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元明是隋代的煉丹家,也曾經學道於茅山,自己宣稱得司命大茅君真秘。可見,以含砷礦物點銅為金、銀的方術從西漢時期的三茅君到隋代的青霞子是一脈相承的。大約從南北朝時期以後,金丹家已經意識到利用砒霜較“三黃”更易點化出白銅,這是砷白銅煉製史上的一項寶貴經驗和重大進步。用砒霜點化白銅的技術在唐肅宗乾元年間金陵子著述的《龍虎還丹訣》中有極為翔實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這種技藝那時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在點化過程中,以前那些不必要的藥物已經被淘汰了。
該丹經卷上中有“點丹陽方”,所謂“丹陽”就是“丹陽銀”,即當時煉丹術中對砷白銅的稱呼。其製法是先將砒黃、雌黃等加工製成升華的束絲狀砒霜,金陵子稱之為“臥爐霜”,再用它點化丹陽銅。並對應予注意、警惕的要點作了交代。至元明時期,這種以藥點化的“白銀”便逐漸為常人所知,在博物類、本草類的著述中便經常有所提及,並稱之為“白銅”。
我國的一些古書中記載有鍮石、鍮銅,明清時期文獻中記載的黃銅,煉丹術著述中常提到的波斯鍮,它們無疑都是銅鋅合金,色澤金黃,酷似上等黃金。
無論煉製鍮銅的技藝是我國先民獨立發明的,還是由波斯國或印度傳入的,其在我國的發展,應首先歸功於煉丹師的勞動,而且很可能是他們最先掌握了其點化技藝。我國黃白術中不僅有“鍮石金”,還有所謂“鍮石銀”者,
《寶藏論》中已有記載。當然,若以鍮銅代替赤銅,經點化而成的銀白色金屬,可以有多種配方。水銀與很多金屬都很容易生成固體合金,當這些汞齊中水銀比例加大時,便逐漸轉變為銀白色,而呈現出銀子的外貌。在這類藥銀中,首先應提到錫汞齊,其製作工序很簡便。但白錫銀中最有實用價值的則是在唐代發展起來的“銀膏”。在《唐本草餘》中有所記載:“銀膏,其法用白錫和銀箔及水銀合成之,凝硬如銀,合煉有法。”這種銀膏在唐代時就用於補牙,並一直沿用至近世。但此白錫銀似不屬於黃白術,因為它的煉製仍需取用真白銀。
汞齊銀中以鉛汞為基礎的藥銀也相當普遍,可稱為“黑鉛銀”。此類丹方最早見於東晉時期成書的《神仙養生秘術》中,這種藥銀在曆代都很流行。古代黃白術裏還有所謂“朱砂銀”者,
其金屬成分其實也是鉛汞合金。明代人宋應星《天工開物》則有較明晰的記載。
在汞齊藥銀中還有一類合金,是金丹家們把含銅的石膽、曾青、白青等放在鐵釜中,加水及水銀共煮而得到的。所以這種藥銀可能就是《寶藏論》中所列舉的膽
礬銀、土綠銀了。
古代的藥金並非都是一些合金物質,也有一些是某
種金黃色化合物的結晶粉末,特別是那些作為長生藥的藥金,丹師們往往隻看重量、追求其金黃的顏色,而不強調其堅硬性和金屬光澤。
丹師們認為,
“藥金”乃諸藥及黃金之精華,非黃金本身可比,所以晶亮的金黃色粉末反而要更加接近他們的想象,而且也更容易製成黃赤如水的金液,以便於衝服。除了上幾個方麵的成就外,古代金丹家還發明了火藥,在本草、冶金、陶瓷、玻璃、釀造等許多領域都曾作出過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