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的水法煉丹
火法煉丹是我國古代煉丹的方法之一。大致包括溶解和溶化、水中加熱、水中長時間高溫加熱、低溫加熱、靜置於潮氣或碳酸氣中、以少量藥劑使大量物質發生變化等手段。
通過運用水法的實踐,古代金丹家發現了某些化學反應過程,能在水銀和一些藥物中熔解黃金,從硫酸銅礦石中製取純銅等。這些都為現代實驗化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唐代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煉丹師,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研為末,拌 勻。掘坑,入藥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裏內,煙漸起。”
清虛子用馬兜鈴代替了唐代初期孫思邈“伏硫黃法”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都能代替碳起燃燒作用。
古代金丹家對於金石藥,一方麵要把它們煉成固體的丹,另一方麵又要把它們溶解成為液體。因
此他們在溶解金石藥的長期實踐中,對水溶液中複雜的化學反
應取得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性知識。在早期水法煉丹的重要文獻
《三十六水法》中存有古代金丹家溶解34種礦物和兩種非礦物的
54個方子。《抱樸子·金丹篇》也記載有許多同類的丹方。這些古方再加
上唐宋時期的記載,使我們今天還可以略知古代水法煉丹的大概。水法煉丹處理藥物的方法,大約有這樣幾種:化、淋、封、
煮、熬、養、釀、點、澆、漬,以及過濾、再結晶等。化即溶解,有時也指熔化;淋是用水溶解出固體物的一部
分;封即封閉反應物質,長期靜置或埋於地下;煮即在大量水中加熱;熬指的是有水的長時間高溫加熱;養是長時間低溫加熱;釀是長時間靜置在潮濕或含有碳酸氣的空氣中;點是用少量藥劑使大量物質發生變化;澆即傾出溶液,讓它冷卻;漬是用冷水從容器外部降溫;過濾是利用介質濾除水中雜質的方法;再結晶是產生無應變的新晶粒。
用水法製備藥物,首先要準備華池,就是盛有濃醋的溶解槽,醋中投入硝石和其他藥物。
硝石,古書中原作“消石”,因為它能“消七十二種石”,在我國煉丹術中非常重要。它在酸性溶液中提供硝酸根離子,起類似稀硝酸的作用,所以許多金屬和礦物都可以被它溶解。
金丹家有意識地在醋酸中加入硝石,是把酸堿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統一起來加以運用。這在化學史上是一種創造,就是在今 天也不失為一種有用的方法。
金丹家在華池中溶解金石藥,有些反應相當複雜,在近代化學出現之前能使用那樣複雜的化學方法,是值得讚歎的。
對於黃金的溶解,《抱樸子·金丹篇》有“金液方”,用來溶解金的藥物除醋、硝石、戎鹽等以外,還有一種“玄明龍膏”。據唐人梅彪《石藥爾雅》的記載,這一名稱可以代表水銀,也可以代表醋和覆盆子。按照《金丹篇》的說法,隻要把黃金連同藥物封在華池中靜置一百日,就會慢慢溶解而“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