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3)(3 / 3)

沈熾文滿騫徐僧權貞觀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起居郎、臣褚遂良。

司空、許州都督、趙國公、臣無忌。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太子少師、梁國公、臣玄齡。

特進、尚書右仆射、申國公、臣士廉。

特進、鄭國公、臣征。

吏部尚書公。(逆人侯君集名初同署,犯法後揩名。尚書字已下似有而暗。)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臣楊師道。

左衛大將軍、武陽縣開國公、臣李大亮。

光祿大夫、戶部尚書、莒國公、臣唐儉。

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河間郡王、臣李孝恭。

邢部尚書、彭城縣開國公、臣劉德威。

兼太常卿、扶陽縣開國男、臣韋挺。

少府監、安昌縣開國男、臣馮長命。

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左丞、濟南縣開國男、臣康皎。

齊高帝,姓蕭氏,諱道成,字紹伯,書一卷。

開元五年十一月五日陪戎副尉、臣張善慶裝。

文林郎、直秘書省、臣王知逸監。

宣義郎、行左司禦、率府錄事參軍、臣劉懷信監。

宣德郎、行左驍衛、倉曹參軍、臣陸元悌監。

承議郎、行右金吾衛、長史、臣魏哲監。

右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上柱國、舒國公、臣褚無量。

秘書監侍讀、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臣馮懷素。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梁國公、臣姚崇。

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許國公、臣蘇?。

銀青光祿大夫、守吏部尚書兼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臣宋?。

右按工部侍郎韋公雲:"貞觀中搜訪王右軍等真跡,出禦府金帛,重為購賞。人間古本,紛然畢集。太宗令魏少師、虞永興、褚河南等定其真偽,右軍之跡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為八十卷;小王、張芝等亦合少多,勒為卷帙。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草跡又令河南真書小字帖紙影之,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則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異,隋則江總、姚察等署記。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記。開元五年,敕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換?,分一卷為兩卷,總見在有八十卷,餘並墜失。元悌等又割去前代名賢押署,以己名氏代焉。上自書"開元"二字為印記之。王右軍書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昶書一卷。徐會稽雲:"太宗大購圖書,內庫有鍾繇、張芝、張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宋、齊、梁雜跡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成部帙,以'貞觀'字印縫,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元卿見建中已後翰林中雜跡,用翰林印印縫,茹蘭芳等署名。"又雲:"貞元十一年正月,於都官郎中竇眾興化宅見王?書、鍾會書各一卷,武都公李造押名,又兩卷並古錦?玉軸,每卷十餘人書,內一卷開皇十八年押署,有內史薛道衡署名。前後所見貞觀十三年及開元五年書法,跋尾題署人名或人數不同,今具如前。"(建中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知書樓直官臣劉逸江、賀遂奇等,檢校副使掖庭令臣茹蘭芳、副使內寺伯臣宋遊瑰是雜跡卷上錄。元和三年四月五日。)晉右將軍、會稽內史、贈金紫光祿大夫、琅琊王羲之字逸少書一卷四帖。

貞觀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臣蔡?裝。

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申國公、臣士廉。

特進、鄭國公、臣征逆人侯君集。(犯法後揩印。)中書令、駙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臣楊師道。

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通川縣開國男、臣薑行本。

起居郎、臣褚遂良。

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太子少師、上柱國、梁國公、臣玄齡。

右前件卷,是官庫目錄第三十,共四帖,都一百六十一字,玳瑁軸,古錦?,有"貞觀"印字及李氏印。謹具跋尾如前。元和三年四月六日,盧元卿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