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軍突起的唐宋時期瓷藝(2 / 3)

這種方法也很快被推廣開來。但是覆燒工藝也有不足之處,器皿的邊沿往往出現無釉的芒口。當時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工匠們又創造了運用合金鑲包邊沿的方法,從而增添了新的裝飾手段。

總之,從裝飾藝術和製造技術水平來看,北宋時期定窯白瓷都屬於高水準的,被列為宋代名窯之一,當之無愧。

磁州窯位於今河北邯鄲的觀台鎮和彭城鎮附近以及東艾口村、冶子鎮一帶,在宋代屬磁州,故名之。

磁州窯以白釉、白色化妝土、黑釉、黑色繪料、紅色料以及黃、綠、藍等玻璃釉為主要裝飾材料,更通過畫花、剔花、劃花等工藝手段,創造出稱為“鐵鏽花”的裝飾,發展了刻、劃花技 藝,發明了紅綠彩以及窯變黑釉等技藝,從而構成了磁州窯裝飾藝術的多種特征。

鐵鏽花是將我國民間繪畫剪紙技巧開始運用於陶瓷裝飾的一種創造,常見的有白地鐵鏽花、黑釉鐵鏽花、彩釉鐵鏽花和鐵鏽花加彩。

白地鐵鏽花即在敷有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用斑花石色料繪畫,敷釉料後燒成。由於燒成溫度的高低不同,會在白地上呈現出黑花或醬色花,實際是一種釉下彩。

黑釉鐵鏽花,即在已施黑釉的坯體上繪彩,燒成後呈現黑地褐彩。

彩釉鐵鏽花,即在敷有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繪花,經素燒

後,再施各色玻璃釉,二次燒成,所以也屬釉下彩。

鐵鏽花加彩則是在白地鐵鏽花基礎上,加上點畫不同配比的斑花石和白色化妝土的混合料,燒成後呈現出黑花和不同深淺的醬彩。

磁州窯的製瓷工匠勇於探索,在工藝上廣采博收,在工藝和裝飾藝術上更是別具匠心,有許多創新,為後來彩瓷的發展提供很多經驗 和借鑒。

如果說白瓷的燒製成功在陶瓷工藝發展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磁州窯在白瓷裝飾上的探索為陶瓷工藝的發展開創了嶄新的境界。

鈞窯在今河南省禹縣,瓷窯遺址遍及縣內各地,已發現古窯址100多處。

傳統鈞瓷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釉是一種乳濁釉。由於釉內含有少量的銅,而銅又會處於不同的氧化態,因此燒出來的釉色豐富多彩,會有天青、天藍、藍灰、蔥綠、灰綠、黑綠、紅等多種色調,突破了純色釉的範圍。

特別是它在瓷釉工藝中開創了以氧化銅為著色劑,而在還原氣氛中燒製成功了銅紅釉,為瓷釉著彩工藝開辟了新的境界。

還有一種窯變彩釉,釉色紅紫相映,猶如蔚藍天空中出現一 片紅色晚霞,構成了鈞窯顏色釉瓷耀眼多彩的特色。

鈞窯大部分產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較深的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這幾種釉都具有

熒光一般的幽雅光澤,其色調非常美。

宋代鈞釉大都是均勻純粹的天青色,雖屬乳光釉,但無任何窯變現象。而官鈞釉則大多是典型的窯變釉,這類釉在天青色或紫紅色背景上密布著淡藍至藍白色的窯變流紋。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因地而得名。北宋初期,在越窯、婺窯、甌窯的影響下,龍泉窯興起,主要生產青瓷。

宋南時期以後,在國內外市場的刺激下,龍泉窯在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先後燒製出代表龍泉窯特色的粉青和梅子青釉瓷器,釉色蔥翠如青梅,它被人譽之為“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

有各類盆、碟、碗、盞、壺等日用品,也有如水盂、水注、筆筒、筆架等文房用品,還有佛像、香爐等供祭奉用品和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