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北伐後秦(七)(1 / 2)

到了此時,後秦已是第三次大敗於晉軍之手了,而這個時候姚紹準備切斷晉軍糧道的計劃算是徹底破產了,不過這隻是陸路上的失利,一計不成,姚紹又再生一計,派了東平公姚讚率軍西渡黃河進入河東,然後屯兵於黃河北岸,打算切斷晉軍的水運糧道。

要知道晉軍此時的運糧通道大多是以黃河水道為主,因為水運比陸路省力省時,姚紹這次的計劃很簡單,那就是沉船,隻要沒了船,你們還用什麼來運糧?可惜姚紹這次又中了晉軍的算計,沈林子率軍趕上姚讚的軍隊,兩軍激戰之下,秦軍又是全軍覆沒,隻有姚讚隻身逃回定城。

此時後秦的河北(今山西芮城縣西)太守薛帛看到秦軍一敗再敗,恐怕後秦亡國就在眼前啊,他也不想做亡國之人,馬上獻出了河曲城,向東晉的軍隊投降,這個河曲城地處於如今的山西、陝西、內蒙古三省交界之處,黃河由東、西、南三麵繞縣境流過,蜿蜒曲折,就是黃河的那個大拐彎之處,這個河曲城也算是後秦的一處重要關城了,至此,秦軍想要偷襲晉軍的糧道是徹底落空了,陸路不行,如今就是水道也不行了。

秦軍偷襲糧道不成,又不能奪回潼關關城,隻能扼守潼關西麵的禁溝一地,加上這次大軍出動,連連失利,就連手中的兵馬也損失了一半,麵臨這種危局,姚紹也隻得把前線失利的消息送回長安。

此時長安城中的後秦之主姚泓天天望著潼關那邊的方向,那真是望眼欲穿,可是這位被兄弟連續背叛的皇帝沒有得到老天爺的眷顧,上天再次給他送上了一個噩耗,他倚為幹臣的叔公姚紹現在也敗給晉軍了,隻能死守潼關那一邊,想讓他驅除晉軍,那是不可能的了。姚泓想來想去,也隻有去找自己的妹夫,也就是北魏之主拔拓嗣求救,要是後秦真讓東晉給滅了,想必他也不好過吧。打定主意,姚泓馬上就派出使節向北魏求援。

此時,劉裕率領的大軍已經從淮水進入泗水,從泗水進入清河,再準備從清河進入黃河,不過要這樣走最大的麻煩就是中間有一段路是在北魏境內,需要借道而行,於是劉裕就派出使節向北魏的拓跋嗣借道。

姚泓的求援信與劉裕的借道信差不多同時送到了北魏的都城之中,接到這兩封信後,就是拔拓嗣一時之間也不能決定到底該如何行事,要說論親疏遠近,他自然是想幫大舅子姚泓的,隻是現在他的決定畢竟關係到三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他也不能感情用事,所以他馬上召集群臣到大殿議事。

等群臣上殿,拔拓嗣把議事的內容一說,群臣立馬反響強烈,大多都是支持後秦的,他們認為潼關乃是天下險關之一,一般的精銳軍隊都難以攻下,更何況這次劉裕北上帶得最多的就是水軍,水軍能夠勝任攻城戰嗎?這個問題不用多說,都可以猜得到結果,因此劉裕這次攻秦必定會失敗,這萬一要是劉裕攻秦失敗了,他麵上下不來台,轉而攻打我北魏又怎麼辦,我們南麵可沒有潼關那樣的天險,因此劉裕進攻我們相對而言會容易一些,所以劉裕雖然名義上是號稱攻打後秦,但是他的真實目的現在也還看不清楚,但是我們和後秦乃是姻親之國,現在後秦有難,不可能不救它啊。以臣等之見,還是派兵切斷黃河上遊,阻止晉軍西上。

要說這些大臣們考慮得也不是沒有道理,就是拔拓嗣心裏也暗自點頭,這時突然就有一個人跳出來反對群臣的意見,這個人名叫崔浩,現在官居博士祭酒,這官做得倒不是很大,但是他卻是拔拓嗣的心腹。

崔浩出身於天下有名的世家清河崔氏,就算是北方多次換了主人,可是這些大的世家們還是存活了下來,這清河崔氏也是曆經多國,家族中多有子弟在北方政權中擔任高官,崔浩後來也成了北魏的輔政大權,但此時的崔浩還很年輕,隻有三十五歲,但已經顯露出了一流的軍事政治才華。

他對拔拓嗣建言道,“劉裕有吞並後秦的心思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早前姚興在時,就不斷收攏劉裕的死敵桓氏,司馬氏等人,現如今姚興已死,繼位的姚泓又不能掌控後秦的政局,導致其國內內亂不斷,對劉裕來說,這就是天賜良機,他是一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以微臣之見,劉裕這次北上伐秦不成功他是絕不會收手的,如果我們切斷了黃河上遊的水道,阻止劉裕西進長安,那麼劉裕勢必會遷怒於我朝,轉而攻打我們,倒時我們就是代秦受過了,殊不為智啊。”

接著他又分析了北魏此時的一些情況,想借此說服眾朝臣,“如今北方的柔然部落時時侵犯我國北地的邊疆,百姓們已經困苦不堪了,再說前年代北(北魏都城一帶)之地大旱,百姓們都快活不下去了,幸好這兩年糧食收成還好,百姓們才稍微緩過一口氣來,如果我們現在攻打劉裕,那麼北方的柔然看到這個機會一定會趁機進犯北部的邊鎮,如果再派兵救援北方,那麼劉裕也會威脅南方,這樣會顧此失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