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恐怖之屋”無視匈牙利法西斯分子的罪行,但是,它重彩濃墨否定的是匈牙利的社會主義時代以及領導這個時代的共產黨,這是它的主色調。
放大了拉科西時代的錯誤
也必須承認,社會主義時期的匈牙利確實經曆了許多本不該經曆的悲劇。比如,前麵提到的上世紀50年代大清洗過程中,匈牙利共產黨主管的國家安全局淩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國內受黨的總書記拉科西的直接領導,國外無條件服從來自蘇聯保安部門甚至是斯大林本人的指示。匈牙利的大清洗,無論是手段(處決、監禁、放逐、開除出黨等)、程序(逮捕、逼供、公審、判刑),還是非理性、反人性的程度,都與蘇聯大清洗時代如出一轍。再比如,1951年以後,匈牙利共產黨無視自然資源、國內情況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提出要把匈牙利變成一個“發達的工業國”、一個“鋼鐵之國”、一個“機器之國”。與此同時,匈牙利還大搞農業集體化。結果,匈牙利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政治上,國家的最高權力處於匈牙利共產黨的控製之下,議會成了表決它的決議的橡皮圖章,政府則是其忠實執行者。所以,從根本上說,正是各種社會矛盾不斷累積並長期得不到解決,才導致1956年十月事件的發生。那場事件給匈牙利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其中,死亡人數高達1945人,近20萬人逃離匈牙利。
然而,拉科西執政時期並不等同於匈牙利整個社會主義時代,“恐怖之屋”無限放大了拉科西時代。實際上,“恐怖之屋”隻展示了50年代的大清洗和1956年事件,而幾乎沒有提及1956年以後的匈牙利社會發展的任何情況。雖然不能說匈牙利1956年以後的社會發展沒有問題,但平心而論,拉科西之後的卡達爾在執政的40多年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匈牙利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和緩和社會的各種矛盾上麵。他在匈牙利搞改革,但決不張揚,不去觸及社會穩定的底線,更不去招惹蘇聯。在靜悄悄的改革中,匈牙利成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櫥窗”,政治上不再有清洗和殘酷迫害,經濟發展相對均衡並且保持著長期的較高增長,與蘇聯的關係也穩定了下來。在這樣的背景下,匈牙利民眾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資料說,“幾乎3/4人住在私人所有的房屋,或者有一所度假房。家庭實現了電氣化,1/3的家庭有一輛小汽車,整個社會有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體係,如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等等。”這樣的發展狀況不差於同時期西歐的許多國家。可是,對於這些,“恐怖之屋”隻字未提,甚至還通過所謂的1989年“革命”將它們塗黑。即使不往政治情感上講,在我個人看來,“恐怖之屋”的這種展示方式至少不是很公正。
映射了黨派爭鬥
表麵上,“恐怖之屋”展示的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似乎與現實的政治聯係不大,其實不然。這座博物館建於2002年,主要的支持者是當時任政府總理、2010再次出任政府總理的歐爾班·維克多。在匈牙利政局開始動蕩之初,歐爾班就於1988年3月創建了溫和的右翼反對黨匈牙利青年民主主義聯盟。劇變後,該黨在匈牙利多黨製的政壇上成為重要的角色之一,1998年在議會大選中與右翼政黨聯合戰勝了社會黨,上台執政了四年,歐爾班首次出任政府總理。青民盟的優勢在於年青化,有活力,沒有曆史負擔的拖累,但在競爭中最大的對手就是由原來共產黨演變而來的社會黨。社會黨已與原來的共產黨不同,是一個在多黨議會製框架下活動的左翼政黨,它的優勢在於組織基礎好,執政經驗比較豐富,因此於1994年、2002年和2006年三次在議會大選中單獨或聯合其他左翼政黨獲勝,執政共12年。社會黨除了成員老化,最大弱點是曆史負擔比較重,競爭對手都把它與原共產黨等量齊觀。所以,歐爾班在任期間支持創建“恐怖之屋”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放大社會主義時期的“恐怖”對社會黨妖魔化。“恐怖之屋”用博物館的方式對參觀者特別是年輕甚至年幼者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恐怖之屋”的“教育”是可怕的。所謂的可怕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二戰前“箭十字黨”在德國法西斯的支持下對革命者的鎮壓和戰後40~50年代拉科西政權在蘇聯的支持下對持不同政見者的鎮壓都很殘酷。二是指“恐怖之屋”的設立者將法西斯政權與共產黨政權相提並論,將拉科西時期的錯誤在時空上無限放大,對想了解這段曆史的人難免會產生誤導。這樣的“失衡教育”,同樣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