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碧海波濤連天湧 閩商爭鋒商海中 閩地山多耕地少 家家耕海波濤中(2 / 2)

明清時期是閩商的又一次活躍期,主要是航海業及對外貿易十分發達。鄭和下西洋的海上通道主要是由閩人用生命開辟出來的。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相當部分海船是在福建製造的,許多船員都是閩籍人士。明代是以海商為主體的閩商發軔期,明末清初的鄭氏航海集團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是一個縱橫東亞、東南亞的海上商業王國。清代以來史書多稱鄭芝龍為海盜,其實鄭氏集團主要是從事大規模海上貿易,為保護商船並擁有海上武裝力量的商人集團。成為閩商登上曆史舞台的先聲。

晚明的福建商人,一向將江浙作為自己的主要活動領域。安平商人活動範圍相當廣,而南京與吳越是其重要活動領域。例如安平王氏商人,三代人貿易吳中,前二代有得有失,至第三代“賈大進,廓增溢羨,為安平钜家”。再如“泉州府客人孫滔,為人誠實,有長者風。帶銀百餘兩,往南京買布”。除了泉州商人之外,各地福建人都到江南城市貿易,連城人謝超,“商於潮……又商於吳,時告逋不下千餘緡超取券焚之,卒無所責”,他如“寧城一人,姓李名英,年二十餘歲,聰明灑脫,唯耽酒色。常買夏布,往蘇州閶門外,寓牙人陳四店。其店兼賣白酒”。複如“富人左東溪,隻生一子少山,常帶千金財本,往南京買賣”。明人何喬遠說,泉州安平一鎮,其民“多服賈兩京都、齊、汴、吳、越、嶺以外,航海貿諸夷”。雍正元年,江蘇巡撫何天培論到蘇州治安時說:“福建客商出疆貿易者,各省碼頭皆有,而蘇州南濠一帶,客商聚集尤多,曆來如是。查係俱有行業之商。”蘇州織造胡鳳?也驚奇地發現,“閶門南濠一帶,客商輻輳,大半福建人氏,幾及萬有餘人”。從閩商在蘇州的經營情況看,這些論斷是符合實際的。清前期,據說汀州一府“貿遷有無遨遊斯地者不下數千百人”,於康熙五十六年在閶門外上津橋始建汀州會館,即鄞江天後宮,落成於雍正七年,共耗銀3萬餘兩。這一會館,由《汀州會館碑記》所載,“其實為上杭紙業之一部分也”,一向也由六串紙幫主持館政。一縣中的部分紙商就可獨立建造會館,福建紙商實力非同一般。在南京閩商還是與徽商對壘的大商幫,《金陵瑣事剩錄》卷3載:“(金陵)當鋪總有五百家,福建鋪本”

至今在福建一帶還能見到的當鋪

少,取利三分、四分。而徽商至今在福建一帶還能見到的當鋪“鋪本大,取利僅一分、二分、三分,均之有益於貧民。”故當地人最不喜歡福建的當鋪,但“亦無可奈何也。”在這種情況下,徽州商人利用宗教勢力等在南京采取統一行動,降低典當的利潤,同福建商人開辦的當鋪競爭客戶,最終擠垮本薄利高的福建商人,從而使徽商在南京的當鋪業取得獨占權。在此情況下,在南京的福建商人成了競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