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南渡進一步抬升了泉州港在海外貿易中的地位,終使泉州淩駕於其他海外貿易港之上,成為海外交通貿易之樞紐。宋室南渡後,定都於杭州,明州離行在太近,宋廷患有不利,加上兩浙舶司收入時已無多,促成兩浙路舶司之永久罷廢。《宋會要輯稿》載:乾道二年,“詔罷兩浙路提舉市舶司……今福建、廣南路,皆有市舶司,物質浩瀚,置官提舉,試所當宜,唯是兩浙路置官,委是冗蠹,乞賜罷廢,故有是命”。
其後,又先後罷杭州市舶務(紹熙元年,1190年),溫州、秀州、江陰軍之市舶務(慶元元年,1195年),僅留明州市舶務。而且,宋室南渡後,泉州距行在更近。當時,無論是陸路,還是海路,相較於廣州更為便捷,故當時宋廷規定由泉至杭與由廣至杭的時間頗有不同,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七日戶部“欲令福建、廣南路市舶司,粗細貨物並以五萬斤為一全綱,福建限三月程,廣南限六月程到行在”。因此,正是宋室南遷,國家經濟文化中心轉移至東南沿海,形成朱熹所言“豈非天旋地轉,閩浙反為天下之中”之形勢,使得泉州超越兩浙、淩駕廣州,居於海外交通樞紐的地位。
《輿地紀勝》即載:“況今閩粵莫盛於泉州,外宗分建於維城,異國悉歸於元市。”《夢粱錄》則載,兩浙海商“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是泉州便可放洋”,又“若商賈止到台、溫、泉、福買賣,未嚐過七洲、昆侖等大洋。若有出洋,即從泉州港至岱嶼門,便可放洋過海,泛往外國也”。南宋泉州港已成為海商進行海外貿易的主要門戶。
在境內外交通條件改善、經濟聯係加強和航海技術進步的基礎上,福建海商依托漸居於海外交通樞紐地位的泉州港,相較於其他地區的海商而言,自然居於更為有利的位置。再加上宋代福建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福建海商具備了與“外商海賈”相提並論的國內沿海商人代表之有利條件。因此,宋代以來,所謂的“閩商、閩賈、閩船”的足跡所及,屢見於時人文獻,福建海商必然為今人所注目。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