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潮才落晚潮來 中華聖物航大海 江南標布衛塘紗 萬貨千乘走仙霞(2 / 2)

入閩的第二條商道是從衢州府的江山縣經仙霞嶺到建寧府浦城縣。黃汴的《天下水陸路程》對此也有記載:

上杭埠,水。九十裏江山縣;十五裏清湖;路,十五裏石門街,十五裏江郎山;十裏峽口渡;十裏觀音閣;十五裏保安橋;十裏仙霞嶺,巡司。十裏,楊姑嶺,十裏龍溪口;十裏下溪口;十裏南樓,閩浙界;十五裏大竿嶺;十裏五顯廟;五裏梨園嶺,十裏魚梁街;十裏仙陽街;三十裏浦城縣,下舡;八十裏水吉,巡司;七十裏葉坊驛,五十裏建寧府。

這條道路雖然中途沒有河口鎮之類的大鎮,但因它不繞道江西,“凡往來閩浙暨之京師者,以其路捷而近,莫不爭趨焉”。不過,其間道路十分艱險。周亮工說:“閩由浦城往浙,必度仙霞,峻嶺高三百六十級,凡二十八曲,長二十裏”。“三裏一亭,五裏一聚”,盡管山道修得較好,但因山道陡峭,“入閩者多苦浦城山路”。華廷獻於明末從浙江到仙霞嶺,“十七日抵青湖,舍舟登陸,過仙霞嶺,嶺百四十裏,陟降凡兩程,峭壁中開隘口盈丈,俯高臨下,百人守隘,千夫莫能過也”。明代仙霞嶺沒有設驛道,所以,人們有時稱之為仙霞嶺小關。在明代人的著作中,經常可以看到“大關”與“小關”之名。

由於仙霞嶺山道既險且長,屢有意外事件發生,運輸不夠安全,因此,在這一條商道上明代就有商品運輸保險製度。明代的《商賈買賣指南》一書介紹客人從福州到浦城後,“凡泊舟先尋主家行主,照數主家遣人搬挑商量,一百斤工銀一錢,凡雇夫各有票照數挑至清湖縣某家留歇。與清湖主人驗收明白交卸。有自浦城至清湖凡五日路程,中二日,山甚險峻。雇夫已定,次日起程,至十八裏有店,做午飯,每人半筒米與店主”。由此可見,商人從福州到浦城後,可以和貨物分道而行。貨物交給浦城的腳行行主,他保證將貨物運到浙江江山縣境內的清湖鎮,而商人空手過山,到清湖領貨。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人工價錢十分便宜,從浦城到清湖的五天山路,一百斤貨物的運費僅值銀兩一錢;此外還看到一條從福州城西驛運到南平建溪水口運費價錢:“城西驛上至建溪陸路一百二十裏,常轎價隻一錢六分;或路少行客,則下減一錢四分或一錢二分,亦抬”。如此低廉的運費,是閩浙之間商品流通的重要條件。

總的來說,當時的商道主要沿著河流走。閩浙之間,錢塘江與閩江兩條大江自然成為聯絡兩省的主要商道。而兩江上遊之間的商道,則由崇山峻嶺的山路構成。福建通往浙江的山路主要有兩條,其一繞道江西鉛山河口鎮,是為當時主要的出閩大路;其二翻越仙霞嶺,從浦城到浙江的江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