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超在臨朐城中總共駐紮了九萬人馬,應該是傾全國之兵了,不過這九萬人裏肯定不是全部都是鐵甲具裝騎兵,因為南燕的國土差不多就是西晉時的青州一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憑著南燕的國力也養不起太多的鐵甲騎兵。
要知道這鐵甲具裝騎兵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成編製的。首先一點就是對馬匹的要求太高,畢竟一匹馬自身的重量也有幾百斤,再加上它背上還騎著一個一兩百斤的大活人,再加上人和馬都要披的重甲和長兵器,又是近百斤,所以這符合條件的馬匹在南燕國裏麵也是不多的。
再一點就是對於騎兵的要求也很高,鐵甲騎兵自身的重量還不能太重,但是身體要好,最好是力大無窮的那種,畢竟穿著一身重甲如果沒有力氣舉起刀槍怎麼行軍打仗?
當初後燕被北魏攻滅後,慕容備德帶著人馬南下,躲避拔跋珪的追殺,要不是拔跋珪北歸鞏固自身的根基,他恐怕也活不到後來立下南燕國了。慕容備德在公元400年立國,他當時的軍隊號稱十二萬騎兵(《晉書。慕容德載記》),隻是這個史上的號稱一般都要打個折扣,他手上能有五萬騎兵就不錯了,而且南燕立國於山東之地,那裏不是產馬的地方,而且這馬匹也是有壽命的,盡管也會產下後代,如果沒有新血的補充,這馬匹的數量是會一年比一年少的。
現在是409年,慕容超手上的騎兵總共能有一萬輕騎兵就了不起了,鐵甲具裝騎兵就更少了,不過相對於東晉來說,那可就是天下與地下的區別了。劉裕此次進兵,帶了大量的步兵,其次才是水兵和騎兵,騎兵的人數應該最少。
這是劉裕第一次和草原民族交戰,作為一個戰場上的統帥,想必劉裕戰前應該就會對於南燕的軍事力量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更何況405年北魏進犯的時候,劉道憐和孟龍符也曾打敗了北魏的騎兵,想必劉裕對於北方的騎兵也了解得夠深了。
在平原地帶上的交戰,南燕的騎兵占有壓倒性的優勢,一旦騎兵形成衝鋒之勢,步兵不能阻止它前進的步伐,就隻有敗亡一途。
為此,劉裕把四千輛運糧草的輜重車分為左右兩翼,一輛輛大車首尾相連,在朝外的一麵早就準備了木板組成木牆,再在木牆上加蓋生牛皮或是生羊皮,這樣敵軍的弓箭就不能輕易射穿,並且在木牆上麵再蓋上布縵,讓敵人看不清裏麵的虛實,至於車上的士兵就身穿重甲,手持大槊,大塑長一丈八尺,再加上射藝精熟的弓弩手一起對付接近車陣的騎兵。
劉裕再把步兵組成方陣放在車陣中間,在嚴格的號令之下,步兵們列成整齊的隊伍,手持長矛,斜舉上天,組成鋼鐵的森林,鋒刃在陽光的照射下閃出逼人的寒光,步兵後麵則是由弓箭手和弩手組成的射擊方陣。
最後就是讓晉軍中不多的騎兵跟在整個方陣的後麵遊走,一旦有敵軍從後麵襲殺過來,晉軍也能快速地做出反應。
兩翼的車陣加上中間的步兵方陣再加上後麵的遊騎兵這就形成一個巨大的戰爭堡壘,而且是一個會移動的堡壘,這就是劉裕對付鮮卑騎兵所想出來的新方法。
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車戰是最為實行的,那時候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強大的戰力,一般都會以這樣的詞來形容,就是兵多少萬,車多少乘,隻不過後來騎兵的崛起,逐漸取代了車兵的地位,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車兵就很少在戰場上發揮主流作用了,今天劉裕為了對付鮮卑的騎兵,又把車兵給用了出來。
劉裕的軍隊行進到離臨朐城還有數裏的時候,站在車上的晉軍就看了從臨朐城門大開,從裏麵衝出了許多的鐵甲具裝騎兵,人馬俱都披著重甲,就連臉上也是戴著護甲,隻露出一雙凶光閃閃地眼睛。看樣子慕容超是想用他的王牌騎兵一下就衝跨晉軍的方陣。等到鐵甲軍差不多全部出來後,為首的將領一聲令下,跨下的馬兒揚起馬蹄,形成一道騎兵的洪流向著晉軍衝殺過來,那巨大的馬蹄聲,踏在地麵上引起微微地震動,越來越近,兩軍馬上就要展開肉搏。
看到敵軍的鐵騎衝過來,早有準備的劉裕一聲令下,左右兩翼的車兵方陣前麵一部分突然向中間靠攏,在騎兵到來之前形成由大車組成的防禦工事,騎兵還沒有接近時,步兵方陣後麵的弩兵發威了,也隻有由弩具射出來的重箭才能射穿敵軍身上的鐵甲。
隻是弩兵最多也就射過幾次,騎兵就已到了車陣的前麵,這下完全就是白刃戰了,南燕的騎兵近前後,手中的大槊揮舞,與站在車上的晉軍戰成一團,但是車後卻有著晉軍的弩具給燕軍的騎軍施以巨大的打擊,也有燕軍悍不畏死連人帶馬衝撞過來的,想借著人馬合一時的衝撞力撞破大車的防禦,但大車連成一體,木牆外麵是冒著寒光的矛尖,隻是送死罷了,在防守森嚴的車陣麵前,燕軍始終不能突破晉軍的防禦,挨得近了也會被車上車下的晉軍拖下來給砍死,遠了又會成為弩兵的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