,會員中產生重修會所的想法。1954年9月,眾人推舉李友文為遊藝會主任,以負責舉辦遊藝會,籌募修繕資金。1955年7月,又推舉林堅固、駱清河、林茂益、黃永晃、謝敦祿、李友文,組成建築委員會,由鍾文賢出任主席,林堅固、駱清河、陳榮澍任副職,後又加強建委會組織。經多方努力,1960年2月24日,重修工程開始,同年11月30日,邀請吉打州州務大臣拿督賽奧瑪主持奠基禮。重建工作曆經9年,1962年,耗資18萬元的重修工程竣工。同年11月13日,福建會館安龕開光晉神,為此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次年3月9日,又邀請吉打州蘇丹殿下主持開幕剪彩儀式;並且,福建會館從此改名福建公會。另外,在太子路夜蘭丁雅購置洋樓一座,作為宿舍、老人院及殯儀之地,“以備貧苦無依同鄉或災黎有投寄棲身之所,並方便同鄉有意外不幸之殤亡,不返家者俾得場所舉喪,誠一舉數得,光大前賢守望相助,濟困扶危之宗旨”。由於當時福建公會經濟拮據,購買洋樓的款項先由林茂益墊付。
吉礁福建公會會所建在吉打州亞羅士打市中心,是一幢三間三層大樓。起初,吉礁福建公會隻有會員70多人,至1959年會員增至900餘人。按慣例,公會於每年農曆二月二日舉行慶祝福德正神聖誕活動,而1967年神誕聯歡會時,參加神誕人數逾千人。由於會員日益增多,會所又逐漸顯得狹小擁擠。1967年,公會再次倡議在原有三層會所基礎上擴建四層,為此組織建立擴建委員會,並推舉林茂益為主任、駱清河為副主任,又推舉倪庭卿為總務、蔡長南為副總務、陳啟傑為財政、鍾文扶為募捐主任、孫折水為副募捐主任、朱寬榮為中文書、張亞頭為英文書、魏金泉為查賬、駱祖基為副查賬。擴建委員會積極募集資金,經眾人多方努力,擴建工程於1969年完成。當時擴建費用共花去60000餘元,而募集所得資金尚剩25000元,公會決定用其充實會員子女教育獎勵金,以每年存款利息為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