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從明成化十年(1474),至萬曆年間(1573-1621)約150多年時間,月港的海洋貿易逐漸走向興盛階段,比福州港、泉州港更為繁榮。明代月港與其前代不同的是,此時以中國商人赴異國貿易為主。這種變化是明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由月港出口的景德鎮瓷器
但是,月港畢竟不如廈門港,“此間水淺,商人發船必用數小舟曳之,舶乃得行”。江海交接處水深差距大,大船不能直接靠岸,貨物裝卸要經過駁船搬運,費時又不便。後為廈門港所取代。
2.廈門港:原來是和月港相配合的港。月港是一個近內河的港口,必須經廈門港出海,月港的興起,其實就是廈門港興起的先聲。隻是由於月港興起時,廈門已是中左所,月港則是荒野的海濱,又是漳州的八九都地,可以掩官府的耳目,便於私商活動而已。待到官府準許開設洋市以後,廈門港的地理位置與海港條件,對於海洋貿易,無論從那一方麵說,都比月港優越。即所謂“據漳泉之交,扼台、澎之要,為壘閩之門戶。”萬曆年間(1573-1621)政府就在廈門設置“餉館”,月港商船必須到廈門盤驗。天啟年間(1621-1627)廈門直接開展海外貿易。明末永曆(1655)以後,廈門為鄭成功的重要基地,積極開展海外貿易,以維持其軍隊和政權的經費開支,廈門遂以一個對外貿易的優良港口,登上了我國海運交通的曆史舞台。
3.福州港:是在閩江流域與海洋貨物轉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港口城市。是福建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福建省最古的商港城市。漢代已與日本、南洋有航運往來。明成化年間,把原設在泉州的市舶司,移置福州。福州港的海外貿易,早在市舶司移置之前已相當發達,移置之後,至明嘉靖年間(1522-1566)進入全盛時期。尤其是新港、水部一帶,當時“華夷雜處,商賈雲集”,是福州最熱鬧的地區。福州港是閩江流域林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是著名的茶葉、木材市場。福州曾與漢口、九江並稱為國內三大茶市;曾與漢口、安東同稱為國內三大木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