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命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因此,死亡可以改變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的表現形式,卻不能破壞生命本身。
6月11日罪惡的根源
人的感情和行為可能發生變化,人的思想和觀念也可能發生變化。要想使思想和觀念發生改變,你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精神需求上。
一個人所專注的思想,無論他將其表達出來與否,都要麼使他的生活遭遇失敗,要麼使他的生活得到改進。
——露西.馬洛裏
要想戰勝罪惡,你就必須承認,每一種罪惡的根源都存在於某種錯誤的思想中。我們都隻不過是思想的結果而已。
——佛陀
我們一定會為丟失了一個裝滿錢的錢包而感到懊惱。但是,如果我們聽到或讀到了一種寶貴的思想,本應將它記住並將它應用到生活中,它也許會使全人類的生活得到改善,可是我們卻把它丟失了。很快,我們就會將這種思想忘記,我們絕對不會為之感到遺憾,盡管它價值連城。
與精神生活中的變化相比,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重要變化都非常小。
6月12日受苦的益處
受苦受難是精神和肉體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通常,我們說我們不喜歡吃苦受難,因為我們受的難太多了,但是苦難——無論是哪一種苦難——對我們都有好處。有時候,我們甚至發現,吃苦受難是有用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或有必要清洗沾滿汙垢的傷口時,都要吃苦受難。
我們無法看到在道德上受難的益處,但是這些苦難也同樣能使我們進步。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你必須在苦難中尋找你未來用於發展精神的種子,否則,受難時的痛苦將非常劇烈。
6月13日智力與能力
智力是我們區別於動物的主要特征。
佛祖說:“在沉思中,在講話中,在生活中,在學習中,我從來都不曾忘記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智力需求。”
道德與智力總是一致的。
如果一個自信的人與一位聰明的人交談,他就不可能學到很多道理,正如勺子進入口中以後不可能再知道道理一樣。
——東方慧語
除非有了人類所固有的仁慈與善良的幫助,否則我無法讓任何人有所改進。
——伊曼紐爾.康德
忽視自己的智力並認為它無法為他們提供引導的人總是將生活搞糟。
所有人的智力都是一樣的,而人與人的交流是在智力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每個人都必須符合它的要求。
6月14日不指責他人
如果你努力不去指責他人,你的生活就會輕鬆得多,然而很少有人去做這種小小的努力。
關於聖人的生活,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位隱士在夢中遇到了一位很早以前就已去世而且相當軟弱的和尚。那位和尚此時住在天堂中一個極其美麗和令人可敬的地方。隱士問道,“既然你如此軟弱,那麼你是如何被置於這個地方的呢?”和尚回答說,這是因為他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指責過任何人。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聖經.羅馬書》
你在評判自己的時候越嚴格,越無情,你在評判他人的時候就能越公正,越溫和。
——孔子
不要以指責和蔑視他人為榮。善良的人往往替他人遮羞,哪怕是曾經對他有過傷害的人。不要念念不忘已經悔悟以往所犯之罪的人。
——《塔木德》
除非你本人絕對無罪,否則不要說關於他人之罪的一個字,保持安靜就是了。
如果養成了不指責他人的習慣,你就會感到,愛的能力在你的靈魂中變得越來越強;你還會發現自己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仁慈。
6月15日自由生長
一個人的頭腦如果經常被封閉並且到處受到限製,它很快便會學會去尊重人造的界限而不是生長的自由。
你一定不是一個認真仔細的觀察者,如果你看不到他們正在萎縮,變得平庸,卑鄙,沒有影響力,沒有朋友,沒有年輕和生長的激情;就好像一顆長滿真菌的樹木,枝葉已經病死,生命已經從其心中消失,隻剩枯朽和抹不去的毀滅的痕跡——已經死亡,隻是還沒有被送到殯儀館而已。
——路德.伯班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