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海上絲路明月生 借風出海任西東(1 / 1)

八山一水一分田,

欲就耕作地無閑。

棹頭東去麵大海,

有無相通賺得錢。

福建是個有著移民傳統並最早與海外發生關係的區域之一。《山海經?海內南經》有“閩在海中”一說,原文是:“甌居海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有學者認為當時的海岸線,東甌(今浙江南部,其中心在溫州一帶)與西甌(閩故地――今福建大部),大體上是處在海岸線的中部。閩江口的福州市古稱“冶”,然而最早稱“冶”的卻在浙江溫州附近,這是“閩在海中”的意思。從《山海經》中“閩在海中”的描述,到東冶港、甘棠港的百舸爭流,古時的福州港早已成為對內連通南北,對外招徠“番舶”的重要港口。福建先民具有海洋文明的稟賦,具有悠久的經商傳統。因此,明清以來的福建海商成為閩商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明以來的福建商人主體是由海商與旅居海外的僑商構成的。

明朝末期,短暫開海以後,中國海商――海盜集團是一種民間成長起來的向外擴張的力量,它以西方的形式迎擊西方擴張浪潮,競逐海上,勢力不斷擴大。中國海商、海盜合為一體,是中國內陸政權的遷海政策與西方擴張競爭壓迫下的產物。16至17世紀間,南中國海一時出現了許多海盜海商團夥。1628年,荷蘭駐台灣地區總督彼得納茨寫信向巴達維亞求援:“(我們)沒有船舶能出現於中國內地沿海區域,一官(鄭芝龍)完全控製了這些地區……”

類似彼得?納茨的哀歎一直持續到1840年,直到西方列強的大炮轟開中國的國門。在清朝政府取代明朝之後的200年時間裏,在福建沿海一帶的商業貿易隻能轉向東南亞。

在遼闊的太平洋與印度洋懷抱中的陸地上,居住著數量巨大的福建僑民,他們是縱橫於福建沿海一帶的商業貿易力量。孫中山先生在偉大的著作《建國論》中盛讚鄭和:“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人憂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

這種商業力量,對海外閩商的影響是巨大的。18世紀中期開始,閩商在東南亞各國形成經濟實力強盛的福建商幫。至今這100多年間,福建商幫中湧現出一大批商海風雲人物。這其中,有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被稱為“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有印尼華商、東南亞首富,集“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於一身的林紹良;被譽為“世界糖王”,後因香格裏拉酒店而聞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總裁郭鶴年;世界福州十邑同鄉聯誼總會會長、印尼材源商集團董事主席,被譽為“船王”“木材之王”的黃雙安;菲律賓商聯總會永遠名譽主席、菲律賓航空公司董事長,人稱“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陳永栽;在東南亞有“水泥大王”“麵粉大王”之稱,在國內又被譽為“地產大王”的林文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