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性質的火法煉丹(1 / 2)

冶金性質的火法煉丹

火法煉丹是我國古代煉丹的方法之一,是指帶有冶金性質的無水加熱法。大致包括高溫加熱、幹燥物質的加熱、局部烘烤、熔化、蒸餾、加熱使藥物變性等方法。利用火法,金丹家觀察到了水銀的各種形態和性質,以及水銀與多種金屬的合金。傳說葛洪在羅浮山和南海丹灶先後煉丹,有兩次到廣東佛山的葛岸村為老百姓治病。據說葛洪在葛岸建了煉丹灶,挖了煉丹井,但村子裏有人對他煉丹的動機有些閑言。

葛洪是道家,講究的是和諧,聽到這些聲音,為了不引起誤會,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決定離開。

葛洪走後,村民發現,他從葛岸到羅浮山隻留下了3個腳印:一個在葛岸村北堤圍;一個在西樵山下;另一個就在羅浮山上。

村民都感到很吃驚,因此把葛洪當成了神仙。

葛洪是東晉時期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和醫藥學家。對於火法煉丹,他在《抱樸子·內篇》中記載了火法的大致內容,即:長時間高溫加熱、幹燥物質的加熱、局部烘烤、熔化、蒸餾、升華、加熱使藥物變性等。

煉丹術最早的研究材料是丹砂,就是紅色硫化汞,這種研究用的就是火法。丹砂一經加熱就會分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加熱使它升華,就會恢複紅色硫化汞的原狀。所生成的水銀,是金屬物質卻呈液體狀態,圓轉流動,容易揮發,顯得和尋常物質不同。所有這些現象都使古人感到驚奇,因此金丹家一直想利用這些物質製成具有神奇效用的“還丹”,又稱“神丹”。《抱樸子·金丹篇》記載:“神丹既成,不但長生,又可以做黃金。”就是說,這種“神丹”是兼有使人“長生”和“點鐵成金”作用的方應靈丹。

古代金丹家為了煉丹,把汞的實驗反複做了又做,所以他們對這種變化很熟悉。東漢時期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很生動地描寫了水銀容易揮發、容易和硫黃化合的特性,並且講到在丹鼎

中升華後“赫然還為丹”的過程。晉代葛洪的《抱樸子·金丹篇》把這些話總結為一句話:“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這些說法當然都是他們從長期實驗中得出的結論。至唐代,道教學者陳少微《九還金丹妙訣》所記載的“銷汞法”,即用汞和硫黃製丹砂法,已經相當精確細致了。

汞和硫的分量有一定的比,加熱有一定的火候,操作有一定的程序,最後達到“化為紫砂,分毫無欠”的結果。這樣的方法,和近代化學相比可說已經相差無多了。

紅色硫化汞有天然和人造的兩種,天然產的就叫“丹砂”,人造的叫“銀朱”或“靈砂”。人造紅色硫化汞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這是煉丹術在化學上的一大成就。由於金丹家從很早的時代起便研究水銀的變化,他們對水銀的其

他化合物也是有研究的。例如,唐人煉丹著作《太清石壁記》有“造水銀霜法”:先把水銀和錫以不同溫度分別加熱,使成錫汞齊,然後搗碎加鹽,和以氯化鎂、粗石膏或含鐵粗石膏,用硫酸鈉覆在上麵,加熱7晝夜。

汞和氯化鈉、硫酸鈉共熱是能生成氯化汞的,氯化汞和多餘的汞再起作用,就會生成氯化亞汞。關於汞和其他金屬形成汞齊的作用,古人在煉丹實踐中早就注意到了。他們製成的汞合金,除錫汞齊以外,還有金、銀、鉛等金屬的汞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