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軍突起的唐宋時期瓷藝
唐宋時期的陶瓷化工工藝可謂異軍突起,創製了許多高質量的陶瓷作品,為人類曆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唐宋時期,唐代德化白瓷在我國白瓷係統中具有獨特的風格,也在國際上有“東方藝術”之聲譽。宋代六大窯係的化工鑄陶工藝獨具特色,製作出了被人們長久喜愛的藝術品。
唐朝開元年間,楊貴妃因其天生麗質、柔媚婉順而得唐玄宗極盡寵愛。為討楊貴妃歡心,唐玄宗可謂費盡心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是最著名的典故。
楊貴妃精通音律,不僅擅長歌舞,還是個擊磬高手。唐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命人以白瓷造 為編磬,供楊貴妃賞玩娛樂。然而官窯所煉造的白瓷雖然瑩白細膩,敲擊之音卻渾濁黯啞,楊貴妃甚為不悅。
唐玄宗為換楊愛妃一笑,遂下令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有造出白瓷編磬能發出清脆婉轉之聲者,賞金千兩並封為禦用瓷窯。詔書下發3個月,所貢白瓷
編磬數不勝數,雖然皆潔白勝霜雪,卻盡不能得清脆之聲。
此時,一座瓷窯派人不遠萬裏從福建德化而來將所製白瓷編磬獻上,楊貴妃敲擊這“類銀類雪,輕且堅”的白瓷編磬,“猶如金振玉聲”,甚為歡喜。
唐玄宗見愛妃開懷遂大悅,賞金千兩並賜禦用官窯金印一枚,當時稱為“金印良瓷”、“金印瓷”。德化白瓷也以“聲如磬、白如玉”而聞名天下。
唐代白瓷在工藝上之所以能取得突出成就,固然主要取決於質地純淨的製瓷原料,以及結構合理、配套齊全的先進窯具和窯爐,但也依賴工匠的精工細作和熟練技巧。這些經驗為此後北方白瓷的更大發展,特別是宋代定窯白瓷的崛起,奠定了技術基礎。
唐代瓷工們認識到在選料、配料中設法排除鐵的呈色幹擾,主要是選擇鐵少的瓷土,就可以燒得白瓷;相反,若在釉料中有
意加重鐵的成分,即添加適量的赭土,再加大焙燒時的通風就會燒成黑瓷。
後來唐代的工匠又掌握了在鉛釉中加入少量含鈷、含錳的礦物,增加了鉛釉的色彩,使“唐三彩”陶器能以豔麗多彩、生動形象的藝術特色流行於世。而宋代以後的各種釉上彩就是在此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在唐代瓷業大發展及瓷藝顯著進步的基礎上,宋代瓷業出現一派繁榮,形成了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大窯係:定窯係、耀州窯係、鈞窯係、磁州窯係和龍泉青瓷窯係,而其中的化工鑄陶工藝更具特色。
定窯是宋代著名的瓷窯之
一,據考古發現,定窯的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定窯因地而得名。
定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 藝技術,以大量燒製別具風格的刻花、印花白瓷而著稱於世,開創了我國日用白瓷裝飾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極為深廣。
北宋時期定窯白瓷在釉色上略帶牙黃,這主要因為瓷器是在氧化焰中燒成。釉薄而透明,胎上的印花、刻花明顯透露,有的連胎色也顯現在外。
宋代定窯白瓷除其釉色有獨特風格外,新穎的裝飾藝術也是使它聞名的重要因素。其裝飾方法有3種:刻花、劃花、印花。
它吸取了越窯的浮雕技法,又以刻花結合篦狀工具劃刻複線來裝飾圖案,更增強了紋飾的立體感。印花裝飾也具有線條細密、層次分明的特點,不僅美觀,而且也提高了加工效率。
此後定窯的裝飾技巧被推廣到其他名窯,促進了各地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
定窯在燒製工藝上的一項創造是采用覆燒的方法,即將盤、碗、碟之類器皿反扣地裝入支圈式匣缽內燒成。這種方法達到密 排套裝的效果,提高了窯室空間的利用率,既節約了燃料,還可防止器皿變形。