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驚濤拍岸千堆雪 商海揚帆闖兩洋 人羞投牒論長短 俗喜乘船貿有無(2 / 2)

南宋孝宗時期,福建設路,行政區劃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即為建寧府,福、泉、漳、汀、南劍五州邵武、興化二軍。府、州、軍實際上是同一級行政機構,共八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明清之際聞名全國的閩商就是在這“八閩”之地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福建山嶺縱橫,河流交錯,曆史上有著“閩道更比蜀道難”的說法。疏通河道,修建橋梁是福建經濟成長的先決條件。因此,真正標誌福建經濟發展的是橋梁道路大規模的建設上。據統計,宋代福建建成大小橋梁共有646座,有著“閩中橋梁甲天下”之盛譽。區域內社會經濟和對外貿易最為發達的泉州,在橋梁建設上最具代表性。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這樣說道:“泉自宋鹽場多於他郡,而番舶於此置司,故其郡獨富,餘力及於橋道……”,由此可見橋梁建設在當時的重要性。另據乾隆《泉州府誌》記載,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五縣曆代建橋共275座,標明宋代修建的有106座,總長度達萬丈以上(約五六十裏),其中紹興年間(1131-1162)達到高峰,僅紹興三十二年(1162)就修建了25座。因此,泉州社會經濟的發達促進了橋梁建設,而橋梁建設的發展又極大地推動了泉州乃至福建商品經濟和對外交通的發展。如:處安海與水頭之間的安平橋,人們稱“天下無橋長此橋”,是國內最長的古橋。它橫跨晉江海與南安水頭之間的海麵。原來橋身長810丈,闊16尺,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前後曆13年,雄偉壯觀。經過800多年衝擊淤塞,部分海灣已成陸地,“五裏橋成陸上橋”。即使這樣,現在可見到的橋身還有四華裏多,是國內最長的古橋。五裏橋係梁式石橋,全部由花崗石砌成。橋麵用6-7條大石板鋪建而成,每條大石板長8-11米,寬0.6-1米,重達3噸左右,全橋流水孔道有362個。橋麵上建有五座慈亭,各亭皆有名稱,東邊一座為橋頭亭,兩端的橋亭叫海潮庵。中間一座叫中亭,最引人注目,麵寬10米,周圍保存有曆代重修碑記13座,亭前有兩尊石刻的武士像,係宋代石刻藝術品。橋兩邊立柱上有一副對聯,寫道:“世上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在三石亭之間,還有兩座小憩亭。此橋建成後,“輿馬安行商旅通”,“方舟而濟日以千計”。洛陽橋的建成,“當惠安屬邑與莆田、三山(福州)、京國孔道”,往來其上,“肩轂接踵”;這裏“方舟而濟者日以千計”,建成後,“輿馬安行商旅通”;順濟橋則是“下通兩粵,上達江浙”,“維橋之東,海舶所湊”;石筍橋更是“南通百粵北三吳,擔負輿肩走?牝”,經濟交流得到極大改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兩宋時期的福建,無論是區域內,還是與周邊地區,經濟往來都日益密切,經濟聯係也日益發達。據《淳熙三山誌》載,“西路舊無車道抵中國,緣江乘舟,戛蕩而溯,凡四百六十二裏”,元和年間(806-820),“觀察使陸庶,為州二年,而江吏籍淪溺者百數,乃鏟峰湮穀,停舟續流,跨木引繩,抵延平富沙,以通京師”,開辟了陸路驛道。此後,黃巢入閩,“由浙東欲趨福建,以無舟船,乃開山洞五百裏,由陸趨建州”,開通了福建著名的出省通道仙霞嶺路,極大地改善了福建與周邊區域的聯係。除仙霞嶺路外,還有出閩北杉關、分水關至江西境內的兩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