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北魏的長孫嵩率領著殘兵敗將退守畔城(注:今山東聊城市西),獨自舔抵著傷口,再加上這次大敗之後,他還要擔心劉裕會不會趁此時機攻打北魏,以長孫嵩現如今的情況,怕是不能阻擋晉軍的兵鋒了,到了此時他才感覺到自己等人當初在朝中說什麼南朝的水軍不能攻下潼關實在是有點……不合理。
至於北魏方麵所擔心的劉裕這一邊,他倒是沒有過份的逼迫之意,大戰之後就主動撤出北岸,甚至於劉裕還主動送上了江南的特色食物與酒水,重申兩國之間的友好邦交之情,這些舉動緩和晉魏兩國兩國之間劍反弩張的緊張氣氛。(《魏書。列傳十三。長孫嵩傳》)
前線大敗的消息不久之後就傳到了拔拓嗣的耳中,拔拓嗣此時才有些後悔莫及的意味,悔不該當初沒有聽從崔浩的建議,不然現在北魏也不用遭受這樣的慘敗,此後拔拓嗣就明確下令不再與劉裕糾纏,任由晉軍西進洛陽,北魏則縮起頭來作壁上觀。當然,這種作壁上觀的態度,隻不過是不再襲擾晉軍了,原先該尾隨的,還照樣尾隨,但是不像以前主動去找事襲殺晉軍,而拓跋嗣暗中下命令給長孫嵩說,如果劉裕西進速度過快,就發兵攻打彭城一帶做牽製。
沒有了北魏大軍的牽製,劉裕率領大軍繼續西進,不過現在的速度相比原來就快了許多,大概在四月中旬的時候就到了洛陽城。洛陽城此時的負責人是冠軍將軍毛修之,此時官居河南、河內二郡太守,同時代理司州(就是當時的洛陽一帶)事務,劉裕到了洛陽之後,巡視洛陽的城防工事,洛陽城此時被毛修之經營得有聲有色,劉裕因為這個原因重重地嘉獎他,賞賜了他許多的華服珍寶,價值高達兩千萬錢。由此可見,劉裕此時就打算好好的經營河南之地了,說不定此時他都在考慮遷都之事了。
劉裕與北魏之間的一場大戰,以劉裕大勝,北魏慘敗而告終,此時潼關那邊緊守定城的姚紹也得到了此戰具體的情況,到了此時,姚紹也有點心慌的感覺了,劉裕的大軍一到,他肯定守不住潼關了,這是姚紹的判斷,他統兵打仗幾十年,這一點判斷力還是有的,隻憑劉裕輕鬆戰勝北魏騎兵的戰績,他就知道要想在劉裕的攻擊這下守住潼關,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現在檀道濟和王鎮惡已經占據了潼關關城,也就占了潼關的一半地盤。
姚紹想來想去,覺得隻有先把檀道濟這一部人馬給打退了,後秦據有完整的潼關天險,才有可能和劉裕抗衡,但是晉軍那一部也是死守不出,沒有給姚紹下手的機會,他就隻有重操舊業,再次派兵襲擾晉軍的糧道。
想到就做,姚紹馬上就派了手下的長史姚洽、寧朔將軍安鸞、護軍姚墨蠡、河東太守唐小方,率領二千人駐守黃河北岸的九原(今山西新絳縣西北)駐紮,想依據黃河天險,來切斷檀道濟軍隊的糧草供應,隻要檀道濟的軍隊斷糧三天,他就是不退也要退。
隻是可惜晉軍得到劉裕大勝魏軍的消息後,早就防著姚紹的這一手了,沈林子率領部下在後秦軍隊必須要經過的地方設下埋伏,然後一戰而下,輕易就擊潰了這支兩千人的小股秦軍,被殺被俘地人數加起也快有兩千人,算是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甚至就連姚紹手下的大將姚洽、姚墨蠡和唐小方這三人都全部被殺,至於安鸞則是下落不明。
大戰之後,沈林子在給劉裕的報捷戰報中,他大膽預言,“姚紹在關中的威名傳頌已久,但是現在卻連戰失利,他們國內也是危機四伏,恐怕不用我們提著斧子去砍他的頭腦,他自己就要氣死了。”
據史書記載,姚紹聽聞手下的四將全部戰死之後,當場便氣得吐了一口血,而且這姚紹的年紀也不小了,從此就纏綿病榻,因為吐血而生病,再又引起多重並發症,沒幾天就嗚呼哀哉,一命歸天了。臨死之前,姚紹把防守潼關的重任交給了新任東平公姚讚,可是姚讚的能力比起姚紹來,又差了一籌,不過此時後秦在潼關的兵力依舊很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