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是一種生活狀態(1 / 1)

讀書是一種生活狀態

員工成長

作者:王石

讀書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閱人不可能無數,更多地閱人還是通過讀書。比如讀米蘭·昆德拉的書,實際就是在認識米蘭·昆德拉這個人之後,看他的處世哲學,看還是交他對社會嘲諷的態度……不管讀什麼書,一定要很快找到定位,定位之後才能很快吸收。

湯因比:《曆史研究》

我比較偏愛文史哲方麵的書,讀的比較多,也比較雜。讀過的書當中,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湯因比的《曆史研究》,可以說決定了我的世界觀。現在隻要有時間我還一直在讀。在我們這代人所受的教育中,一部人類史,就是階級鬥爭的曆史。

我是在1984年左右得到了此書,上、中、下三冊,用了兩年的時間才通讀了一遍,湯因比對人類文明都要“經曆萌芽、興旺到衰亡”過程的觀點改變了我傳統認知世界觀,他的文明形態史觀對我的啟發也很大。為什麼中華文明沒有中斷,一直延續到現在?他講得非常有意思。一方麵是沿海的格局,再一個就是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互動。我覺得這個解釋是合理的。

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作為國家來說,自由與寬容,是羅馬帝國的立國之本,作為跨國企業,寬容開放,兼收並蓄應當是他的核心價值觀念,鹽野七生所著的《羅馬人的故事》與其他羅馬史圖書不同,別的研究者是寫自己知道的,而鹽野七生則是寫她想知道的。

鹽野七生用現代史觀的方法論來重新解讀羅馬史,用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特有的方法論、分析方式去解讀,書的風格生動有趣,讓人耳目一新。比如,開篇就說在東方帝國修建長城的時候羅馬人正在修建羅馬大路。接著就告訴人們兩千年過去了,羅馬修的大路現在還在使用,這時你很自然地就會想,中國的長城現在還有沒有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從工程的角度講,質量上也有問題。為什麼羅馬修的路現在還能用,作者接著給人們展示一個羅馬大路的剖麵圖,告訴大家路是怎麼修的,為什麼能連續使用上千年。

還有,羅馬人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經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卻能一一打敗這些部族,為什麼?讀這本書會讓我發現,羅馬帝國的強大是因為它的開放,它的兼容並蓄。

張五常:《新賣桔者言》

有兩位海外學者對我影響至深,一是經濟學家張五常,一是曆史學家黃仁宇。張五常用最通俗易懂的文筆把交易費用理論講得一清二楚;而黃仁宇則能打破黨派之間的門戶之間,從獨特的角度看曆史。

張五常的《新賣桔者言》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是我最愛向人推薦的兩本書。

有張五常先生《新賣桔者言》的那套“走向未來叢書“,也讓我有“開明智”的感覺,叢書中還包括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增長的極限》、科爾內《增長、短缺與效率》……讀它們的時候,猶如在緊閉的屋子,窗戶洞開,一股清新空氣撲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