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航海技術最大的進步則要數指南針運用於航海。在此之前,航海“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不利於全天候航海,更不能進行深海遠洋航行。指南針的運用彌補了這一不足。有記載指南針對航海的作用是“洋中不可住維,視星鬥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風雨晦冥時,唯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差誤”。指南針成為全天候的導航儀器,“舟船往來,唯以指南針為則”。指南針的運用是航海技術上的一次革命性變化,使得海商能夠充分利用既有的航海知識,拓展海外貿易,更使處於特殊地理位置的福建擁有了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
我國沿海有極規律的季風,冬季吹東北風,夏季則吹西南風。指南針的運用就為已掌握季風規律的海商,提供了精確的方向指示器,能夠觀風向變化,調整帆篷方向以順風勢航行。去高麗、日本即乘夏季西南季風,如《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4《海道一》所說:“舟行皆乘夏後南風”,“去日以南風,歸日以西風”,回航則乘東北信風;去東南亞一帶則是冬汛北風發船,夏汛南風回舶。
李東華先生認為:泉州(福建)位於我國海岸線之轉折處,遂可兼營兩地之貿易,冬季一方麵有華商、番商往南海貿易,一方麵有赴東北亞貿易者返來;夏季一方麵有南海商客入港,一方麵又有赴東北亞者出海,一年中幾無淡季可言。這在宋代祈風石刻和文獻記載中有關泉州一年祈風兩次,而廣州僅言於五月祈“回舶風”即可得到印證。在這樣的情況下,泉州港既經營與高麗、日本的貿易,又可發展同南洋的往來,而廣州專營南洋,明州專營高麗、日本。因此,發展海外貿易,福建有著特殊的區位優勢,加上當時所具備的航海技術,福建海商在拓展海外貿易中相較其他區域,無疑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