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的劉穆之和當年一心輔佐曹操的荀彧有點像,當年荀彧也是一心輔佐曹操建立偉業,可是後來曹操露出想篡位的野心之後,他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所忌,就被調離了權利中樞,後來他在壽春憂慮而死,當然史上也有一說那就是荀彧是受到曹操的暗示,自己服毒自盡。荀彧的前車之鑒不遠,劉穆之怎麼會不害怕呢?
不過這裏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年劉穆之勸劉裕入京輔政時,他說的那個”天命將移”確實有教唆劉裕造反的嫌疑,所以現在網上也有人認為劉穆之就是劉裕的鐵杆心腹,他沒有忠心晉朝的意願,隻是因為劉裕決定向朝廷討要九錫的時候沒有同他商議,劉穆之純粹就是給嚇的,因此事實的真相--劉穆之到底是忠於晉朝還是忠於劉裕,現在依然是糊模不清。
劉穆之雖然病了,可是這折子還是送往了尚書台呈上朝廷商議,此時的司馬氏可以說是要兵沒兵,要將沒將,就連建康城與皇宮的防務都是劉裕手下的大將在管著。要說威望嗎?此時劉裕的手下攻下洛陽城,他的威望正如日中天,司馬氏還真不能和劉裕相比。
所以別說是要九錫,就是劉裕要篡位,司馬氏也沒有辦法,隻能無條件答應,他們也隻能寄望於劉裕沒有篡位之心,畢竟當年曹操雖然受了九錫,可他自己卻沒有代漢自立,後來是他的兒子曹丕篡了漢朝的,可是現在劉裕的兒子還小,將來的事將來再說。朝中的人也隻能這樣自我安慰。
416年12月,安帝下詔任命劉裕為相國、總百官、揚州牧,加封為食邑十郡的宋公,備辦九錫的禮儀,尊位在各諸侯王之上,並且像原來那樣兼任征西將軍,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不過詔旨下達之後,或許是那時的劉裕突然又清醒了過來,拒絕了朝廷賜封的九錫之禮,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但是劉裕與劉穆之之間,與朝廷之間,從此就橫了一道深深的溝壑。
劉裕一被封為宋公,這下子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劉裕才是東晉朝廷的一把手,將來代晉自立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西秦王乞伏熾磐派遣使節前來拜見太尉劉裕,請求進攻後秦,主動為劉裕效力,劉裕大喜,拜西秦王為平西將軍、河南公。
有一句話叫做牆倒眾人推,現在後秦這棵大樹還沒有倒,有人倒是迫不及待地跳出來要推它一把了,此人就是前文所說的後秦現任並州刺史姚懿,也就是現在後秦國主姚泓的親弟弟。
洛陽失陷,這個消息對於後秦國內來說不亞於一場十二級的超級大地震,人人都感到前景不是很妙,可是對於姚懿來說,這個消息不僅與他沒有什麼關係,反而對他大大的有利,因為老大坐上皇帝的位子才沒有半年,現在外敵入侵,後秦失去了關東的大片領土,實在是喪師辱國,他是不是不配再當後秦的皇帝了?
上司既然有了什麼想法,那麼手下的人是不是應該替他分憂了?恰好姚懿手下有一個司馬叫孫暢的,他就給自己的主子獻計,“殿下,不如您先分一些糧食發放給河北之地的胡族與漢族,以此樹立您的威望與恩德,收買民心,然後乘著威望大增的時候就兵發長安,先殺了那個攔路虎姚紹,然後廢了國主姚泓,然後您就可以自立為帝了。”
說實話,這個計策實在不怎麼高明,倒不是說收買人心不對,而他行事的時機不對,現在河北之地沒有鬧饑荒,姚懿就把官府的糧食發了下去,下麵的民眾對於這些意外之財即便是喜歡,恐怕也不會感激到跟著他造反的地步吧?所以姚懿手下的左常侍張敞、侍郎左雅都勸阻他,“殿下您以當今陛下親弟的身份鎮守一方,現在國家正在危難之際,您的得失與榮辱是與陛下連在一起的啊。現在不僅南方吳地的敵人前來攻打我國,已經占了我四州之地,西北方的強盜也在不斷騷擾我們的邊境,秦涼二州現在是連連戰敗,我們國家的處境已是危如累卵,糧食是國家政權穩定的基礎,殿下無緣無故地把它散發掉,這是空損耗國家的儲備,將來萬一有事又怎麼辦?”
要知道忠臣自古都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尤其是要當一個快要亡國的國家忠臣,那他的生命就更沒有保障了,這兩位沒有死在敵人的手下,隻因他們說的話不合姚懿的心意,就被姚懿命人活活打死了。
俗話說得好,世上就沒有不透風的牆,姚懿密謀要推翻他哥哥姚泓的皇帝寶座,行事又是大張旗鼓的,沒多久就被長安的姚泓知道了,於是他趕緊找來後秦的定海神針東平公姚紹,也就是姚懿視為攔路虎的那位,這個東平公不愧是當世的名將,他一聽馬上就想出了一個主意,“陛下,以老臣對姚懿的了解,他是不可能想得出這種謀反之事的,一定是他手下的那個孫暢給他出的歪主意,您先下旨把孫暢調入京中,給他來個釜底抽薪,再派撫軍將軍姚讚據守陝城(今河南陝縣),我再去潼關調遣各支軍隊,如果孫暢接受詔書來京,我便派遣姚懿統領河東的現有部隊去抵抗晉軍,如果他不接受征召,便可以公布他的罪狀,公開討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