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劉道規輕鬆破敵(1 / 2)

賊兵退走之後,劉裕的聲望再次達到一個最高點,這一次他是在眾人的反對之下,力主不遷都,不撤退,才打敗了敵軍的進攻,隻是可惜孟旭這個人了。好好的宰相不當,非要做個不成功的預言師,甚至拿自己的性命和劉裕來嘔氣,想必此時地府中的孟大師應該正在偷偷的後悔流淚吧。

賊兵既然退走,那麼劉裕肯定要派人追趕的,當然就算是追趕也要講究兵法謀略的,總不能亂哄哄地一擁而上吧?七月十四,劉裕正式派遣輔國將軍王仲德、廣川太守劉鍾、河間內史蒯恩、中軍諮議參軍孟懷玉等人帶兵追擊盧循,至於為什麼推遲了四天,想必大家都明白,盧循雖然沒有攻下建康城,可是他手中的人馬卻沒有受到什麼實際上的損傷,還有大概十萬大軍的樣子,朝廷的人真要追上去也隻是去送死罷了,不過這個麵子上的事還是要做的,劉裕此舉是向天下人表明,盧循這個反賊的死期不遠了,朝廷已經把他趕得屁滾尿流了。

劉裕也猜得到盧循此時西上應該是要攻打江陵的,所以他又讓淮陵內史索邈領著上次立有大功的鮮卑騎兵趕往荊州,但是他們騎的是馬,怎麼也沒有盧循等人的大船跑得快,安全上不用擔心,就怕他們跑得太慢了。

鑒於前幾次與盧循徐道覆交戰的時候,那些個高大的戰船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何無忌的那次豫章之戰,還有劉毅的桑落洲之戰,盧循他們隻要仗著船身堅硬,一股腦兒地撞過來,朝廷的水軍也隻得甘拜下風。劉裕這次也發了狠,下令手下人也大造戰船,起碼也要比盧循他們的還要高還要大,不然盧循他們隻憑著那些水軍戰船,朝廷的軍隊就不是他們的對手,等到自己手中的戰船造好之後,就和盧循他們決一死戰。

在造船的同時,劉裕下令搜集手下現有的船隻,讓建威將軍孫季高與振武將軍沈田子率領,再配上水軍三千人,組成海軍突擊隊,從江浙這邊下海,順著海岸線直達南方的廣州那邊,把盧循他們的老巢給端了,在當時來說,這可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任務。

所以劉裕的命令一下,手下就有不少人反對,“海上風高浪急,十分的危險,再說這路途也太遙遠了一點,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趕來廣州,就算趕到了,他們的人太少了,也不一定能夠攻克廣州,再說依現在的形勢也沒有必要派出這麼一支隊伍,朝廷現在的兵力本身也不是很足啊。”

劉裕理有理會這些反對的意見,隻是私下裏對出征的兩人說,“本公估計在今年十二月份的時候就能徹底打敗盧循兩人,你們自己掐算好時間,既不要早也不要太遲,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就一舉攻占番禺,讓盧循和徐道覆這兩個反賊後退無門,無家可歸。”

俗話說,真理往往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盡管手下人大多都反對這個看似有點冒險的計劃,可是劉裕還是堅持派出這支奇兵,他們現在不明白,可是日後的一係列事情發生了之後他們才會佩服劉裕的深謀遠慮。

盧循等人退走後,建康城是安全了,可是現在的江陵卻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益州的譙縱讓桓謙擔任荊州刺史自然是想利用他們”荊州桓氏”的這個金字招牌,盡管桓氏現在已經滅了好幾年了,可是桓氏在荊州根深葉茂,哪裏是那麼容易被打垮的,隻看這些年來荊州各地不斷的有桓氏的死忠到處起兵反抗朝廷就知道了,雖然沒有成什麼大的氣候,可是現在桓謙回來後就不一樣了。

桓謙原本是投靠的是後秦的姚興,後來是譙縱把他請過來的,桓謙一到益州的時候對於譙縱還是很忠心的,兢兢業業地幫著譙家人拉攏人心,幫著主家招攬人才,桓謙這麼做無非是想等譙縱強大之後幫自己報仇罷了,可是就是因為他敬業了,太忠心了,導致譙家人都懷疑起他了,這小子這麼上心,是不是想要建立自己的勢力後再把我們家給推翻了?

於是,譙縱一聲令下,桓謙就從坐上賓變成了階下囚,過了兩年幽禁的日子,這次譙縱一把他派出來,就如龍入大海,虎入深山,在各地趕來的桓氏舊人幫助之下,很快就聚起了一支兩萬人的大軍,並且還擺脫了譙縱的弟弟譙道福的控製,桓謙領軍一路東下,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江陵城西的枝江,而此時奉了盧循之命攻打江陵的荀林也溯江而上,很快攻到了江陵城東的江津城,這東西兩路大軍,距江陵城都不過百裏之遙。

兩隻大軍圍城,江陵城中的情況就變得有些複雜詭譎起來,要知道這江陵城原來可是桓氏的老巢,城中的人家十家裏麵大概有八家受過桓氏的恩惠。對於城中的局勢,荊州刺史劉道規自然是很清楚的,他也沒有多加掩飾,馬上召集手下的眾將士,當麵說道,“聽說桓謙就在城外,你們之中也有很多人是江陵本地人,你們想要投靠他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隨我一起來的京口舊將也有很多,想做什麼事不能成?你們如果有要想離去的,我絕不阻止。”當下,他就命令大開城門,徹夜不關,城中的人都可以隨意離去,自己絕不會怪罪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