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教育是一項無利可圖的公益事業,而且,它不像捐建一所醫院或者一座公園,一筆錢付出去,隻要把房子蓋成,也就大功告成了。辦學不但需要一筆可觀的創辦經費,而且有關設備的添置、圖書的購買、教員薪金的支付等等,是一項長期的沉重的負擔,沒有鍥而不舍的毅力,沒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是很難實現其抱負的。
1913年1月27日,陳嘉庚經過周密的準備,正式開辦了“鄉立集美丙等小學校”,分設高等一級和初等四級。從此,在這個建村已有五六百年曆史的集美,第一次出現了正規的學校。
為了加快家鄉的教育建設步伐,陳嘉庚在集美開展辦學活動的開始,就很注意抓好師資力量的培養,把它視為必須優先解決的大問題。1916年10月,陳嘉庚委托其胞弟陳敬賢回鄉籌辦師範和中學。陳敬賢先生不辭辛苦,四處奔走,精心籌劃,於1918年3月10日正式開辦了師範、中學兩所學校,並將這一日期定為集美學校的校慶日。在這以後的近十年間,陳嘉庚利用其南洋企業的贏利所得,先後創辦了十多所學校,使原來文教事業極為落後的集美,迅速發展成體製完備的綜合性學村。在這期間陳嘉庚捐資創辦的學校主要有:集美女子小學校(1917年2月),集美幼稚園(1919年2月),集美學校水產科(1920年2月,1924年1月改為水產部),集美學校商科(1920年8月,1924年1月改為商業部),集美學校女子師範部(1921年2月),集美學校農林部(1926年6月),集美學校國學專門部(1926年9月)以及集美幼稚師範學校(1927年9月),並且從1925年開始,創辦高級師範選科,分設文、理、史、地、藝術、體育等係。此外,還建立了圖書館、美術館、科學館、醫院和其他公共機關,使學校的建製更為完備,各種設施配套齊全,給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為了鼓勵貧苦人家的子女上學讀書,學校還規定中學生隻交膳費,師範生各種費用均免收,學校還免費向學生供應被褥蚊帳,每年春冬兩季,另發給統一製服。並設立“集美儲金”,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出國或到國內大學深造。在陳嘉庚先生的鼓勵、資助下,閩南、閩西北和廣東潮汕、梅州等地的許多貧苦學生紛紛前來求學。那時,集美成了華南一帶有名的教育中心。
1927年3月,集美學校將各個部統一改成獨立的學校。各校之間設立聯席會議,由校董擔任聯席會議的主席,代表陳嘉庚管理各校。隨後,各校正式報請福建教育廳和國民政府大學院核準立案。至此,集美學校的創建工作基本完成。
這段時期,是陳嘉庚的企業迅速發展的黃金年代。他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原則,將其贏利所得的大部分,都用於辦學上。除了集美學村外,他還於1921年首倡在廈門創立了廈門大學,他自己為廈大認捐開辦費100萬元,經費300萬元。為了保證集美學村的教育經費,1919年5月,陳嘉庚在新加坡聘請律師,將他在南洋7000英畝的橡膠園和麵積150萬平方英尺的房地產定為集美學校的永遠基金,並且宣布:“此後本人生意及產業逐年所得之利,除花紅之外,或留一部分添入資本,其餘所剩之額,雖至數百萬元,亦決盡數寄歸祖國,以充教育費用。”僅僅在1926年至1928年三年間,陳嘉庚就向集美學校支付了121萬元的辦學資金。
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陳嘉庚在南洋的企業也因此受到很大的衝擊,從1926年到1933年,由於貨物和房地產跌價的損失,加上支付銀行的利息和廈大、集美兩校的辦學費用,他一共損失了新加坡幣1000多萬元。陳嘉庚的經濟事業麵臨重重障礙,處境艱難。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陳嘉庚仍然想盡一切辦法,堅持向廈大和集美提供教育經費,甚至不惜借債辦學。1932年,他的企業經營已處於極為困難的境地,有一家外國壟斷集團曾企圖以停止資助廈大、集美兩校為條件,想將陳嘉庚的企業收為附庸公司,但遭到陳嘉庚先生的嚴詞拒絕。他明確表示:“寧使企業收盤,決不停辦學校。”就在這一年,他還向集美學校彙寄了23萬元的經費。
由於陳嘉庚多年來為創辦教育花費了巨額資金,影響了其企業的自身建設,無法頂住世界經濟危機的強大壓力,1933年,他的企業被迫收盤,並於1934年全部停閉。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陳嘉庚先生所考慮的,仍然是集美、廈大兩校如果關門停辦,以後將很難恢複,這樣一來,“影響社會之罪大”。所以他寧可使企業關閉,決不停辦教育,真正實現他立下的“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的誓言。
企業收盤後,為了堅持把集美學校辦下去,陳嘉庚盡了最大的努力,他一方麵自己節衣縮食,同時四方籌措,借助其親友和集美校友的支持,繼續向學校彙回一筆筆款項,保證集美學校各項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在陳嘉庚先生的關注和支持下,集美學校經曆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嚴峻考驗。
為了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陳嘉庚一生不惜巨資,慷慨捐輸,義無反顧,但相反的,他對於個人生活,卻極為節儉,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他有一句名言,叫做:“應該花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他在個人生活方麵,是非常節儉的。他在集美的住宅,抗日戰爭期間遭受日軍炮火洗劫,隻剩下斷垣殘壁。新中國成立後他回鄉時,不惜以巨款修建校舍,卻不讓人們重修他的房屋,多年來就住在集美學校的一間小閣樓上。他還把自己每月的生活費限製在15元錢以內,剩下的全部存作辦學資金。如今,在他的故居陳列室裏,有一隻用破瓷碗做成的蠟燭台,那就是老人生前常用的照明工具。陳嘉庚先生這種樸素的生活作風和克己奉公的崇高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陳嘉庚先生熱心辦學,不隻是停留於捐款上。對於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他也非常關心。在集美學校創辦初期,為了聘請到合格教師,他拋下繁忙的商務,四處奔波,曾為此專程前往福州,也多次致函北京、上海等地,禮聘教師來集美任教,並請國內著名的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代為招聘。據黃炎培先生回憶,僅1919年前後一年多裏,陳嘉庚為討論辦學問題,就給黃寫過30多封信。1918年集美師範和集美中學開辦時,陳嘉庚與陳敬賢一起,親定“誠毅”兩字作為校訓,意在勉勵學生們努力學習,百折不撓,奮發向上,忠誠報國。新中國成立以後,陳嘉庚先生從新加坡回到國內,他晚年長住集美,以七八十歲高齡,繼續為集美學校的建設發展而日夜操勞。直到1961年6月,他因病重在北京住院期間,依然念念不忘集美校務,經常通過書信、電報、電話,詢問和指導學校的工作,並立下遺囑,將他所有的300多萬元存款,除拿出100萬元分別捐作北京華僑博物館的建築費和集美的福利基金外,其餘全部交集美學校作為辦學經費,連一分錢也沒有留給自己的子孫。他還諄諄叮囑後人,一定要把集美學校繼續辦下去。為了創建和發展集美學校,幾十年來,陳嘉庚殫思竭力,矢誌不移,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70年過去了,陳嘉庚先生的心血沒有白流,這位愛國老人當年播下的一顆顆種子,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70年來,集美學校成績突出,為國內外培養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專門人才,其中僅中等以上學校的畢業生人數就達五萬七千多人。他們中有許多人,已成為聞名中外的革命誌士、專家學者、企業棟梁、藝宛名人,為祖國的解放、繁榮與富強,為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在這片“山明兮水秀”的南國勝地,6000多名學生,牢記著陳嘉庚先生生前的諄諄教誨,正在努力學習,在學海中吮吸著知識的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