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漸生抵牾(一)(2 / 2)

劉裕也不肯接受,他知道自己現在的根基很薄弱,在朝中眾多的高門眼中,他就是一個暴發戶,雖然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可是想要涉足朝堂,現在還不行。安帝甚至親自駕臨劉裕的府邸,勸他留下輔政,劉裕越加的惶恐,堅持要回地方,到了這個時候,劉裕哪還不明白,肯定是有人要對付他,想要把他架在火上烤啊。

劉裕不同意在朝輔政,高興壞了好多人,也讓很多人失望了。其實劉裕心裏想得很明白,隻要王謐在朝一天,他就不用入朝當別人的靶子。正好這時,被任命為荊州刺史的司馬休之居然被桓振給趕回來了,安帝就讓魏昶之代替他去荊州任刺史。

要說桓振還真是一個不服輸的人物,其他的桓氏族人大多都北逃投奔後秦皇帝姚興去了,而他卻糾集了人馬在江陵打敗了前來接任荊州刺史的司馬休之,又占據了江陵城。隻不過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向世人顯示他的光輝了,建威將軍劉懷肅從雲杜(今湖北京山縣新市鎮,屬當時的南郡管轄)帶兵迅速趕到,在沙橋與桓振展開決戰。劉毅派遣廣武將軍唐興前來助戰,在戰場上將桓振殺死,重新奪回江陵。

四月的時候,劉裕回到了京口,朝廷改任他為都督荊、司等十六州諸軍事,兼任兗州刺史之職,這一回暗中的較量應該是劉裕勝了。

此時,朝廷對於實際上占領了交廣兩州的盧循也作了回覆,正式任命盧循為廣州刺史,徐道覆為始興(今廣東韶關)相,承認他們對於廣州的占領是合法的,並且要把原先的廣州刺史吳隱之交還給朝廷,原因是交廣兩州在朝中諸位大佬的眼中是蠻荒未開化的地方,隻是桓氏現在剛剛剿滅,各地的零星小叛亂還不斷,暫時沒有精力來管他們。

史上傳聞,因為盧循出身於世家子弟,他現在雖然當了賊寇之首,卻依然看不起劉裕等人,他私下裏派人送了“益智粽”給劉裕,以諷刺他粗疏不通文墨。而劉裕也毫不客氣,以”續命湯”回贈,暗示盧循現在是苟活於番禺,這條命早晚要被朝廷給收回。(《資治通鑒-一一四卷》)

劉裕等人都是起義擁戴安帝複位,他們的官職也大多是這個功勞封上來的,因些劉裕這些人就被稱為”建義諸人”,當時在東晉政壇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初,劉敬宣南歸的時候,劉裕就準備讓他做江州刺史,可是劉毅這時給劉裕寫了一封信,信上是這麼說的,“劉兄,劉敬宣又不是建義出身,現在您麾下有許多立過大功的人還沒有封賞,劉敬宣就靠後一點吧,就算您念著以前的懷誼,給員外侍郎什麼的就可以打發他了。”

劉裕也知道劉毅說的有道理,現在就算是讓劉敬宣做了江州刺史也不能服眾,於是就讓劉敬宣做了宣城內史,後來劉敬宣立了大功,才讓他做江州刺史,不過劉敬宣和劉毅兩人的梁子就算結下了。

可是劉毅為什麼要說劉敬宣的壞話了,起因就是當年劉敬宣得勢的時候,劉毅正好在他手下做寧朔參軍,那時候有許多人就說劉毅是個大英雄,劉敬宣卻說道,“非常人自有他的胸懷和氣度,他也不算什麼英雄豪傑,依我之見,這個人外表寬厚,但內裏卻氣量狹小,又自視甚高,總想居於別人之上,將來他一旦掌握大權,一定會因為犯上招來禍患。”(《資治通鑒。一一四卷》)

當時的劉敬宣父親劉牢之還在位,說這番話也不怕傳到劉毅耳邊裏去,可是劉毅從此就把劉敬宣給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